高职护理专业《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岗位需求调查分析
2022-08-25□曹冰
□曹 冰
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规范自身言行、关注服务对象身心及社会等因素、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人文护理服务也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9月~2020年1月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以及网络调研的形式,完成对四川、山西、重庆、湖南、北京、深圳6省市37家医院197名临床护理工作者的调研,初步明确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护理专业学生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情感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以期通过本研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使院校的课堂教学更贴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岗位需求,进而提升护生的岗位胜任能力,现将具体调研内容与结果汇报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四川、山西、重庆、湖南、北京、深圳6省市37家医院197名临床护理工作者。
(二)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护生能力培养要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知识点设置等3方面内容。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97份,收回有效问卷197份,回收率为100%。
(三)统计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共197名,均为女性(100%);临床护理工作:年限>15年者25名(12.69%),11~15年23名(11.68%);6~10年59名(29.95%),3~5年28名(14.21%),<3年62名(31.47%);所在医院等级:三甲125名(63.45%),三乙56名(28.43%),二甲3名(1.52%),二乙2名(1.02%),其他11名(5.58%);从事护理大类:内科57名(28.93%),外科66名(33.5%),妇产科20名(10.15%),儿科22名(11.17%),其他32名(16.24%)。
(二)护生能力培养需求。
1.需重视护生在校期间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人生观、职业道德培养。对于护生在校期间应着重培养哪些方面,针对197名临床护理工作者的调查结果如下:加强人际沟通及协调能力培养182名(92.39%),加强人生观、职业道德培养179名(90.86%),加强专业理论培养174名(88.32%),强化见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158名(80.2%),注重结合临床新进展152名(77.16%),加强写作水平及书面语言标的能力125名(63.45%)。
2.护生应具备专业思维与人文关怀意识。意识养成方面,较为重视护生的专业思维、团队协作意识、自主学习及人文关怀意识。其中,职业防护意识192名(97.46%),临床专业思维191名(96.95%),团队协作意识182名(92.39%),自主学习意识175名(88.83%),人文关怀意识172名(87.31%),自律163名(82.72%),评判性思维161名(81.73%),创新精神145名(73.6%),奉献精神141名(71.57%),大局意识136名(69.04%)。
3.对于即将实习的护生,建议做好充分准备。在开始接受临床教学之前,护生在院校教学期间就应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准备事宜,调查结果如下:知识与技能储备192名(97.46%),心理准备175名(88.83%),熟悉医院环境160名(81.22%),基本生活管理能力160名(81.22%),熟悉医院的核心制度152名(77.16%),时间管理149名(75.63%),正确理解护生的权利与义务148名(75.13%),物品准备108名(54.82%)。
(三)《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内容设置需求。对于《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进行调查,选项包含非常有必要、必要、可有可无、不必要、不清楚五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141名(71.57%)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该课程,55名(27.92%)认为有必要设置,1名(0.51%)认为可有可无,其余两项选择人数为0(0%)。高职护理专业《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内容由礼仪与沟通两大模块组成。
1.礼仪模块。礼仪模块由礼仪通识与护士职业礼仪构成,通过调查,对本模块教学内容设置需求结果描述如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礼仪模块教学内容设置需求调查[n(%)]
该结果显示,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的礼仪知识点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交往礼仪(72.08%)、仪容礼仪:发、面容、肢体修饰(63.96%)、面试礼仪(62.94%)、工作礼仪:门诊、急诊、住院部、手术病房基本礼仪(61.42%)、仪态礼仪:手势及站坐行蹲(58.37%)、通讯礼仪(57.87%)、拜访与接待礼仪(57.36%)、书面求职礼仪(56.85%)、服饰礼仪(52.28%)、妆容礼仪(51.27%)、涉外礼仪(46.2%)、馈赠礼仪(41.61%)。
以上调查结果,与问卷中“总体而言,你更看重哪项礼仪(可多选)”这一条目结果一致:社交礼仪189名(95.94%),仪态礼仪166名(84.26%),仪容礼仪158名(80.2%),上岗礼仪152名(77.16%),服饰礼仪125名(63.45%),面试礼仪125名(63.45%),书面求职礼仪109名(55.33%),涉外礼仪83名(42.13%),其他9名(4.57%)。
2.沟通模块。问卷条目“沟通能力需求中,你比较重视哪些沟通能力”,结果如下:言语技巧180名(91.37%),团队沟通能力177名(89.85%),情感支持能力144名(73.1%),倾听技巧142名(72.08%),非言语沟通能力135名(68.53%),书面语言写作能力110名(55.84%)。
问卷条目“您认为在校期间可从哪些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与考核”,调查结果如下:模拟招聘166名(84.26%),参加医院见习163名(82.74%),情景剧表演150名(76.14%),组织演讲比赛137名(69.54%),参加社会调研活动116名(58.88%),健康宣讲海报制作108名(54.82%),纳入其他课程的过程性考核评价61名(30.96%),其他15名(7.61%),如建议各个班级设置1~2名班导师加强专业操作中的沟通能力指导、学校组织礼仪沟通文化沙龙等。
三、讨论
(一)护生核心能力有待提升,应强化护生综合素质。护士核心能力通常包括对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心理护理、护理制度、伦理与法律、领导能力等的培养[1]。护士核心能力培养途径通常包括护理教育、临床实习、继续教育,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最初的院校护理教育对其早期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2]。丁建云等学者[3]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评判性思维和教育与咨询等能力有待提升。为适应社会及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应强化护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护生的核心能力。
刘静[1]等学者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可达到提升护生的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实施方式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研究组则给予系统全面的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主要举措包括:提升人文社科类课程占比;增加学生的实操课程;开设核心能力专题课程,如护理心理课程、人际关系课程等,并至少保证2学时/周;同时加强对于护理制度、领导能力的培养。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生核心能力评分中健康教育、临床护理、心理护理、人际关系、伦理与法律、护理制度、领导能力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优化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更贴合临床护理工作岗位需求。2018年8月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随着护理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社会的发展和护士条例对护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1.调整教学内容及学时。目前《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多采用理论与实训的结合的方式,理实比例通常是2∶1或1∶1。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护士仪容、护士服饰礼仪、护士仪态礼仪、社交礼仪、校园礼仪、跨文化护理礼仪、护理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与有效沟通、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人际冲突与护患冲突[5~6],教学重难点需要更加突出,各个章节学时设置应优化调整。本课程学时设置以及各个章节授课计划的学时分配给各个院校时有所差异,且通常一个学期即完成该门课程的修读。护理礼仪修养需长时间培养,建议课程持续以一学年为周期,亦或在校期间每周开设1~2个学时的专题课程,实行长期的内外化教学。通过延长学习周期,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采用适宜合理的教学方法。桑莹莹[7]实行模块教学并采用现场情景模拟法、多媒体教学导入法、双人双向演示法、观察模仿法、自观自纠法、成果展示激励法等教学方法,构建了“三走进、四结合”实践教学体系。走进大赛、走进临床、走进社区;教与学结合、学与练结合、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陈静[8]将非暴力沟通融入到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的学习过程中,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形态礼仪、修养礼仪、护患沟通技巧。高东霞[9]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举止礼仪室内外练习、小组礼仪展示、情景模拟等,护生礼仪学习效果较为显著。范彩云[6]利用理论讲授、多媒体展示、视频录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训练、见习、实习等多种手段,采用递进式教学过程,同时发展人际关系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掌握护理礼仪服务和沟通的技巧和艺术。张晓娟[10]则是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形式,结果显示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翻转课堂组护生的理论和实践考试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阮小丽[11]则采用体验式学习如模拟辩论、进行培训,结果显示体验式学习对提升护理软技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莫莉[12]使用多媒体学习、诗歌朗诵、角色扮演等集束化教学手段,结果表明学生的护理知识、语言沟通和行为举止等指标数据得分优于传统讲授组。总体而言,教学方法应根据学校资源、学生情况、岗位需求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等选择适合学生且能获得各项能力为目标的方法手段。
3.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通常为终结性结合过程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发生后的效果判断,采取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传统的闭卷理论考试形式,考核内容主要涉及礼仪与沟通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形成性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观察、记录和反思而做出的评价,其是对学生综合表现的考量;采取的考核方式形式多样,如小组讨论与汇报、情景模拟演练、案例分析、常规形体训练等[5,6,10,13]。马文华[14]护生把护理礼仪贯穿于所有《基础护理学》护理操作中,体现出了考核的延续性。总体而言,本门课程的考核评价应根据岗位需求的特点,达到最终能考核到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采用过程性考核结合终末性考核,师评、他评、自评相结合,护理礼仪融入护理专业其他课程考核的有效考核方式。
四、结语
随着护理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社会的发展对护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本次调研发现,临床护理工作注重护士综合素质的养成,尤其是人生观、职业道德、专业思维、人文关怀意识、人际交往礼仪、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院校教学方面应强化对护生的长期持续外化与内化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护生对职业的信仰、认同,更加强调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不仅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护士,同时更要成为一名有温度的护士。在课程设置方面,院校以及教师方面应明确课程设置是否满足临床护理中的需求,重视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以便改进调整课程教学内容,进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办法方面,同时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力。在考核评价方面,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强调课程过程性、形成性、有效性、全面性考核,使学校教学更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