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CT血管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及预后价值的判断
2022-08-25牛司梅
牛司梅
(临沂市中医医院医学影像科 山东 临沂 276000)
据统计,我国脑卒中患病率高达719-745/10万,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比超过70%,每年新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量超过200万,且随着近几年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加之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等改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呈持续升高趋势[1]。及早诊断且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对挽救患者生命、尽可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影响。目前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技术较多,包括CT平扫、CT灌注、CT血管成像等,其中以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准确性更为理想[2]。本文针对2019.6-2021.6我院收治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简述颅脑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价值,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范围决定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研究对象选择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40-85岁,平均年龄(66.24±3.94)岁,入院就诊时间3h-24h,平均(16.89±3.54)h。其中11例患者合并高血压,1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30例患者有长期吸烟史,21例患者有大量饮酒史。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3]标准;②患者或家属均同意参与并配合本次诊断研究。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颅脑肿瘤疾病患者;②排除抵触配合研究患者。本次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
1.2 方法
1.2.1颅脑CT血管成像检查方法
为患者采用128排多层螺旋CT仪开展颅脑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先指导其采取平卧仰卧位准备,并以深呼吸法放松身体状态。选择“先头后脚”的进入方式,首先针对颅脑实施常规平扫,扫描范围需达到脑组织4cm以上的厚度,管电压设定为120kV、管电流设定为250mA,扫描层厚为0.9mm,层间距则需设定在0.45mm,螺距为0.993,扫描视野设定为220mm×220mm,矩阵选择512×512,启动智能触发功能确定延迟扫描的具体时间,触发点则选择主动脉弓的降部,触发阈值设定为200HU。待常规平扫完成后,再开展CTA检查,经肘前静脉建立静脉通路,并连接双筒高压全自动注射器,采取匀速给药的方式注射碘海醇制剂,规格为370mg/ml,给药总剂量为70ml,给药速度设定为5ml/s,待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实施螺旋扫描,分别于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采取多相时的扫描检查,将所有采集的数据以原始图像形式传输至工作站给予处理。
1.2.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方法
为同一组患者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实际开展检查前需先指导其取平卧仰卧位,采取股动脉穿刺操作,标记穿刺点后对周围皮肤给予常规消毒,并铺设镂空方巾,先使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式麻醉后给予穿刺,并沿导丝置入5F动脉鞘。穿刺完毕后连接高压注射器,为患者提供碘海醇制剂作为对比剂,药物规格和CTA检查完全相同,给药剂量控制在100ml至150ml。待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实施DSA检查,叮嘱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躯体不动,并禁止任何吞咽动作,以免牵动颅脑相对位置的偏移。开启设备取正位、侧方位、斜位等多个角度摄影,待数据采集完毕后将管鞘拔出,叮嘱患者对穿刺点给予压迫止血,需持续20min以上,20min后给予腹股沟加压包扎,需连续加压24h,且穿刺侧肢体强制制动8h。
1.3 观察指标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颅脑CT血管成像诊断结果,计算灵敏度及特异性,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跟踪随访,对比探讨不同预后质量患者颅脑CT血管成像诊断结果。预后质量根据Rankin量表进行评估,评分0-2分表示预后质量良好,3-6分表示预后质量差。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颅脑CT血管成像诊断准确率比较
颅脑CT血管成像诊断准确率与金标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颅脑CT血管成像诊断准确率比较
2.2 预后结果比较
对60例患者进行6个月的跟踪随访,其中40例患者预后质量良好,20例患者预后质量差,分析颅脑CT血管成像诊断结果显示,预后质量良好患者脑血管无狭窄、轻度狭窄占比高于预后质量差患者(p<0.05),见表2。
表2 预后结果比较
3 讨论
根据临床大数据研究指出,越早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给治疗预留的时间窗越长,其预后发生不良后遗症的几率也会越低[4-5]。目前临床仍将DSA作为该病症诊断的金标准,其通过动脉血管造影所采集的影像准确率最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需要采取动脉穿刺介入,因此属于有创检查技术,且所产生的医疗成本相对较高,使得适用群体受到严重限制[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早期阶段,局部脑组织内的血流动力学便会发生改变,但如仅采取常规CT平扫的方式则难以确认病灶的具体位置和程度,加之患者的脑组织正处于缺血损伤状态,具有一定的形态改变,此时就需要利用相关技术予以检查[7]。CTA技术在脑组织血流变化、脑代谢变化等方面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常被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工作中,其主要是以静脉穿刺注射对比剂的方式加强血管内腔状态的观察,属于非介入性操作,对患者的影响相对较小。通常选择肘前静脉注射制剂,在到达脑组织时仍可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并不会影响后续影像的采集,加之CTA可以利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等多种技术实现对影像数据的重建,可进一步提升检查的准确性。
总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通过颅脑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同时能够预测患者预后质量,为临床提供影像支持,提倡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