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疗效的效果分析
2022-08-25李宗芬
李宗芬
(日照市华方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 山东 日照 276800)
膝关节滑膜炎是临床常见膝部病变,是一种无菌型炎症疾病,可导致患者膝关节疼痛、活动范围缩小、局部皮肤肿胀或温度升高等症状表现,会影响其肢体运动动能。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该病会逐渐对患者膝关节软骨造成侵袭和损伤,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能引起膝关节骨关节炎,进一步加重其膝部病情,甚至可能造成患者残疾,因此需要早发现早治疗[1]。目前临床中西医对于该疾病主要通过药物、关节腔注射或冲洗、手术以及物理疗法等进行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对其病情进行控制,但是对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一般,整体疗效有限。中医针灸疗法以经脉穴位理论为依据,通过针刺和灸法刺激对应穴位和局部经络,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本次选取我院自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84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分组开展常规西医疗法及联合中医针灸疗法治疗,旨在探究针灸对该疾病的疗效及相关影响,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84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有25例和17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0岁,均值(47.23±4.28)岁,病程5个月~4年,均值(2.12±0.36)年,包括单侧病变30例,双侧病变12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有23例和1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2岁,均值(47.65±4.33)岁,病程3个月~5年,均值(2.16±0.41)年,包括单侧病变27例,双侧病变15例,统计学软件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纳入标准:根据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关节穿刺、B超或浮髌试验等检查确认符合西医对膝关节滑膜炎的诊断标准;患者有关节疼痛肿热,皮下可见结节或红斑等主症,并有烦躁、发热、大小便赤热黏腻、口苦渴,恶风等次症,舌脉象以舌红,有黄或黄腻苔,脉滑数或脉浮数为主,符合中医对该疾病的诊断标准[2]。对治疗方法及用药无禁忌症或过敏症;近期无类似治疗史;对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合并痛风性、风湿性或感染性关节炎;合并结核、滑膜肉瘤相关疾病或症状;合并肝肾功能或凝血功能障碍;合并骨质疏松、癫痫或膝关节周围皮肤溃破或感染;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西医疗法,膝关节腔注射医用臭氧,患者仰卧,在其患膝下放置软枕,膝关节周围皮肤清洁消毒,通过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确定髌骨内侧穿刺点后使用7号针头常规进针,适当调整进针方向、角度和深度,有突破感时即穿刺成功,通过北京安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ZAMT-80B臭氧治疗仪配置20ml臭氧后慢速注入关节腔。若有较多积液需先抽吸积液后冲洗。撤出治疗针后通过无菌纱布压迫性止血,常规贴敷创可贴即可,5d治疗1次,共需治疗3次。
观察组开展西医疗法联合针灸疗法,西医疗法与对照组相同,取内膝眼穴、犊鼻穴、阿是穴、梁丘穴、膝阳关、鹤顶穴及阳陵泉穴为主穴,若患者肝肾亏虚则加取太溪、太冲穴,若患者寒湿痹阻则加取关元、阴陵泉穴,若患者气滞血瘀则加取血海、三阴交穴。在内膝眼穴和犊鼻穴两处向髌韧带内方斜刺进针,其他穴位进行直刺进针,深度在1到1.5寸范围内,捻转得气后,取犊鼻、内膝眼、足三里、三阴交穴,点燃2cm长的艾炷套在针柄上点燃施行温针灸治疗,艾炷燃尽是一壮,每次每穴2壮为宜,注意温针灸治疗时在局部穴位处放置硬纸片等将其皮肤遮住,避免烫伤。针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治疗30min,针刺疗法行针时间间隔15min。选取2个主穴并通过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G6805型号电针治疗仪,设置疏密波,调节电流到感觉阈,治疗期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电流强度的调节,电针疗法每次30min,每日1次。
两组均需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骨关节炎指数(WOMAC)、Lysholm膝关节评分(LKSS)进行比较,同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通过酶联免疫法对质金属蛋白酶-3(MMP-3)、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测定。
骨关节炎指数(WOMAC)包括疼痛、僵硬和日常活动能力三部分,分别有5个、2个和17个评分项,均按照0~10分计分,分数越低则说明膝关节病变程度越轻;Lysholm膝关节评分(LKSS)包括行走不稳、疼痛、肿胀、西段等8个方面,总分值为100分,分值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呈正相关[3]。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4]:治疗后临床症状彻底消失,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浮髌试验为阴性评价为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但过度活动仍可引起肿胀等,浮髌试验为阴性评价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膝关节功能有所改善,浮髌试验为阳性评价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膝关节功能均无好转或恶化,浮髌试验为阳性评价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及LK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差异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更低,LK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WOMAC评分差异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WOMAC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
2.3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膝关节滑膜炎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病理改变以关节滑膜层受损,血管水肿充血,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细胞及血浆外渗以及血管扩张等为主,可分泌出很多黏液素,若患者病情严重可导致血性病变,不及时处理会因为炎性反应和慢性刺激导致关节滑膜逐渐增厚、软骨病性或关节内粘连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关节功能,因此需要及时开展对症治疗。医用臭氧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强氧化剂,瞬间强氧化性作用较强,用于治疗膝关节滑膜炎时,其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刺激使其适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一氧化氮,扩张血管以对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进行改善,也有利于促进MMP-3、IL-1及TNF-α等炎性因子的吸收。此外其接触滑膜、软组织后,氧化组织中的蛋白多糖会促进水分子脱失,以缓解滑膜炎症和水肿症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观察组炎性因子、LKSS评分及WOMAC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与刘晗等人的研究相似,同时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同杨建国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单纯臭氧疗法对该疾病的疗效及病情改善仍有一定上升空间,当其联合中医针灸疗法时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等指标的改善效果。
中医学将膝关节滑膜炎归属在“痹症”的范畴内,并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生活环境、气候条件、自身体质因素以及饮食结构等因素相关。正虚卫气不足,并受到风、湿、寒等外邪因素影响,若患者自身阳盛,则经阳可化热;湿属于重浊,可导致气机不畅,结合热、风等外邪会导致风、热、湿交困,在关节或对应筋脉留滞,使得经脉痹阻且气血受阻,受阻则不通,而不通则引痛,进而成为风湿热痹证,因此应通过除湿祛风、通络止痛方法治疗。针灸治疗时选取的犊鼻穴又称为外膝眼,此处可消肿理气,可也疏风散寒;内膝眼属于经外奇穴,是治疗膝冷痛的常用穴位;鹤顶穴也属于经外奇穴,具有止痛通络、通利关节以及除湿祛风等功效,三者在膝痹症治疗中应用较多。阿是穴一般在病变周围,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阳陵泉是八脉交会穴的筋会穴,具有强劲的舒筋养筋功效。血海穴可以健脾化湿,调血统血,对肿胀症状的改善作用确切,在血海穴处针刺可缓解血瘀,对于有积液的患者效果更佳。随症取穴中的太溪穴具有补肾益肾作用,阴陵泉穴有利于祛湿利水,而足三里穴则可补脾益气。在病变处直接针刺可激发机体的经络之气,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进而修复损伤。而灸法期间燃烧艾灸时会产生光辐和热效应,有利于促进局部经脉血运,温通经络,具有良好的散寒除湿、化瘀止痛的功效,电针疗法中的电流刺激可以加速局部血循环,促进经络疏通,对微循环进行改善,进一步提升该疾病的治疗效果。
结束语:
综上,膝关节滑膜炎患者进行针灸疗法可有效保证其治疗效果,还可改善膝关节功能,故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