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方法选择、术中管理及麻醉风险分析
2022-08-25王玉英
王玉英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民医院 山东 德州 253100)
冠心病又称之为缺血性心肌病,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通常情况下,冠心病多发于老年群体,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老年疾病[1]。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结构和习惯发生了重大改变,工作压力过大、作息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导致冠心病的发病几率在逐年增加,并且在年轻群体中的发病比例在不断加大。冠心病患者在进行非心脏手术治疗过程中,自身心血管功能存在较大缺陷,心肌供氧和氧需之间具有一定矛盾,供需之间失衡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情况,增加了手术治疗的风险性,对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影响较大[2-3]。同时,患者的心脏负荷指数也是影响手术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冠心病患者的非心脏手术过程中,麻醉方式的选择是手术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麻醉医生的工作难点[4-5]。为改进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临床效果,促进冠心病患者术后恢复,本文选取74例进行非心脏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研究麻醉方式的选择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并对术中管理情况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下腹部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4例作为观察对象,应用双盲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组情况为A组(37例)和B组(37例)。纳入标准:(1)在我院确诊,符合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的患者;(2)对研究工作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3)经医院伦理委员讨论后,批准参与研究工作的患者。排除标准:(1)6个月内并发心肌梗死的患者;(2)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器官的患者;(3)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4)术前应用抗凝类药物的患者;(5)合并脑梗死且有严重后遗症的患者。经对A、B两组的一般资料展开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比较[n(%)]或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正常连接心电、血压监护,正确指导补液。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进行动态监测。B组患者给予静脉全身麻醉方式,麻醉诱导药物选择为舒芬太尼0.20~0.30ug/kg,达唑仑0.02~0.03mg/kg,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0.15~0.20mg/kg,依托咪脂0.10~0.20mg/kg。预充氧,并进行吸氧去氮处理。于患者静脉进行快速诱导,顺序注入静脉麻醉剂。肌松药物起效后,气管插管前进行表麻,然后进行气管插管。插管完成后,对套囊进行充气,连接麻醉机并固定通气管道。在手术进行过程中持续泵注丙洎酚、瑞芬太尼,间断性注入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进程。在手术完成后连接镇痛泵进行镇痛。A组患者应用硬全联合麻醉方式,选择患者L1~2间隙硬膜外进行穿刺并置管,间断性注入利多卡因,对麻醉平面进行测定,达到满意程度后开始进行麻醉诱导。对于具有贫血、水电解质失衡的患者,进行全面诱导前硬膜外不注入局部麻醉药物。在进行吸氧去氮后进行快速麻醉诱导,然后全麻处理。麻醉效果维持阶段,应用全麻药物剂量减少,并于手术将近结束时硬膜外注入约1.00mg吗啡。在手术过程中,最大程度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并针对术中风险因素进行具体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手术完成后1h、6h、12h测试两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并对同一时间点的镇痛满意度进行对比。持续记录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其中各时间点分别为患者入室后(T1)、插管前(T2)、插管后3min(T3)、插管后5min(T4)及切皮后即刻(T5)、手术开始后30min(T6)、手术结束时(T7)。将组内T2时间点的MAP和HR与其他时间点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无差异表示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镇痛满意度比较
在手术完成后1h,A组患者镇痛满意度45.95%高于B组21.62%(P<0.05);手术完成后6h,A组患者镇痛满意度72.97%高于B组48.65%(P<0.05);手术完成后12h,A组患者镇痛满意度为94.59%,B组为89.19%,两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完成后不同时间的镇痛满意度[n(%)]
2.2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
A组患者在各个时间点的MAP、HR与T2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T3、T4时间点的MAP、HR明显高于T2时间点(P<0.05),T5、T6、T7时间点MAP、HR与T2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
2.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相比于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3.24%,A组患者发生率18.92明显更低(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几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具有治疗难度高,病程延续周期长的特点,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6]。而冠心病患者在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时,因自身心脏病变并未纠正,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手术与麻醉过程加重了患者的心脏负担。一旦超出患者的心脏承受能力,大幅度提升手术风险发生几率[7]。因此,在手术开始之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进展情况以及手术需求,选择最适宜的麻醉方式,是降低患者心脏负担、提升手术成功几率的关键之处。
当前阶段,冠心病患者在接受非心脏手术时,麻醉方式多应用静脉全身麻醉方式和硬全联合麻醉方式两种。其中,全身麻醉方式适用性较强,同时有效的避免手术创伤对于患者呼吸系统的损伤,降低手术对患者循环系统的不利影响[8]。但全身麻醉方式在实施麻醉过程中,插管和拔管步骤容易对患者造成局部刺激。并且全身麻醉方式未能阻止局部损伤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刺激,在冠心病患者循环反应中引发心肌损伤,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硬全联合麻醉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同样具有全身麻醉方式的优点,提示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可有效抑制患者交感神经,降低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刺激。增加冠心病患者的血管舒张程度,提高患者的每搏输出量,降低心率,减轻心脏负荷。同时有利于患者的肺部复张,改善呼吸系统功能,减少呼吸道不良事件发生几率。硬全联合麻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代谢水平,有助于患者的手术后状态稳定,促进术后康复,并且具有较好的疼痛缓解效果。针对冠心病患者的非心脏手术中风险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术中处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提升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其中,冠心病疾病类型、分级均会对手术结果造成影响,手术之前患者的多种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肥胖症等因素,均会增加患者手术的危险性。
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手术后1h、6h镇痛满意度高于B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优于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主要是由于硬全联合麻醉方式可通过对患者交感神经的阻滞,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好的镇痛效果,以此提升患者的镇痛满意度。同时硬全联合麻醉方式在麻醉过程中用药较为合理,并可对容量进行适当调整,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术中应激反应,对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具有较大帮助。并且在手术麻醉过程中,针对手术风险因素进行预防,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的非心脏手术过程中,应用硬全联合麻醉方式能够尽快起到镇痛效果,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并通过有效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