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CT征象临床对比

2022-08-25李治群朱立坚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征象腺瘤皮质

吉 强,陈 红,李治群,朱立坚

(1.东方市人民医院 放射科,海南 东方572600;2.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科,海南 海口570102; 3.东方市人民医院 介入科,海南 东方572600)

肾上腺肿瘤属于肾上腺多发病,其组织来源复杂,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随着影像技术不断发展,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也在不断提升[1]。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是临床常见的肾上腺良性肿瘤,其中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中90%左右源于肾上腺髓质,10%左右源于肾上腺外,其可分泌儿茶酚胺,引发高血压,还可能引发神经病变、心脏病变等[2-3]。肾上腺皮质腺瘤多源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因其分泌醛固醇,又被称为醛固醇腺瘤[4]。由于部分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具有相似的影像学特征,对其鉴别存在一定难度。对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征象,明确CT对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鉴别价值,以提升肾上腺肿瘤的诊断效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经病理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肾上腺肿瘤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29-68岁;平均(48.12±3.46)岁;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54例,肾上腺皮质腺瘤26例。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头晕、头痛、乏力、耳鸣、多汗、皮肤紫绀、抽搐等。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以肾上腺占位病变收入院,且未经影像学确诊;(2)有明确的病理结果;(3)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双侧病变者;(2)合并心肺功能障碍者;(3)精神状态异常无法配合完成检查者;(4)存在造影剂使用禁忌症;(5)伴幽闭恐惧症者。

1.3 方法

1.3.1检查设备 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omatom definition双源64层CT扫描机及相应的西门子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1.3.2扫描参数 双源64层CT扫描参数:管电流为300 mA,管电压为120 KV,螺距为0.75,准直器为64×0.6 mm,保持Care Dose打开;图像重建参数:层厚为1 mm,窗位为35-50,窗宽为250-350。

1.3.3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先行CT平扫再行增强扫描,检查前患者均空腹至少6 h,扫描前使用高压注射器为患者注射碘海醇(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浓度320 mgI/mL,注射流速2.5-3.0 mL/s,剂量1.5 ml/kg,扫描过程中患者保持仰卧位,先进行定位扫描,由膈顶水平扫描至肾下极处,碘海醇注射35 s后进行动脉期扫描,并获取动脉期影像,碘海醇注射60 s后进行静脉期扫描,并获取静脉期影像。

1.3.4影像分析 CT扫描过程中由两名专业的放射科医师进行影像分析,并记录肾上腺肿瘤位置、边界、大小、钙化、密度、形态、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等,意见不统一时,应进行讨论,最终获取统一结果。选取肾上腺肿瘤最大横断面,测定长径(最长径线)与宽径(与最长径线垂直的最长横径);通过感兴趣区(ROI)测定肾上腺肿瘤CT平扫值及CT增强扫描值,避免受到出血、伪影及坏死区域的影响。

1.4 观察指标统计并对比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资料,CT影像学资料包括肿瘤部位、肿瘤形态、肿瘤密度、钙化、边界、肿瘤长径与宽径、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患者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较肾上腺皮质腺瘤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一般资料对比

2.2 临床特征8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54例,均伴不同程度高血压;肾上腺皮质腺瘤26例,其中醛固醇腺瘤19例,患者伴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等表现;无功能腺瘤4例,其中2例伴腹痛、腹泻等症状,2例未见明显症状;库欣腺瘤3例,患者伴高血压、肢体水肿,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

2.3 影像学结果

2.3.1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CT征象对比 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肿瘤部位、形态、密度、边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肿瘤钙化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CT征象对比n(%)

2.3.2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肿瘤大小对比 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肿瘤长径、宽径均较肾上腺皮质腺瘤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肿瘤大小对比

2.3.3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CT值对比 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及静脉期CT值均较肾上腺皮质腺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CT值对比

2.4 长径、宽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对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鉴别的Logistic回归分析逐个将自变量纳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将全部自变量纳入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宽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对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鉴别有影响(OR>1,P<0.05),见表5。

表5 长径、宽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静脉期CT值对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鉴别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5 宽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预测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效能分析将纳入患者宽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作为检验变量,肾上腺肿瘤情况作为状态变量(1=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0=肾上腺皮质腺瘤),作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宽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预测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AUC>0.90,预测价值较理想,见表6。

表6 宽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预测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效能分析

3 讨论

肾上腺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主要位于肾旁间隙,解剖结构十分特殊,所处位置较深,且体积小,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十分复杂,使肾上腺区肿瘤的鉴别诊断难度大大增加[5]。肾上腺区常见的肿瘤包括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节细胞神经瘤、髓样脂肪瘤等,其中以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腺瘤最为常见,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所分泌的儿茶酚胺处于较高水平时,可引发心脏、肾脏、脑等损伤,进而诱发严重的高血压,若可早期确诊,并及时干预,则可能有效治愈[6-7]。因此,临床上对于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的早期鉴别十分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较肾上腺皮质腺瘤小,分析其原因在于,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患者分泌较高水平的儿茶酚胺,可加快体积储存能量物质分解,进而降低患者体质量,但这一观点仍需进一步验证[8-9]。本研究结果显示,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肿瘤部位、形态、密度、边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征象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中8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中有54例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患者均伴不同程度高血压,肿瘤部位处于右侧占59.26%,密度不均匀占85.19%,形态规则占53.70%,边界清晰占51.85%,而肿瘤钙化仅有33.33%;本研究发现8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中有26例肾上腺皮质腺瘤,肿瘤部位处于左侧占80.77%,密度均匀占80.77%,形态规则占100.00%,边界清晰占92.31%,而肿瘤钙化仅有15.38%。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多数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内成熟的嗜铬细胞,少数源于肾上腺外,且肿瘤呈圆形或者椭圆形,大小不一,密度不均匀,形态规则,边界清晰,钙化较少,切面多呈现黄白色、暗红色或者红褐色,可见出血、坏死、囊性病变或纤维化表现;CT平扫可见肿瘤多呈低密度影,部分呈等密度影,CT增强扫描时可见肿瘤强化[10-12]。26例肾上腺皮质腺瘤中醛固醇腺瘤19例,无功能腺瘤4例,库欣腺瘤3例,其中醛固醇腺瘤多为单侧肾上腺孤立性小肿块,呈圆形或者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肿瘤体积通常较小,少部分体积较大,CT增强扫描时可见轻度强化[13]。无功能腺瘤多为单侧发病,偶尔为双侧,呈类圆形或者卵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偶尔可见密度不均匀,肿瘤内偶见钙化灶,CT增强扫描时轻中度强化,偶见强化不均[14]。库欣腺瘤多为单侧孤立性肿块,呈类圆形或者卵圆形,与无功能腺瘤的密度及信号强度类似,但库欣腺瘤的直径多较小[15]。本研究结果显示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肿瘤长径、宽径均较肾上腺皮质腺瘤组长,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及静脉期CT值均较肾上腺皮质腺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与绘制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宽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预测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AUC>0.90,预测价值较理想,上述结果证实,宽径、平扫CT值、动脉期CT值可有效鉴别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临床上可根据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不同CT征象、肿瘤大小及CT值对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进行有效鉴别,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征象存在一定差异性,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肾上腺区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吉强(1982-),男,海南东方人,主治医师,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研究方向: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影像诊断的对照研究。

猜你喜欢

征象腺瘤皮质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腺瘤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皮质褶皱
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
迎秋
暗香浮动
佳节
乳腺纤维腺瘤的那些事
从草书艺术中的视觉形式看波洛克的抽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