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沿着先辈们的足迹继续前行
——南京大学留学归国学者的报国故事

2022-08-25马任远高雅曾可宣

祖国 2022年13期
关键词:程开甲李四光归国

文/马任远 高雅 曾可宣

5 月20 日,南京大学迎来120 周年华诞。《人民日报》5 月20 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总书记在信中专门祝贺南京大学建校120 周年,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总书记勉励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以老一辈留学归国学者为榜样,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

创立于1902 年的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1948 年曾排名亚洲第一,有着留学报国的优良传统。建校120 年来,南京大学延揽了不少留学归国的“国宝级”学者,李四光、程开甲、厉麟似、陶行知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留学报国故事与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为了心中的留学梦、报国梦、中国梦,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李四光: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人民日报》5月20日在头版头条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南京大学迎来120周年华诞(图片来源:南京大学)

李四光是科技界南京大学留学归国学者中的代表人物,是我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他1932 年曾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代理校长,1937 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名誉教授,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南大人”。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四光1889 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1904 年官费赴日本留学。在日留学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孙中山曾赠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1910 年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他随即回国,在武昌昙华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1913 年赴英国留学,并于1917 年通过伯明翰大学学士考试,于1920 年归国。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出任所长。1931 年,他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32年,他出任中央大学代理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力推动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揭开了新中国地质事业的辉煌篇章。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石油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作出重大贡献。他在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中,运用力学观点,创立了地质力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编写出版了《地质力学概论》这部重要著作。他以近 70 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地质事业中去。晚年他在地震预报探索工作和地下热能开发利用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四光一生写下数百万言140 余篇(部)科学论著。创立地质力学,创造性地将地质学和力学结合在一起,提出构造体系新概念。运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在指导煤田预测,寻找多金属矿、稀有稀土金属矿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提出的关于古生物化石的分类标准与鉴定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建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为第四纪地质研究,特别是地层划分、气候演变、环境治理和资源勘查等开拓了新思路。

李四光曾说:“我们不但需要掌握地质学各部门最先进的理论,而且还必须经常总结自己的实际经验,从而把指导我们工作的主导思想,提高到更高的理论水平。”

1971 年4 月29 日,李四光与世长辞。人们在他床头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5 月3 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了李四光逝世的消息,称他“为中国的地质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程开甲:用科技的力量为祖国铸盾

程开甲是科技界老一辈南京大学留学归国学者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满怀建设新中国的赤诚之心,留学学成后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将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他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曾长期担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7年“八一勋章”获得者,南京大学“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得主。

程开甲1918 年生于江苏吴江,1946 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1948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0 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以钢铁为基础的重工业建设亟需相关人才。年轻的程开甲谢绝了导师的挽留,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

1952 年,程开甲进入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从事物理教学和研究,并于1959 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他还参与组建了南京大学“金属物理教研室”和“核物理教研室”。其中,1954 年正式建成的“金属物理教研室”成为南京大学正式建成的第一个教研室。

1960 年,程开甲接到了调往北京工作的命令,但不知道具体是去干什么,直到后来才知道被“点将”参加搞原子弹。1962 年,他被调到国防科委,全面负责核试验工作。之后,程开甲前往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潜心开始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

1960 年至1962 年期间,程开甲仍担任着南京大学教授,为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此后,程开甲一直兼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他被授予“世纪校友学术成就金质奖章”。1964 年10 月16 日,东方一声巨响,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震惊世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程开甲还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

2017 年9 月20 日,南京大学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在“八一勋章”获得者程开甲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因年事已高未能亲临现场,托女婿任万德将军转达了对南大的亲切问候:“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们设计勾画了强国强军的崭新蓝图,引领我们走上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此,我热切地期盼大家都能怀着忠诚报国的赤子之心,成为秉承‘创新、拼搏、奉献’精神的国家栋梁,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厉麟似:“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厉麟似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表率。他是第一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介绍到欧洲的中国人,使得中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欧洲主流知识界的尊重,提升了中国人在西方世界的国际形象,并促进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厉麟似1896 年出生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香世家——杭州厉氏家族。自幼的家庭熏陶和严格的家庭教育为厉麟似打下了十分扎实的国学功底,并令他自小便开始接触到了易学等中国古代哲学。当时的旧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外国列强侵略和欺辱。厉麟似自少年时便立下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而奋斗的志向。他是我国留欧归国留学生中的代表人物,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是周恩来留德时期的同学与战友。1949 年,他拒绝了蒋介石的赴台邀请,在周恩来的挽留下留在了大陆,为新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奠基,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初,厉麟似尚在欧洲游学时,他便开始向西方知识界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当时正值“西盛中衰”,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被视为“糟粕”,在西方更是没有一席之位。厉麟似虽是到西方强国学习先进文化,但自小浸润在中华文化精髓中的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厉麟似的努力下,1921 年4 月,西方世界的首个以汉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组织——景星学社在德国诞生。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汉学研究组织之一,景星学社吸纳了当时中西方的一批具有较高声望的学人,如卫礼贤、林语堂、陈寅恪、唐丽玲、徐悲鸿、厉绥之、陶行知、梅兰芳、徐志摩等,成为当时中外学者交流研讨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学社下设编辑部、翻译部、出版社、办公室、图书文献处、交流联络处,并出版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汉学》和在内部发行的刊物《景星通讯》。1921 年4 月同时创刊的《汉学》杂志是首个专门研究汉学的专业学术期刊,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内容涵盖易学等中国古代哲学、中医药学、中国文学、金石书画、音乐戏曲等诸多汉学领域。《汉学》后并入卫礼贤所创办的汉学研究刊物《中国》,由卫礼贤担任主编。由厉麟似创办的景星学社在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文化艺术、中医药学等多个领域的“中学西渐”方面均起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作用,并对卫礼贤、荣格和黑塞等一批西方知识精英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厉麟似与景星学社曾受到周恩来的高度赞誉,被周恩来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典范”。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撰文道:“厉麟似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抗战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矢志报国、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勤于学习、艰苦奋斗的个人品质值得每一位留学生向他学习!”

陶行知:“立德树人”的楷模

陶行知是我国老一辈留学归国学者中“立德树人”方面的楷模。他的教育学说激励和启迪了一大批国人,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陶行知是南京大学的“双重校友”,毕业于南京大学前身之一金陵大学,又曾在南京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直至1923 年,他在南京大学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1914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1917年提前回国。

陶行知归国后,致力于宣传欧美教育革新,置身于中国教育革新的前沿阵地。1918 年,陶行知在南高首倡“教学法”以替代原先的“教授法”,即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学生“学”的方面。这一提法由于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客观实际,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并随之在全国流行。在陶行知的推动下,南高采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选科制”,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学分制,这一制度带动了学校课程计划的改革,同时也使得南高的学生们得以全方位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1919年,陶行知提出了《规定女子旁听法案》,他说:“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最不发达,女子几无上进之路;大学不许男女同学,更是毫无道理。南高特宜首破禁区,融通办理,以遂女子向学之志愿。”在陶行知和时任校长郭秉文的多方努力下,南高与北大展开南北一致行动,共同开放“女禁”。1920 年,南高正式录取了第一批女学生,首创男女同校,开辟中国女子教育新天地,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

此外,陶行知一向倡导以教育改造社会。在创办暑期学校上,他“倡导最力,实践最勤”。在他的努力下,1920 年夏,南高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暑期学校,前后开办4 期,每期学员多达1000 人左右,其持续时间之长,办学效果之好,在全国都属首屈一指。

1927 年3 月,他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南京晓庄学院前身),开创中国乡村师范教育之先河。1946 年,陶行知突发脑溢血在上海去世。

在其逝世后,毛泽东发唁电,赞誉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称他是“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褒称其为“万世师表”。为纪念陶行知,2019年南京大学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落成;2021 年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南京大学教授吴为山创作的陶行知雕像在南京大学揭幕。

陶行知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用一生书写了教育爱国者的“大”字。他用自己“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为新一代留学归国学子树立了榜样。

猜你喜欢

程开甲李四光归国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郭沫若《归国志感》手迹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师兄弟争论
学普通话没有完成
殷殷情深
李四光的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