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纺织品整理”课程知识产权素养建设质量标准的研究
2022-08-25张迎晨吴红艳
张迎晨,吴红艳
(1.中原工学院 纺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2.中原工学院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7;3.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7)
纺织工业属于加工工业体系,中国经过近70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纺织大国。纺织产品的质量、品种、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纺织品功能的设计与开发人员的素质。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正在面临全球产业链稳定性失衡、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模仿能力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产业转型升级阻力和压力较大、低成本人口红利消失、高成本工程师红利初现的局面。中国要从传统纺织加工代工大国发展成为纺织创新强国,需要产学研用联合造就更多合格人才[1]。如何从行业角度看待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功能纺织品整理”课程知识产权素养建设质量标准体系的形成具有标志性代表意义。
纺织行业新型工业化的主体特征是性能新、功能新、材料新、设备新、手段新、产品新,核心是人才培养创新。科教强国要求课程教学培养出的高素质科研人员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应用技术为主的纺织工业更重视科学研究,在生产技术的实践中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当今全球需求的纺织专业人才产生了复杂的结构变化,从工作内容、基本环境等来看,至少需要培养5类人才。国家未来需求纺织人才类型具体如表1所示[2]。
表1 国家未来需求纺织人才类型
中国纺织工业70年的发展,指出了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新形势下的新变化,着重强调人才培养。“建设未来中国特色纺织强国的决定性力量将是高素质创新人才,而不是所谓的传统廉价劳动力和劳工红利。”[3]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撑,随着全球纺织行业发展和全球纺织产业链整体格局的变化,中国对创新型纺织服装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受到严重干扰,智能化、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全球平面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纺织工业人才期望需求更加突出国际化、复合化、创新化的特点。
1 “功能纺织品整理”课程知识产权素养存在的问题
“功能纺织品整理”课程是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必修课程,其知识产权素养教与学过程质量控制对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育效果会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当前,“功能纺织品整理”课程知识产权素养在课程教与学的全面、全流程等过程性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和规划等方面还存在系统性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课程教学忽视了动态知识的跟踪、筛选、修正以及学生学以致用和关键学习内容服务社会引导,内容受限,缺乏对课程与知识产权素养的有效整合、反馈分析和提升。
(2)课程教学要求主要体现为学生掌握纺织专业常规知识的重现性,不重视知识产权素养的动态性跟踪、探索性特征技术归纳突破、未来功能需求创新性引导。
(3)学生的服务社会体现(学生学以致用和关键学习内容服务社会、创新创业、专业竞赛、导师课题参与、挑战杯)、毕业设计及实践需求在课程实施评价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呼应和体现。
(4)课程效果评价注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复制能力评价,内容不合理,大数据分析缺失:在学生服务社会、反馈社会、创新挖掘、学生潜能与知识产权素养课程方面的结合评价不尽如人意。
(5)非课程体系大数据评价缺失,闭环反馈缺失,重视专业现有知识的机械重复背诵性记忆能力等终结性评价,忽视了教与学、学与用和学生创新服务社会的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主体单一,未能体现专业课程评价的多侧面和多角度。
(6)缺少对专业课程非课程体系量化评定的基本大数据模型反思、比对和整合。
2 建立完善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的质量控制是否合格,除体现为学校对课程运行的法定程序要求外,更重要的体现在后续毕业设计、服务社会、创新创业和各类专业比赛对学生表现的满意度上。从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导向可以明显发现:学生的毕业设计、服务社会业绩、创新创业学分和各类专业比赛参与度对课程建设质量的评价以及课程教育能否培养优质的课程知识产权素养将成为评价课程建设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指标。
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对“教师教”与“学生学”全流程起到规范和导向作用,是保障实现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目标、提升专业课程教学全流程质量的重要权衡尺度。围绕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功能纺织品整理”专业课程知识产权素养建设质量标准,促使“功能纺织品整理”专业课程以既定的标准进行程序化运行: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施行标准化教学、规范课程实施和课程建设工作,促成学生学习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本研究对“功能纺织品整理”课程建设知识产权素养质量标准进行初步研究与探讨,以期在课程建设知识产权素养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课程定位、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抛砖引玉,尝试“功能纺织品整理”课程建设知识产权素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
2.1 “功能纺织品整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课程知识产权素养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2)体现学生了解、掌握、会用、能用和用好,以解决实际社会和产业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体的专业课程知识产权素养建设科学、能操作和导向性原则;
(3)体现专业课程本位和专业课程知识产权素质本位深度融合的原则;
(4)体现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学生尝试应用专业课程所学课程技术内容方法服务反馈社会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5)体现专业课程知识产权素养、教与学可持续改进闭环螺旋提升原则。
2.2 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专业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专业兴趣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师结合国家、市场、学科未来发展等现实需求,以学科知识产权素养为基础,确定“功能纺织品整理”课程建设目标,通过专业技术教学感染力、技术创新吸引力,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基本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知识产权素养目标的构建,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2.2.1 知识目标
“功能纺织品整理”基本理论、工艺、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内容包括原料、工艺、设备、检测技术标准、检测原理等,要求掌握织物的一般整理、防缩整理、防皱整理、阻燃整理、抗菌抗病毒整理、红外整理、抗紫外整理、吸湿快干整理、单向导湿整理、凉感整理、抗静电整理、抗电磁辐射整理等特种功能整理。
2.2.2 技能目标
针对国内外市场和客户需求,能独立进行功能纺织品整理产品销售对象需求分析和基本需求模型确立分析、工作计划确立和产品加工工艺分析;具有较牢固的数学、物理、化学理论基础;具有可以独立进行设计和验证等实际操作并利用现代计算机工具处理一定的生产质量技术标准管理和技术标准实施控制能力。
2.2.3 素质目标
具有各类绿色整理创新趋势分析、知识产权分析等,根据需求规避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壁垒的开拓创新实施和控制能力。
2.3 课程定位
“功能纺织品整理”是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传统功能纺织品整理技术的设计、开发、整理加工的基本理论和工艺;能够根据主要特征型功能纺织品整理加工用助剂、特种整理用原料的性质及特点进行辨析和调整;针对市场流行的特定企业和品牌公开的特定功能纺织品整理产品的质量要求、品牌要求、吊牌技术要求以及国际标准等知识储备,使学生具有较牢固的功能纺织品整理绿色可持续发展、生产、理论创新开拓基础和一定的功能纺织品整理生产质量技术管理以及功能纺织品整理技术标准控制的能力,旨在培养具备较高的功能纺织品整理专业知识产权素养,能在外贸进出口、国际品牌代工、电子商务等纺织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功能纺织品整理工艺创新设计与功能纺织品整理生产管理、功能整理助剂和功能纺织品的质量检测与营销、功能纺织品整理新需求、创新技术与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创新型人才。该课程是在学生学完“高等数学”“纺织材料学”“物理”“化学”“纺纱工艺与设备”“机织工艺与设备”“织物结构设计”“染整工艺与设备”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中应和“纺织品设计”“服装与服装功能”“创新团队项目”“纺织印染服装工艺实验”及“纺织印染服装工艺设备”课程加强联系[4-7]。
2.4 课程内容
根据国家、地方、产业、市场和创新技术更新对人才的需求,以功能纺织品整理知识产权素养为核心,围绕原料、功能纺织品整理机理理论知识与功能纺织品整理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挖掘功能纺织品整理创新价值,开拓功能纺织品整理和产品创新应用,追踪和重组“功能纺织品整理”课程知识产权素养教学内容,采用灵活方式设置课程模块,将课程内容分为10个教学模块,将国内外创新技术吊牌、创新技术品牌、新技术标准等形成系统性新技术辨析、实践性新工艺和新设备等前沿性知识产权素养有机结合到相关模块中。课程内容模块体系结构如表2所示。
表2 “功能纺织品整理”模块
续表2
3 结语
根据近两年“功能纺织品整理”课程知识产权素养教学与建设经验、各种文献收集及教学建设反馈分析,得到基本合理的功能纺织品整理课程知识产权素养建设质量标准。本课程在知识产权素养建设质量标准实际工作操作中尝试量化,但还需进一步调整与完善,使该课程建设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标志并体现客观、准确、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