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舞台表演艺术的市场培育和观众培养路径探讨

2022-08-25李文嫣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院团表演艺术剧场

李文嫣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北京 100031)

舞台表演艺术(以下简称:表演艺术)即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例如我们比较熟知的歌剧、音乐会、话剧、音乐剧、舞剧、杂技等。针对表演艺术中某一细分的专业艺术种类,涵盖了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与艺术特色,这需要观众对其提前进行一定的了解才可以在欣赏中更准确地理解表演艺术的表达方式与展现的内容。表演艺术的市场培育与观众培养,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和市民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也是缓解舞台表演艺术市场供需矛盾的有效方式。市场培育和观众培养的目的不是将观众一时吸引进剧场“看热闹”,而是要给他们植入表演艺术的文化基因,培养他们自觉欣赏表演艺术魅力和自发热爱表演艺术的能力,让他们将来能够主动融入表演艺术的文化生态圈,成为表演艺术生态循环中不可或缺的,甚至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主体。

一、表演艺术的市场培育

(一)表演艺术的生产创作环境有待完善

艺术作品是展现艺术发展成果最直接的载体。当今,表演艺术作品不乏题材站位不高、视野较窄等问题,创作角度没有从生活出发,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甚至会出现敷衍、松散的创作态度。表演艺术的生产创作应以人民为中心、以创作时代精品为目标,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艺术作品。

首先,艺术生产创作要选择一个好的题材,即做到题材站位高、思想深刻、角度独特,能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要尊重艺术的创作周期,从选题、写剧本,再到制作,最终出品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中国话剧院推出的话剧《谷文昌》首演后的反响并不算热烈,主创团队又在一次次的排演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剧本、舞美、布景等进行一遍遍修改。经过50轮演出后艺术质量得到了飞跃提升,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和喜爱,此话剧最终一举获得2019年的“文华奖”。再者,主创及主演团队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位主创及主演艺术家都有各自擅长的创作方向和表演风格,应该本着最贴合此次的艺术题材及风格,优中选优、强强联合,选择德才兼备、有影响力、有发展潜力的优秀艺术工作者,杜绝以明星效应为选择主创、主演的标准。精品需要文艺工作者们集思广益、不断打磨、反复修改,更需要文艺工作者们提前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社会制度等理论知识后,并进行实地采风、切身实践。不仅如此,精品还需要不断被投入市场进行反复检验,不断吸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反馈意见,检验再修改,修改再检验。如此周而复始,才可以铸就精品。

另外,要完善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对于表演艺术的创作意义重大。均衡培养及合理配置表演艺术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注重对基本功、基本专业能力的学习和夯实,并密切结合社会所需,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激发其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努力培养其成为表演艺术各领域的核心力量。也要重视对青年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他们将是未来中国艺术发展的主备军,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大力创造系列青年表演艺术人才展现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例如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青年作曲家计划”;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主办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经过层层选拔,将优秀的青年表演艺术人才的作品面向市场进行推广和展演,很好地激励青年人才的生产创作动力。

(二)剧场及院团的管理及运营能力有待加强

截至2021年9月,中国的剧场总数达到1900多个(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795个,比上年末增加672个,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的表演艺术团体2051个,近年来,中国剧场和院团的数量正以飞快的速度增长着,但是,剧场及院团管理制度及手段落后,剧场及院团经营人员的个人能力欠佳、剧场基础设施陈旧、剧场场地利用率低下、院团演出频率低下、剧场及院团演出内容单一老旧且缺乏创新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表演艺术市场的向上发展,剧场及院团的管理经营有着很大的提升和完善空间。

首先,表演艺术的剧场及院团要明确自己的宗旨愿景、功能定位、战略目标,从自身的特色优势和实际能力出发,打造属于自己的发展路线,并根据剧场及院团的所在城市和地区,密切结合当地的文化艺术特色,积极推出属于本地的专有演出剧目。例如北京的话剧《雷雨》;上海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山东的民族歌剧《沂蒙山》;浙江的歌剧《红船》等。这些都是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推出的在全国进行巡演并受到观众一致好评的艺术精品。剧场及院团也要树立自身的品牌文化,像北京“德云社”“开心麻花”等知名文化企业都有着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因此相应的粉丝、观众比较多。品牌的建立,需要完善的管理运营体系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和艺术人才,从而保障剧场及院团的品牌文化的发展,保障自身品牌文化向受众的有效输出。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跟自己的规划、愿景有所偏差的地方,这时候要从自身能力和市场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调整和完善发展道路和目标,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现如今,我国的剧场普遍存在“建管用分离”的问题。有些剧场在运营过程中,由于没有属于自己的院团,也没有很好的运营管理人才,往往只能够靠出租场地的形式艰难生存;院团在艺术生产中的成本较高,有时候投重金创作的剧目只演了几场后便销声匿迹,再也不进行复排重演,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剧场作为连接表演院团、艺术家和受众的桥梁和纽带,应该积极推动剧场和院团的深度融合,以促进两者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对于艺术生产较多但无剧场的表演院团可采取“以团带场”的形式,选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剧场作为自己的专属排练和表演剧场,例如中国交响乐团和北京音乐厅的融合,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和北京天桥剧场的融合;针对规模较大但无自己表演团体的剧场或表演艺术中心,可采用“以场带团”的形式,让有表演特色和实力的表演团体入驻自己的剧场,成为驻场表演院团,也可以培育属于自己剧场的专属院团,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生产能力和剧场利用效率,例如杭州大剧院和杭州爱乐乐团的融合,国家大剧院对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培育。对于一些老旧剧场以及新建好没有经验的剧场,可以采取委托经营、加盟院线等经营方式来弥补自身的短板,例如保利院线、中演院线的成熟运营体系。需要强调的是,剧场和艺术院团也要拓宽自身的传播营销方式,完善传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两个路径,“双管齐下”。线下充分利用好公交车站、地铁站、高铁站、商场、超市、购物商圈等人口密集处,将优秀表演艺术剧目汇编成册摆放在此类地点,方便受众在闲余时间翻阅和了解,也可以以张贴海报的形式在居民社区、公交车站台等地区进行宣传推广。线上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交平台便利的传播优势,结合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技术提高线上传播效率,从而达到有效推广和宣传的目的。

二、表演艺术的观众培养

(一)注重高校学生的艺术培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学生接受过相对良好的高等教育,拥有较为优秀的素质教养和思想品德,具备较为充分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发展的精英层人群。对于高校学生的文化艺术能力培养是一项重要建设性工作,使其学习和了解优秀文化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学生在表演艺术的受众培养中无疑是最具有开发潜力和培养潜力的。

高校可以借鉴前辈的经验,激励学校里对表演艺术感兴趣的学生自发组成表演艺术团体自导自演艺术作品,并定期举办汇报文艺演出和艺术类比赛,给予高校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以此来激励和促进高校内艺术活动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加强高校的艺术氛围,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另外,综合类高校可以多开设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例如音乐理论知识、经典名曲名剧赏析、初级合唱训练、经典剧本解读、中外艺术史等表演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健全和完善艺术类的课程结构体系,以拓宽学生的艺术学习广度,激发高校学生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其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欣赏习惯,进一步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艺术类院校在培养某一专业领域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开发学生除自己本专业之外的艺术技能,例如鼓励表演类学生学习编剧和导演等专业,鼓励作曲类学生学习指挥等专业知识,培养艺术类院校中一专多能的人才。

(二)注重人民群众的艺术普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加强对人民群众的艺术普及无疑是改善这一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培养艺术审美具有重要作用。以北京和上海为例,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56元,北京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4311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0%,居全国第二;居全国第一的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42元,上海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549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2%。北京和上海两个超一线城市的居民对于文娱消费的支出在可支配收入的占比明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全国其他城市的居民在文娱消费支出方面更是大有作为。因此,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消费优质艺术资源的习惯,进而提升其消费品位,这是广大艺术工作者们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要大力扩展表演艺术演出市场的受众,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喜好,结合市场的真正需求以及市场的反应程度,循序渐进开展相应的表演艺术活动,全面进行艺术普及教育。在剧目的票价售卖上,要尽可能多地推出低票价和优惠活动,在通过会员制度增强受众粘性的同时也要完善和优化会员的福利,实现真正的“文化惠民、文化亲民、文化为民”。与此同时,也要多做一些普及性质的公益艺术项目,例如“公益讲座”“经典艺术导赏”“艺术家访谈”等活动,让从未接触艺术的人民群众可以在公益类艺术项目中爱上艺术,逐渐培养其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消费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普及也要紧跟时代潮流,时刻关注当下新型表演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沉浸式”的兴起,“剧本杀”“快闪”等形式的艺术形式也随之而来,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体验等业态不断丰富,逐渐在市场上占有一定席位,沉浸式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规模。近几年较为出名的湖北省“知音号”轮船沉浸式戏剧受到全国的高度关注,每一位观众在剧中都具有身份并可以有参与的权利,打破了“第四堵墙”的限制,很好地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成为“沉浸式”项目的经典范例。

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群体是一个庞大的受众,在艺术普及中,可以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艺术传播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下信息传播的便利,在线上平台推出一系列的艺术普及性活动和演出,让受众可以足不出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自己喜爱的表演艺术去欣赏。例如国家大剧院推出的“古典音乐频道”,受众可以下载此APP或者进入官网,免费观看国家大剧院举办过的所有演出,这种线上艺术普及的形式很大程度上为受众提供了观赏便利。另外,也要实时关注线上平台中的受众舆情评论,广泛了解群众意见和反馈,从而不断提升和完善表演艺术的普及效果。

三、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走进剧场和剧院来观赏艺术表演,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人民群众也逐渐培养起较为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表演艺术市场的前景也越发明朗。表演艺术的市场培育需要文艺创作者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从题材、制作、演出、观众反馈等方面严格把控;需要剧场及院团管理人员高瞻远瞩,具备优秀的运营、推广、统筹等能力,为艺术家和观众创造良好的艺术创作环境、艺术体验环境、艺术交流环境;在表演艺术的观众培养上,对于高校学生的培育是重要使命,对于全民的艺术普及更是重中之重,要依靠政策引指、市场需要、人民热爱对高校学生和全民进行艺术普及教育,以提高其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表演艺术市场培育和受众培养,任重而道远,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不断奋斗与努力。

①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猜你喜欢

院团表演艺术剧场
对文艺院团中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第30届 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活动
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名单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开心剧场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