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8-25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19期
关键词:偏瘫神经功能脑梗死

谷 磊 武 亮

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科,北京 102208

偏瘫是脑梗死常见后遗症,会引起单侧上下肢体瘫痪、口角歪斜、面部麻木等,导致平衡、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致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生存质量持续下降。有研究指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具备代偿重组能力,尽早展开康复训练,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建,减轻肢体残障程度。核心稳定性训练是一种体能训练技术,围绕脊柱、骨盆、腹内脏器等肌肉进行训练,通过增强躯干核心肌群力量,改善躯干控制能力,但对于中枢神经功能改善效果存在不足。经颅直流电刺激则是直接利用直流电调节中枢系统神经活动,增强突触可塑性。本研究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北京小汤山医院收治的98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9 例)与观察组(49例)。对照组中,男29 例,女20 例;年龄51~76 岁,平均(64.28±2.70)岁;病程7~26 d,平均(17.99±2.24)d。观察组中,男30 例,女19 例;年龄52~77 岁,平均(64.03±2.82)岁;病程9~27 d,平均(18.53±2.17)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诊断标准;②意识清晰;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抑郁症;②先天肢体功能障碍;③合并骨折;④出血倾向患者;⑤伴随肌张力障碍性疾病;⑥既往脊髓损伤;⑦经颅直流电刺激不耐受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即抗血小板、调压、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采取核心稳定性训练:①患者仰卧,康复师右手放置其膈肌处,嘱咐其行腹式呼吸,随呼吸节律交替加压、放松,左手叩击刺激腹肌收缩。②患者仰卧,屈膝屈髋,双脚放在床面,康复师协助其后倾骨盆,10 s 后更换为前倾,保持动作轻柔。③患者仰卧,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左右翻身;屈膝、屈髋,双膝及双足并拢,然后旋转躯干5~10 s;并于平静呼吸状态下抬高臀部,使背部远离床面,保持肩、颈、膝、髋为同一条水平线,收紧臀部肌肉与腹肌。④患者俯卧,双肘支撑身体,双膝屈曲,若患者不能自行完成,由康复师辅助,躯干远离床面,坚持10 s 后缓慢放松。⑤患者取坐位,双手叉腰,康复师协助其行骨盆前倾、后倾,患侧躯干侧屈、伸展辅助主动运动。⑥患者站立,保持双脚与肩部同宽,嘱咐患者缓慢下蹲,直至膝关节弯曲90°,坚持3~5 s 后恢复站立。核心稳定性训练40 min/次,2次/d,持续训练4 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经颅直流电刺激(TES-02 型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仪,哈尔滨奥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选择直流电刺激模式,电极目标区域为运动区,即鼻根处沿头正中线到枕外旭龙连线中点旁开6 cm;阴极电极粘贴非损伤侧运动区,阳极电极粘贴患侧损伤区,设置电流1.2~1.4 mA、安全电流密度0.05 mA/cm、时间20 min,1 次/d,5 次/周,持续4 周。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平衡能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干预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满分42 分,分数越低代表神经功能越好。②平衡能力:干预前后使用Berg 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比较,量表共14 个条目,总分56 分,分数和平衡能力呈正相关。③运动功能:干预前后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从上下肢能否做出反射活动、能否进行屈肌协同运动、伸肌能否共同运动等方面评价,上肢66 分,下肢34 分,共100 分,分值高代表肢体功能佳。④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后使用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包括穿衣、进食等10 个方面,共100 分,评分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好。⑤生存质量:干预前后使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评估,包括手功能、移动能力、情绪等8 个维度,59 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5 分,共295 分,分数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平衡能力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干预前、BBS 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平衡能力的比较(分,±s)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 评分、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I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FMA 评分、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分,±s)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IS 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SI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IS 评分的比较(分,±s)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由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组织缺血、缺氧,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对人们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脑梗死偏瘫发生后,由于高位中枢神经受损,失去对于低位神经的控制能力,引起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障碍,导致站立或端坐时躯干重心向健侧偏移,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康复措施,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平衡功能恢复,使其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生活尤为重要。

传统康复训练重视四肢与大肌群的训练,容易忽视深部小肌群、躯干部分的锻炼,造成平衡能力恢复不佳。核心稳定性训练是传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重视躯干、骨盆等部位核心肌群力量的锻炼及深部小肌群的锻炼,通过协同收缩脊柱、盆骨、腹内脏器的所有肌肉,肌腹内直肌、多裂肌、腹横肌等,形成一条完整动力链,从而增强躯干稳定性。同时,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锻炼肌腹内直肌等肌群,增强核心肌群力量,提升躯干控制能力,并维持躯干姿势稳定性,为下肢运动提供支点,促使患者能够较好地完成康复训练,改善运动功能。但仅依赖肢体运动感觉刺激难以持续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还需辅以其他干预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BS、FMA、BI、SI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中效果显著,利于增强患者平衡能力,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华强等研究显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与本研究结果相似。经颅直流电刺激具有非侵入性质,通过恒定的直流电刺激大脑皮质,可刺激神经元兴奋,加快神经功能恢复。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仪,通过阳极电极刺激大脑患侧区域,增强刺激部位兴奋性。同时利用阴性电极刺激大脑患侧区,可降低刺激部位兴奋性,不仅减少健侧半球对患侧半球的抑制,还可减轻患侧皮质下中枢神经的持续过度激活状态,纠正肢体痉挛及异常的运动模式,从而改善运动功能。低频直流电刺激还可增加前额叶背外侧皮质脑部血流,改善血流灌注量,调节局部皮质与脑部的网络联系,刺激运动皮质区,并增强脑半球运动浅语、感觉运动区功能连接,以提高运动能力。此外,仪器阳性电极刺激患侧能够增强偏瘫上肢在中央前回投影区域的皮层活动,增强下行神经元控制能力,改善中枢抑制系统失衡。经颅直流电刺激、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使用,可进一步增强患者运动控制能力,改善神经功能,从而提高运动功能,促使生存质量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猜你喜欢

偏瘫神经功能脑梗死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脑梗死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