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高站位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
2022-08-24刘春江徐业勤
文 / 刘春江 徐业勤 马 斌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多次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新阶段,高校必须抓住信息化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把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支点,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要求高校以更高站位谋划信息化建设思路
2022 年3 月28 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启动仪式。他要求,全国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要以“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为总要求,坚定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顺利上线,是教育系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坚定推进信息化建设这一重大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有阶段意义的标志性成果。
充分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作用,并持之以恒不断完善该平台建设,将有利于缩小全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有利于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有利于把中国的制度优势、教育规模优势转化为教育发展的竞争优势和核心优势,有利于教育系统深刻思考新时代教育如何做好“四个服务”的根本性问题。此前,怀进鹏同志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22 年春季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聚焦数字中国,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切实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应用逐步推广,教育信息化出现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在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高校教育教学?如何满足高校师生在学习、科研、管理服务中对教育信息化的新需求?这些新问题新要求亟待我们重新审视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站在更高的起点谋划新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思路和途径。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
为了掌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两条途径开展调研:一方面,对20 余所高校的校领导进行了信息化建设情况访谈,收集各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发展思路、建设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以某直属高校为样本,进行了学校内部信息化建设情况调研,深入了解该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收集师生的信息化需求和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建议。参加调研访谈的高校有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东华理工大学、贵州大学、广西科技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藏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大庆师范学院、吉林医药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重庆文理学院、肇庆学院等,其中既有中管高校、部属高校,也有地方高校。在某直属高校开展的校内信息化建设调研,包括主要职能部门、院系教学科研单位等,主要调研形式是听取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介绍。同时还召开了教师代表座谈会和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综合20 余所高校的面上调研和某直属高校内部调研,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基本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综合分析。
1.高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高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大致如下:
在信息化顶层设计方面,信息化理念亟待更新,学校在数据治理、数据标准、数据库建设等方面规划和管理不够。
一是经过“十五计划”到“十三五计划”20 年的持续建设,所调研的高校都完成本校信息化第一阶段的建设,在教务、财务、学工、人事、国资、科研、图书、档案等领域建立了基于职能范围的业务信息系统,其中大多数高校建成了“网上办事大厅+OA 系统+部门业务系统”的信息化体系架构。
二是参加调研的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具备基本服务能力,学校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实现了校园有线或无线网全覆盖,主要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平台实现了基础数据共享。
三是绝大多数高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信息化建设组织架构、制度规范、投入机制等。
2.高校信息化建设基本经验
参与调研的各高校由于历史渊源、学术优势、学科基础、经费投入、地域分布等的差别,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差距比较明显。“双一流”高校无疑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受到的发展限制较多。总结高校信息化建设基本经验,具体如下:
一是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据建设,针对性解决信息互联互通、数据采集、数据清理等方面问题。
二是开展在线课程平台建设,沉淀课程数据资源,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三是打破部门壁垒、数据孤岛,梳理办事“难点”“堵点”,促进以服务为导向的业务重构、流程重组和服务创新,推动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转变师生信息化理念,促进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
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与企业协作,争取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资源。
3.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特别是通过对高校干部师生的访谈,梳理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信息化顶层设计方面,信息化理念亟待更新,学校在数据治理、数据标准、数据库建设等方面规划和管理不够。
二是在信息化队伍建设方面,信息化管理和研发、运维等支撑队伍数量不足、能力不强。
三是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高校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存在各自分割、不平衡不兼容、信息孤岛等现象。
四是在师生信息化服务体验方面,存在持续投入不足、应用开发不到位、运维没有跟进等多方面问题,导致信息化体验不佳、获得感不强。
五是在信息化经费投入方面,高校信息化建设经费总量偏低,且年度经费使用存在较多限制,不利于信息化项目的持续开发。
高校信息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综合调研情况,比较借鉴双一流高校的先进经验,深入分析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调研小组提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力图构建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实施路径,实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1.凝聚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共识
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共识,积极适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把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纳入学校的教育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育人模式、环境构建、教学评价、资源供给、培训体系、治理服务等方面创新发展。要坚持“需求牵引、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原则,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重塑教育教学支撑体系。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数据为驱动力,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要打通系统壁垒,实现信息融合,加速流程再造,实现高校在双空间(物理空间、网络空间)高质量发展。要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建设规划,规范数据建设标准,健全可流程化的制度,明确年度建设计划,结合学校实际需求分阶段开展信息化建设。要强化可持续发展,建立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彻底解决“建而不用,用而不通”“光建设不维护”等问题,确保学校信息化持续运行能力。
2.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重点要从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和升级校园基础设施两大方面推进。在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水平上,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基础和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加强国家主干网、省市教育网和学校校园网的衔接,建设新一代校园网并推进校园物联网建设和5G 融合创新应用,为全体师生提供“高速、便捷、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在提升校园基础设施水平上,加快学校教学、实验、科研、管理、服务等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集中建设基础信息化计算与存储资源,加强数据规范管理和开放共享,丰富教育信息化基础运行资源,提升各类教室、实习实训室的数字化教学装备配置水平,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普通教室中全面覆盖。
3.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
高校要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利用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创新和评价方式改革。围绕打造“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开放共享”的现代教育,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建立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督导和教学改革评估机制。要不断增加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在资源形态、供给方式、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注重利用信息化促进科教融合,加强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促进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转型,实行基于大数据的综合评价,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要强化师生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从技术教学法、学科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构建全新的教师能力体系,通过选修课程、实验实训等多途径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
4.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高校要建立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业务、全流程教育治理体系。促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一网通办”,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和办公协同,实现考核评估信息化,建设完善一体化校务服务支撑体系,提升校务服务水平。丰富数据应用场景,通过联结、贯通、整合各类数据,形成丰富、准确、可信的基础数据,支撑学校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教学与管理平台的深度融合,根据业务流和数据流推动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全面支撑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环节。
5.强化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高校推进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加强信息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一把手主抓、副职分工负责”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机制,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组织架构,明确网络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信息化技术支持部门、教学资源建设部门、教学平台建设部门和各业务部门职责,做到统筹规划、集中协调、分工合作。
第二,完善信息化制度体系,建立覆盖信息化工作各要素的工作制度,明确信息系统、教育数据、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完善技术、服务和质量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建立信息化建设监督评估机制,建立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各任务牵头单位制定推进方案,制定路线图、时间表,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节点,有计划有步骤完成年度任务,并将完成结果纳入单位绩效考核;构建以用户为中心、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用户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信息化发展水平动态监测机制,定期发布评估报告,积极探索质量监测与效果评估的常态化、实时化、数据化。
第四,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打造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专业队伍,建立和完善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方式,鼓励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行岗位交流、健全产学融合等方式引入外部资源,打破身份界限。
第五,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和统筹使用,拓宽经费渠道,科学统筹使用经费,为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安全防护、应用培训、服务运营、队伍建设等提供必要保障。梳理整合利用现有数据资源,构建可持续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探索购买服务等供给新方式,建立健全经费监管体系,保障经费使用合法合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