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针灸”理论的老旧社区微更新策略研究
——以成都玉林社区为例

2022-08-24杨昕雨汪晶晶

重庆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玉林针灸居民

杨昕雨,汪晶晶

(成都锦城学院,四川成都 610097)

0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从增量主导时代逐步进入存量化时代, 老旧社区更新便成为每一个城市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当下不少老旧社区存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基础设施落后、街巷空间组织不合理、缺乏公共空间等问题,改造更新迫在眉睫。在当前环境下,以往“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已不合时宜。 基于此,本文引入“城市针灸”理念,以成都市玉林社区为例,提出“针灸式”更新策略,以期通过小规模干预的方式完成更新改造,达到以“点”影响“面”,以“面”激活整个社区及城市的目的。

1 城市针灸概念界定

社区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和居民联系最紧密的场所,老旧小区往往存在着建筑密度大、街巷关系复杂、人口老龄化严重、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而社区整体拆除会对居民生活及城市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城市针灸”这种有针对性且影响范围较小的更新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城市针灸”理论是由西班牙建筑师M·S·莫拉勒斯(Manuel de Sola Morales)提出的,旨在通过“点式渗透更新”进行城市微观整治,激活老城区,实现见缝插针式的功能置换。 “城市针灸”在社区空间治理中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诊断,即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发现社区空间症结所在;二是“治疗”,通过运用“针”和“灸”的方式,进行微小更改,在治疗的同时使老旧小区重新焕发活力[1]。 城市针灸的“针”既可以是一处装置,也可以是社区营造或社区活动,同时还可以是小范围内的区域性改造,通过对社区的“施针”疏通其脉络,使老旧社区重焕新生。

城市针灸理论主张通过在城市特定区域采取相对较小规模的干预措施,对更大范围的社会、经济及环境产生催化作用[2]。 在成都玉林社区这样道路密度大,居住人口多,社区组团较多,功能空间复杂的老旧社区,城市针灸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社区原有的建筑肌理和人文风貌, 并能在社区更新的同时降低对居民的影响和后续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这种点状的介入能将对社区的干预降到最低,循序渐进, 在对社区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的同时也对社区的整体结构进行调整和梳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 “城市针灸”国内研究及运用现状

目前国内对“城市针灸”理念的研究和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老旧社区及社区公共空间

老旧社区是城市中最具有场所精神和生活气息的空间,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老旧社区及其公共空间逐渐丧失了多样性和活力。裘鞠、潘莹[3]认为老旧社区的物质性与居民需求的矛盾逐步凸显,社区活力重塑刻不容缓,并以双辽市老旧社区为例,引入“城市针灸”理念有针对性地提出更新改造策略。 李炯扬等[4]则关注到老旧社区中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设施老旧等问题不能被满足,因此以苏州市何山花园为例,运用结构拆解、结构系统具化等研究方法对“城市针灸”这种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更新模式在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中的运用可能性进行讨论。

2.2 历史古城/镇及历史街区

历史城区和街巷因其特殊的历史性, 不能实行大面积拆除,但又因功能失衡、利用率低、房屋老旧等问题亟需改造更新。 针对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关系,姜岩和杨斯亮[5]提出历史城区可以通过建立整体保护体系, 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同时研究了如何利用空间触媒点激活穴位,全面激发老城的活力。 严静雯等[6]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既要符合城市发展的潮流趋势,也需要保留城市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内涵,疏经通络,通过片区激活和“活穴”实现以点带面激活历史文化街区。

2.3 传统校园空间

校园作为城市的特殊空间社区,随着校内设施老化、校园建筑老旧、公共空间及绿地缺乏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改造更新成为必然趋势。 杨丽花、王子夏[7]提出校园是城市的设计实验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城市针灸”理念可以运用点线面的模式对校园进行小规模改造,同时兼顾保护与发展。

3 玉林社区改造探究

3.1 社区基本情况

玉林社区位于成都市武侯区, 介于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是成都市中心较为典型的老旧社区。 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且多为六至七层无电梯住宅。 社区内居民以老年人口为主,社区老龄化情况较突出。

3.2 社区现状问题

3.2.1 道路交通条件差

玉林社区由于形成年代较早,规划不完善,机动车道较窄,大多数小区没有设置地下停车场和专门的停车区域,导致在社区菜市场、学校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极易发生交通堵塞,出现乱停乱放等问题,给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了较大的困扰。 另一方面,封闭式老旧小区使部分道路成为断头路,道路可达性较低,公共空间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同时社区内人车混杂,缺少慢行交通系统,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2.2 公共空间缺乏

该社区建筑密度较大,且没有合理规划公共区域,因此社区活动空间较缺乏。 每个社区只有零星的广场和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居民休闲活动的场所,场地比较局促,可进行的活动类型较少。 同时,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街道路口的小片空地存在荒废的现象,安放的设施不符合居民实际需求,使用率较低。

3.2.3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发现,玉林社区的绝大多数小区绿化配置不合理,小区内没有清晰的功能划分,绿化面积较小,植物组合层次不明确,且部分小区存在绿化长期无人打理修剪等问题。 另外,社区老人年龄大多在60 岁以上,但大多数小区内均未安装电梯,老人日常上下楼不方便,并且也没有安装无障碍设施,不能较好满足老人等行动不便居民的日常需求。

4 “灸点”设计探究

4.1 社区结构拆解

4.1.1 车行交通系统

车行交通方面,车行主要流线清晰,南北向三条主干道贯通社区,东西向以玉林东路、玉林西路和芳草东街、倪家桥路为主。但车行次干道组织较混乱,还有断头路出现。 因此应对车行交通系统进行部分调整,使之避免与人行道路的流线交叉,并在每个组团内尽可能形成环形车道,提高交通可达性。

4.1.2 步行交通系统

步行交通系统方面,玉林社区道路密度大,街道宽度较小,东面道路规划较完善,西面道路混杂,且在各住宅组团内没有关联性。 主要需对道路进行整合,对功能性较弱的步行道做减法,并在各住宅区内部形成通路,加强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4.1.3 功能区块系统

在对玉林社区的功能进行整合后发现,社区内住宅占比达到80%,住宅区分布集中,但每个住宅组团规模较小,大多由多个小的住宅组团组成一个院落,住宅较集中的区块功能较单一。 因此考虑在社区内进行功能的“点式”置入,以达到活化空间的目的。

4.1.4 公共空间节点系统

玉林社区公共空间较为集中,北面和南面周边除住宅区内绿地外没有集中公共空间,且经调研得知部分公共空间功能已缺失甚至被荒废。 社区内公共空间亟需进行激活重构,重新利用废弃的公共空间,并以“装置”的形式在社区中增加公共空间节点。

4.2 人口结构拆解

对玉林社区的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在年龄结构方面,社区居住的主要居民以15~65 岁的中青年为主,但同时老年人口数量也在逐步增长,社区老龄化问题逐步凸显。 因此社区改造更新中应适当考虑适老化设施的优化,以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另外也应将占人口比例最大的中青年的活动需求考虑在内,为其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交流活动的空间。

4.3 改造需求及改造意见调研

4.3.1 调研基本情况及数据

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在玉林社区生活超过半年的0~3 岁(父母代答),3~6 岁,6~14 岁,14~18 岁,18~40 岁,40~65 岁,65 岁及以上的居民作为调研对象, 在现有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及住宅区、商业区附近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结果后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4.3.2 调研数据分析

从居民意见及改造需求的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0~3 岁为婴儿期,主要有行走、站立等基本需求,且需要有家长看护的区域;3~6 岁学前期儿童较活跃, 需要娱乐活动场地;6~14 岁是学龄期儿童, 对团队活动具有一定兴趣且部分学生有学习空间的需求;14~18 岁青春期群体希望有个人空间且需要更丰富的商业类型和新文化注入;18~40 岁青壮年具有丰富且多元化的需求;40~65岁中老年群体主要希望改善生活环境, 而65 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因身体原因,更多关注基础设施及适老化设施的优化问题。

4.4 “灸点”的选择

针对道路交通问题,通过社区交通系统拆解,结合实地调研筛选出社区内存在的断头路, 并在道路场地内设置了3 个观察点。 针对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问题,通过对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汇总,以及功能区块及空间节点分析,对8 个目前已荒废未使用的公共空间和3 个景观层次混乱、不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节点进行标记并设立观察点。 在改造区域范围内共设置13 个观察点,分别在工作日和周末的8:00~18:00 对观察点人数进行统计调查。每个观察点计数间隔15min, 每个观察点在两个不同的时间做记录,并取平均值,所获值乘4 得每小时经过该点的人数[8](表1)。

表1 各针灸点人流量调研统计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依赖性较大,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人流量都比较稳定,相差不明显,但部分区域仍缺乏吸引力, 即使在周末也没有明显的人流量提升。因此根据城市针灸理念的设计原则,对其中人流量较小且符合要求的针灸点进行标记(图1)。 其中A、B 点为需要进行道路整合的针灸点,C、D、E、F 点为待改造的公共空间,G、H 点则为景观节点。

图1 针灸点确定

5 基于“城市针灸”理念的玉林社区改造策略

5.1 疏通脉络——整合社区道路

对于玉林社区所存在的道路交通问题,可以在不改变道路基本规划的情况下对部分道路进行重新整合后作为多功能化的生活性街道,利用地面铺装、软性隔断或绿化带对空间进行界定,形成人车共存的街道组团。 例如针灸点A 为现有慢行道,针灸点B为待改造的断头路,可分别以A、 B 点为发散点,串联C—G 五个公共空间,形成三条相交的慢行步道街道组团(图2),从单点的介入到多点的协调,最终对社区整体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应加强对流动摊位的管理,合理划定范围,使其不影响机动车在道路中的正常通行;同时还可利用社区或小区中的闲置空间合理安排停车位,加强对违规停放的管理,提高道路通达性。

图2 改造“轴线”方案

5.2 公共空间营造及公共艺术的引入

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应当基于社区的历史文化、 区位环境、居民需求来解决社区问题,公共艺术和社区的结合如一场社区协作活动,是居民与自然、居民与居民以及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软”改造[9]。 在玉林社区中,原有的一些公共空间因人流量较小或无人维护成为被遗忘的场所, 针灸点C、D、E 便是需要重新激活的公共空间。 可利用此空间作为“社区会客厅”,一方面引入文创市集、读书交流会等社区居民参与度较高的活动,增加邻里交流,为社区注入新鲜活力,让公共艺术与社区形成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搭建起社区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年轻的文化工作者走进老社区,带来新兴的文化和创意。 例如玉林东路的“一介·巷子里”,在社区中创造了一个自由便利的开放式空间,同时也是居民和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不定期举办的艺术展览引入外界文化的同时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来此打卡,满足各类人群使用的公共空间增加了居民之间的互动性,打破了内与外的空间边界,这一空间在玉林这个老旧社区的存在重新激活了社区的活力(图3a、图3b)。

图3 玉林社区现有改造实例

5.3 功能空间的重构

老旧社区因其道路狭窄且规划不够明确, 畸零空间普遍存在,这些空间存在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义与归属、分布碎片化、缺乏人气和活力、空间浪费等问题[10],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可以有效避免空间的浪费。例如针灸点F、G 均为目前设有围挡不再使用或被周边商铺用于堆放纸箱等杂物的零散空间,可通过拆除围挡,对周边商铺进行治理,或将其改造为邻里中心、儿童友好空间,或引入适合社区文化风格的主题设计、 展览或彩绘对空间进行改造,提高其利用率和美观性。 在玉林社区蓓蕾西巷4 号院内,以前作为绿化公园的区域在长期无人管理以至荒废后,经过改造设计成为了居民的“社区农场”和“流浪动物之家”,将空间功能进行重构和再利用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了可以休憩和交流的公共区域,也为保护动物贡献了力量(图3c、图3d)。

5.4 景观节点活化

针对社区基础设施的问题,应当在街道转角处、建筑外立面等可以利用的区域增设绿化景观,并与社区营造相结合。 例如针灸点H,作为修建年代最早的住宅区之一,小区内建筑密度大,可使用公共空间小,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已荒废,且大部分景观节点杂乱、无人管理,基于此可以呼吁居民参与景观建设,将小区内的废弃屋顶、外立面的凹进等利用起来,将其建设为“社区花园”“口袋公园”等社区空间,不但能连通各类型人群之间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尝试建立了一种包容性的社区秩序,用双手劳作,与邻里相互支持, 建造起可以获得身心一致的真实感和确定感的空间[11]。

6 结语

社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同时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本文通过对玉林社区现状问题的调研,运用“城市针灸”理念,提出街道脉络整合、公共空间营造、 功能空间重构及景观优化等策略,从而激活社区活力,为社区改造积累经验,同时,为推动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玉林针灸居民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石器时代的居民
针灸
Unit 6 Travelling around Asi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瞻云寄兴
一定抓到那个贼
高台居民
迷路的电瓶车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