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有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22-08-24周永锋唐富运周艳琳陈新来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2年4期
关键词:产品认证甘肃省有机

周永锋 满 润 唐富运 周艳琳 杨 晶 陈新来 常 春

(1. 武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 甘肃武威 733000; 2.甘肃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兰州 730000)

有机农业强调农业发展的生态本质, 以健康、生态、 公平、 关爱为原则, 尊重生态经济规律, 强调生态、 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化和统一[1]。 有机农业能够促进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措施, 使用更加环保的方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进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有机农业能够明显提高大规模有机农户的家庭收入, 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2]; 有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通过有机农业公司、 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 有机农场等组织将有机农业中小生产者与有机农产品的高端需求市场相连接, 增强有机农业生产者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使有机农业产业化获得外部规模效应[3]。 甘肃省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4~6], 发展有机产业可以将保障生态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 是推进甘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甘肃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对甘肃省有机产业现状、 资源条件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推动有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甘肃省有机产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有机产业发展同全国一样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 在2010 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截至 2022 年 3 月, 甘肃全省共有 234 家企业、 737个产品获得了有机认证, 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330 张, 其中植物类产品、 畜禽类产品、 加工类产品认证证书数量分别为 251、 24、 55 张[7]。

(一) 产品结构甘肃省已获认证的植物类有机产品生产面积33 837.67 hm2, 总产量32.30 万t。其中有机种植总面积31 058.21 hm2, 产量 32.21万t; 野生采集总生产面积为2 779.46 hm2, 野生采集产量0.09 万t。 有机种植总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0.72%, 较全国平均0.44%高[4]。 按照不同作物分类, 有机种植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饲草作物(9 374.72 hm2)、 粮食作物 (5 699.39 hm2)、 中药材(5 578.78 hm2)、水果(5 015.54 hm2)、 蔬菜 (933.73 hm2)、 油料作物 (2 002.99 hm2)。 种植的饲草作物主要为苜蓿和燕麦草, 种植面积分别为5 516.00 hm2和2 908.41 hm2, 分别占全省饲草作物认证面积的58.84%和31.02%, 青贮玉米等种植较少。 谷物的种植面积为4 348.63 hm2, 占全省粮食作物有机认证面积的76.30%; 主要种植品种为玉米、 青稞、 谷子、 藜麦、 小麦、 大麦, 种植面积分别为1 444.77、 1 103.32、 852.08、 546.65、 256.96、 142.86 hm2。 种植的中药材主要为肉苁蓉、 黄芪、 枸杞、菘蓝、 锁阳、 甘草, 种植面积分别为 1 479.65、1 397.87、 710.5、 239.99、 159.99、 109.99 hm2。 水果种植以苹果、 酿酒葡萄、 梨、 核桃为主, 种植面积分别为2 168.58、 1 225.59、 331.72、 259.59 hm2,上述水果的总种植面积占全省水果有机认证面积的79.46%。 种植的蔬菜主要为百合, 种植面积为422.10 hm2, 占全省蔬菜有机认证面积的45.21%。种植的油料作物主要为油橄榄、 油菜籽和亚麻籽、玫瑰花, 种植面积分别为 1113.58、 392.26、 388.82 hm2, 上述油料作物的总种植面积占全省油料作物有机认证面积的94.59%。

甘肃省已获认证的动物类有机产品总产量47 351.94 t, 认证草场面积 1 354.57 万 hm2。 动物类有机产品结构单一, 仅牛乳、 羊肉和牛肉, 其中有机羊肉产量14 847.2 t, 有机牛肉产量5 493.5 t,有机牛乳产量27 011.24 t。

甘肃省已获认证的加工类有机产品总产量20 905.83 t, 其中果蔬汁和葡萄酒产量排在前两位,分别为 5 645.70 t 和 4 136.50 t, 其次为乳制品、 谷物制品、 菇类加工制品、 植物油、 肉制品、 蔬菜制品、 代用茶、 中药材加工制品, 产量分别为2359.25、1 919.29、 1 678.50、 1 543.25、 1 099.88、 1 080.64、806.80、 586.51 t。

(二) 区域分布甘肃省已取得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覆盖全省14 个市州 (见图1)。 其中张掖市、 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量居全省第1、 第2, 两地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量总和约占全省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总数的1/3, 其次为酒泉市、 庆阳市、 定西市、 陇南市、 武威市, 该 5 市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量总和占全省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总数的40.4%。 从县区看, 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量最多 (获证43 张), 其次为张掖市甘州区、 民乐县 (各获证24 张); 目前还有临夏回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 陇南市、平凉市等市州的25 个县区有机产品认证处于空白,占全省县区数的29.1%, 表明有机产业的发展在全省各市州、 各县区呈现极大的不均衡, 从空间看还有巨大潜力。

图1 甘肃省下辖各市州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数量统计

(三) 认证机构发证比例目前共有29 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在甘肃省从事有机产品认证工作, 其中发证数量在10 张以上的认证机构有8 家。 发证数量排前3 的认证机构是北京中绿华夏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74 张)、 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60 张)、 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 (44 张), 3 家认证机构发证数量总和占全部发证数量的54.1%; 其次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24 张)、 北京中农绿安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3 张)、 北京华夏沃土技术有限公司 (13 张)、 新世纪检验认证有限责任公司 (13 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12 张), 上述5 家认证机构发证数量总和占全部发证数量的25.8%。

(四) 企业规模甘肃省有机农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从认证企业性质看, 大型企业仅占1/5,农民专业合作社占4/5; 从认证规模看, 种植面积在 666.6 hm2以上的企业占 6.6%, 种植面积在66.6~666.6 hm2之间的企业占33.0%, 60.4%的企业种植面积在66.6 hm2以下。 甘肃省有机农业企业普遍处于散、 小状态, 管理人员少、 营销不专业、经营理念落后、 市场营销能力弱, 约1/3 企业认证产品部分或全部按常规产品销售。 从2004 年以来,甘肃省共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 003 张, 撤销13张, 注销 91 张, 过期失效 569 张, 与认证企业规模小有很大关系。

二、 甘肃省有机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 有利条件

1. 资源优势。 甘肃省位于黄土、 青藏、 蒙新高原交汇区, 地跨东部季风区、 青藏高原区和西北干旱区3 大自然气候类型区。 全省地貌类型多样,山地、 高原、 平川、 河谷、 戈壁、 沙漠镶嵌分布,森林、 草原、 荒漠、 湿地、 农田均有发育, 农业立地条件差异大。 全省现有土地面积4 540 万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73%, 居全国第7 位。 全省现有耕地面积497.2 万hm2, 天然草场面积1 797.3万 hm2, 可利用草场面积1 606.7 万 hm2, 是全国 5大牧区之一。 境内干旱高寒、 光照时间长、 昼夜温差大、 病虫害发生少、 工业污染小, 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资源优势。

2. 产品优势。 甘肃省地形地貌复杂, 气候类型多样, 但 “寒旱” 是其基本特征。 独特的气候环境和物种资源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品, 牛羊肉、马铃薯、 苹果、 酿酒葡萄、 高原夏菜、 反季节蔬菜、 中药材、 甜瓜、 百合、 小杂粮、 花椒、 木耳、橄榄油、 土蜂蜜等农产品在全国具有 “独一份”“好中优”“特中特” 的产品特质, 久负盛名, 拥有发展成为有机产品的雄厚基础。 甘肃农产品天然的绿色有机特质和显著区别于国内其他省份的高品质, 高度契合了现代社会对有机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3. 产业优势。 经过长期努力, 甘肃省 “牛羊菜果薯药” 等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化、 集约化、 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地方性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已初具规模, 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初步构建起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体系, 走出了 “寒旱农业-生态循环-绿色有机-‘甘味’ 品牌” 的发展路子,“甘味” 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二) 不利因素

1. 自身市场较小。 有机农业发达程度与居民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 同时有机产品市场开拓与居民对有机食品的认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因而从平均意义上看, 经济越发达地区, 居民对有机农业的了解和认识越深, 有机消费需求越迫切[8]。 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低,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平均; 省内虽不乏中高收入者, 但居住分散、 没有形成消费群体; 消费有需求, 但销售缺渠道, 限制了有机产品在省内发展。

2. 经营理念落后。 甘肃省的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 农业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多处于小而散的状态。 目前认证的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大多为家族式企业, 经营规模小, 管理人员少、 文化水平低, 经营理念落后, 对新的营销方式不熟悉, 市场开拓能力差。

3. 远离终端市场。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 远离国内经济发达城市, 导致农产品运输距离长、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高, 有机产品生产者对市场需求变化不敏感, 影响了有机产品营销。

三、 甘肃省有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 做好规划引导目前甘肃省有机产业还处于自发发展阶段, 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性高, 但没有具体的部门统一引导健康发展, 有机产业发展具有盲目性。 政府应明确有机产业发展思路, 制定发展规划, 做好区域布局, 发挥引导作用。 鉴于甘肃省发展有机农业的条件, 应因地制宜, 发挥区域特色, 实行分类发展, 引导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 避免有机产业发展同质化, 防止同类产品在价格上恶性竞争; 应根据产业竞争能力、 市场需求、 技术成熟度实施差异化发展, 目前宜优先发展草原畜牧业产品、 中药材、 林果产品、 杂粮、 野生采集产品、 百合、 蜜瓜等竞争优势强、 技术成熟度高、 市场需求大、 耐运输、 耐贮存的特色农产品。

(二) 搭建服务平台有机产业涉及部门、 环节多, 应加快搭建服务平台, 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有机产业行业集聚[9]。 一是应建立有机产业发展咨询组织, 为有机产业发展提供认证申请前咨询, 防止不具备条件的农业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盲目进入有机农业行业, 帮助农业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选好产品、 选准目标市场。 二是应建立技术服务组织, 做好新品种、 新技术、 新成果的推广服务, 将现代农业技术融入有机生产中。 有机产业涉及学科多, 应尽快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吸引高校、 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单位将科研 (技术推广) 人员及成果投入有机产业, 为有机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应建立有机产品营销平台, 为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营销服务。 甘肃省有机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理念落后、 市场开拓能力弱的问题, 需要懂营销、 会经营的 “新农人” 加入来开拓市场、扩大销售、 实现产品增值。

(三) 加强技术研发有机农业是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 并针对现代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借鉴传统农业的经验, 运用生态学、 生物学和农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的农业类型。 发展有机农业要尊重传统, 但不是回归刀耕火种的年代, 而是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10]。 目前,甘肃省大部分有机产品生产企业对有机生产的认知仍停留在不施农药、 化肥, 不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阶段, 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不足。 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政府应整合资金重点支持有机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建议将有机农业技术研发作为一个专项, 依托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一是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药物、 装备研发, 形成适宜推广应用的防控技术, 控制质量安全风险。 二是要研发适宜追施的高效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 解决蔬菜、 水果等作物追施肥料缺乏的问题。 三是要研究密植作物杂草综合防除技术。 经对认证企业调查, 谷子、 沙葱、 小麦等作物生产过程中人工除草的成本达6 000~9 000元/hm2, 显著增加了产品生产成本, 降低了有机产品竞争优势。

(四) 优化奖补政策有机产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前期起步阶段 (重点是转换期) 会出现产量降低、 成本增加、 产品尚未实现增值、 营销开支增加等状况, 对于家庭农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小的经营主体, 成本负担增加, 需要各级政府进行财政支持。 目前, 甘肃省各地对有机产业的奖补政策差异较大, 例如省级财政层面对每个有机产品每年奖补1 万元左右; 市州层面, 支持力度大的市州对每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企业奖补6 万元, 而部分市州政府无任何支持; 县区层面, 支持力度大的县区对每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企业在省市奖补基础上再奖补24 万元, 一般县区奖补3 万~6 万元不等。 政府的支持力度小, 不利于有机产业的发展; 而政府的支持力度不科学, 也不利于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 如张掖市每年申报认证有机产品的企业多, 获证企业退出的也多, 2021 年10 月该市有机产品认证有效证书数量为88 张,2022 年3 月降至71 张。 甘肃省农业产业担负着保障生态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 因此, 应优化奖补政策, 取消一次性奖补。 建议省级财政对每个有机产品每年奖补1 万元的政策保持不变, 市州对转换期认证产品每年再奖补1 万~2 万元, 县区按有机产品保持认证年限和品牌培育情况分别给予奖补, 进而促进有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产品认证甘肃省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快递包装有了绿色产品认证
席晓辉作品
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实施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小议我国铁路产品认证新策略
市场监管总局 应急管理部取消部分消防产品强制性认证
喝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