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农民增收路径探究

2022-08-24杨玲玲

广东蚕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支配农村居民差距

杨玲玲

山东农民增收路径探究

杨玲玲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273165)

我国已全面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崭新征程,如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山东省为例,探究新时代农民增收路径,主要阐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两个角度分析农民增收的现实意义;二、依托历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对山东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进行横向与纵向分析,了解山东省农民收入现状;三、基于收入现状,借鉴其他地区先进发展经验,提出实现山东省农民持续增收的五条有效路径。以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开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农民;增收;可支配收入;现状;路径;山东省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农民增收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农民增收的现实意义

1.1 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等。“乡村振兴”成为2022年全国两会的热词,可见乡村振兴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可见,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在不同时期实现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的重要抓手。通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决“钱袋子”问题,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继而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阶段性胜利,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充分认识农民增收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现实意义,致力于不断解决抑制农民增收的机制障碍,挖掘增收新途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让农民共享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1.2 农民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一个人多地广的大国,共同富裕不可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富裕起来,而是在消除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普遍化富裕。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其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示收入分配越平等,收入差距越小。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在发布会上指出,近十几年我国基尼系数总体呈波动下降态势。按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最高值0.491,2009年开始呈下降趋势,2020年降至0.468。由此可见,我国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仍高于0.4的警戒线,两极分化问题仍然存在。当前,城乡之间在经济收入、思想观念、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较大差距是制约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其中经济收入差距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 128元,其中,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 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931元。由此可见,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倍。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不仅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还会阻碍农民思想观念的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随之化解一系列“三农”问题,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推动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

2 山东省农民收入现状

山东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属温带季风气候,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山东省成为农业大省。同时,山东省又是人口大省,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山东省常住人口为10 152.7万人,常住人口数量仅少于广东省。其中,农村人口为3 751.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6.95%。长期以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在贯彻中央惠农政策的同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来鼓足农民的腰包。2022年1月2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进一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若干政策措施》,大力敦促各县市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对历年来山东省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做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以便充分了解山东省农民收入现状,为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提供依据。

2.1 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

由图1可以看出,1991年—2021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各项惠农政策落地生根,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1991年—2008年增长较为平稳,2009年—2021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反映出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199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 320元,突破1 000元大关;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 641元,突破5 000元大关;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 687元,突破10 000元大关;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 794元,突破20 000元大关。每一次突破,见证了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节节攀升。

图1 1991年—2021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散点图

图2 2022年第一季度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比例图

在看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的同时,还应关注收入构成比例。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解读》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 49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3 372元,占51.93%;经营净收入为2 030元,占31.26%;转移净收入为946元,占14.57%;财产净收入为145元,占2.24%。由图2可以清晰地看出,当前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而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所占比重偏小,多元化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2021年6月,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领域重点改革以及现代农业强县财政激励政策等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力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由表1可以看出,2012年—2021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城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以上,但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2012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 755元和9 446元,2021年分别增至47 066元和20 794元,城乡收入比由2012年的2.73倍缩小到2021年的2.26倍。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推动了“三农”发展,让农民越来越富,使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表12012年—2021年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表

年份城镇农村城乡收入比 201225 7559 4462.73 201326 88210 6872.52 201429 22211 8822.46 201531 54512 9302.44 201634 01213 9542.44 201736 78915 1182.43 201839 54916 2972.42 201942 32917 7752.38 202043 72618 7532.33 202147 06620 7942.26

2.3 区域间收入差距明显

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仅与城镇存在一定差距,从全国来看,还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差距,同时省内各市之间也存在一定差距。

从全国来看,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相比,2020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753元,排在第七位。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 132元,但与上海、浙江、北京、天津、福建、广东存在明显差距。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所占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0.23个百分点和7.6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7.68个百分点和0.15个百分点。

从省内来看,山东省内16个地级市之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存在明显差距。青岛、威海、烟台、潍坊、淄博、济南、东营、泰安八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济宁、滨州、日照、枣庄、德州、临沂、聊城、菏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青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23 656元,菏泽最低,仅15 107元,相差8549元。总体来看,依托优越的海洋资源,省内沿海城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内陆城市。

山东省要谋篇布局促进农民增收,逐步缩小与上海、浙江、北京等地区的差距,同时缩小省内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之间的差距。

3 山东省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

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是发展过程中的艰巨任务之一。近年来,学者们从科技投入、产业融合、金融发展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山东省农民增收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根据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现实状况,立足于新时代的国情、省情、市情、乡情,学习借鉴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经验,力求通过招商引资,加强技能培训;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依托地方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业;借助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等途径拓宽增收渠道,深入挖掘增收内在潜力,实现山东省农村居民增收。

3.1 招商引资,加强技能培训

要加强农村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保障,从而不断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并根据当地特色进行招商引资,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农村扎根,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农民就近就业。高素质的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缺少现代化农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因此,还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能、善经营的新时代农民。例如,2021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组织做好2021年全省高职扩招高素质农民专项报考工作的通知》,面向江西省招收高素质农民2 400人,并免予收取学费、书费和住宿费,让农民上大学,提升人力资本,为农村振兴、农民增收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再如,安徽省淮北市立足当地发展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构建政府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2016年以来,培养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人才支撑,被评为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优秀案例,开创了农民培训的新局面。

3.2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小镇

由于各地区农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价格优势,导致农民通过销售农产品获得的收入难以实现较快增长。农业发展绝不能照搬照抄去套用某一种模式,而应该“特”字当头,只有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才能推动农业蓬勃发展。山东省作为沿海省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应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避免同质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打造“一镇一品”特色小镇。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镇的细羊毛、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龙虬镇的生态虾、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太平镇的青梅、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金田镇的金田淮山等,都是“一镇一品”的典范。

3.3 依托地方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业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乡村旅游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的主要方式。但当前很多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还不成熟,存在一系列问题。以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万亩梨园景区为例,该梨园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史悠久,曾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工农示范区”,所产刘村酥梨也曾被认定为第十一届全运会指定产品。每年清明前后梨花盛开期,会有大批游客前来赏花,逐渐形成了梨花节,部分当地村民在此摆摊经营特产、小吃、儿童游乐设施等获得额外收入。然而,由于管理不到位,食品安全无保障、卫生条件差、停车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该景区一直没能发展壮大,没能有效发挥为当地村民增收的作用,其内在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因此,要加强对乡村景区的规划管理和宣传推广,依托当地特色,实现旅游增收。环境好、空气优的鲁东沿海农村,可以侧重发展健康养生类的旅游业;靠近城市的鲁西南农村,可以发展农家乐、水果采摘等项目;底蕴深厚的鲁中山区农村,可以将非遗资源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实现增收。

3.4 借助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

农民增收的关键就是将农产品变现,实现由商品到货币的成功交易。过去,自产自销的传统销售方式,使得农产品大多被“圈”在村子里,不能与外界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大量农产品在当地以较低的价格出售,难以实现较快增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搭乘“互联网+”的快车,直播卖货成为一种崭新的销售方式。一部分年轻人紧跟互联网发展大势,返乡创业,利用抖音直播、微信朋友圈、西瓜视频等方式线上销售农产品,走上了致富之路。依托互联网的线上销售模式克服了传统线下销售零散经营、交通受限、信息闭塞等缺陷。“今天在田里,明天在路上,后天在餐桌”的新模式,开辟了农产品销售的新模式。但多数农民对于线上销售仍较为陌生,不会操作、不懂推广,难以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因此,应对广大农民加强互联网方面的培训,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构建一条种、产、销于一体的电商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线上+线下”混合销售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3.5 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

多数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小,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弱,加之初级农产品价格低,除去农药、化肥、种子等成本后,所获得的实际收入较少。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增收。例如,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结合当地优势,大规模种植草莓、苹果、黄桃,并进一步将其加工成水果速冻果丁果粒,销往德国、俄罗斯、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湖北省随县作为神农故里,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农产品丰富,该县以科技为依托,以创新为引领,构筑了“一粒谷”炼成“一片药”,即“水稻—大米—米糠油—化妆品(药品)”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了对初级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2022年4月以来,广东省在16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推动产业链条化,着手制定特色农产品预制菜制作规范和标准,广东预制菜产业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场餐桌,不仅已经成为农产品“走出去”的新形式,还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找到农产品增值点,进一步挖掘增值潜力。

4 结语

从2004年到2022年,中共中央已连续十九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可见“三农”问题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当前,实现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关键环节,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山东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改善农民生活,历来是发展过程中的焦点。立足于国情、省情、市情、乡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策制宜,找出农民增收的新路径,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1]郝雷.乡村振兴视角下促进农民增收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论坛,2022(1):10-16.

[2]彭渊红.乡村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难点、痛点及改进措施[J].投资与创业,2022,33(1):226-228.

[3]卞宝领.我国农民增收路径研究的学术热点及趋势分析[J].改革与开放,2021(20):49-56.

[4]田野.浙江省农民增收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山西农经,2022(2):87-89.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6]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山东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7.38

F323.8

A

2095-1205(2022)07-117-04

杨玲玲(1993- ),女,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支配农村居民差距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跟踪导练(四)4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一言堂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