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探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
2022-11-21岳美华
岳美华
云南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探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
岳美华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乡村人才培养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人才的主力军,其职业教育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文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对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调查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供给现状,找出当前职业教育供给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开辟一条可行之路,助力云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云南省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1]。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三农”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从业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推动其职业教育发展刻不容缓。
云南省作为地处边疆地区的农业大省,至2020年底,云南省农村人口约为2 358.07万人,占全省人口49.95%,同期全国农村人口占比为36.11%。面对云南省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需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潜力,通过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因此,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水平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1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成为云南省各乡镇政府的热门话题。各地加强工作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主要由青年农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种植养殖大户以及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中的骨干农民构成,并由各级农广校,涉农中、高职院校以及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等第三方机构就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依托农业园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建立相关实训基地。
2016年,《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指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2]。涉农优惠政策要向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通过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有权享受国家多项助农惠农政策,如农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培训补贴、减免税费等。以上保障措施可鼓励新型职业农民接受教育。
截至2015年末,云南省形成了以省农广校为龙头,16所州市级分校、121所县级分校、551个乡镇、村教学班和5 465名专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五级办学队伍[3],打造出集农民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构建起面向农村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提供了更多外部支持。
2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存在的问题
2.1 涉农院校生源供给不足
云南省各高校以及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在农业人才的培育方面远远低于预期。由于长期以来,涉农专业不是热门专业,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涉农专业。此外,涉农专业自身发展的滞后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使涉农专业出现生源危机。即便学生就读涉农专业,少有学生毕业后会从事农业,选择从农的毕业生中,大多数为农村家庭出身。农业人才的培养对于云南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们作为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生力军,需要云南省各高校、各职业院校努力培育更多农业人才。
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时间有限
云南省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会根据农民类型不同提供不同时长的培训。一般来说,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两类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然而,由于受到生产的限制,农民无法脱离生产转而长时间参与培训。因此,培训开展的时间要尽量选在农闲时间,例如,对于种植大户,要避免春耕秋收的时节。从云南省各市州的数据来看,每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周期短至3~5天,长至15天,绝大多数培训时间不超过7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要系统学习农业知识并熟练掌握农业技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短时间的学习,新型职业农民只能掌握甚至只能了解基础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至于如何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中,仍存在较大问题。
2.3 课程供给质量有待提高
第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时效性有待提升。当前国家提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自提出之日起至今并未发生太多变动,仍是千篇一律的固定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改革加快了步伐,云南省农业发展方式也发生变化,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需要立足于云南省的农业发展现状,及时做出调整,增设更多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课程。第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规范性亟待提高。当前,由于受训者的水平参差不齐、类型较为广泛,部分培训机构提供的教育内容以公共课程为主,专业性课程较少,针对性不强,不仅难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需要,还难以满足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绝大部分课程以理论为主,脱离实际,难以与实际农业生产实践接轨。此外,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规范,对课程类型、时长及授课方式等都没有做出统一、明确的规定。第三,尚未形成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虽然建立具有云南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课程对于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院校、中高职院校等相关培训机构来说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但是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关乎云南省的农业发展水平。因此,要尽快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课程体系,这对云南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 教育供给模式亟待改善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员,绝大多数是家庭中的“壮劳力”,让他们在承担家庭重任的同时接受职业教育并非易事,即使有时间参加培训,只靠相关培育机构短期的线下培训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因此,应该改善当前的教育供给模式,完善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机制、加大线上教育的开展力度,让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有一个可以长期学习、交流的平台。当前,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虽然在提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但是线上教育的占比只有5%左右,这还不足以有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自主参与线上教育的意识。应该通过提高线上教育在整个培训中所占的比重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并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3 对策建议
3.1 提升教育供给质量
第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云南省各市州政府要学会依托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建立相关专业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出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又可以回到这些农业园区、农业企业从事相关农业生产工作,解决了人才的去向问题。此外,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技术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可依托当地的农业类院校资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现有涉农专业进行改造与提升,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培育一批熟练掌握农业现代化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离不开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拥有一支有热爱教育、综合素质较高且愿意扎根基层的教师队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高质量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建立更完善的教师选聘机制,实施相关政策优惠引进更多优质师资,并对教师团队进行规范管理,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热爱农业的教师团队。
第三,设置具有云南特色的、符合当地新型职业农民需求的课程体系。除了一些提高农民基本素养、传授农业基础知识的公共课程外,还需要以新型职业农民需求为导向,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此外,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不同类型设置不同的课程,再对各个类型的人才因材施教。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效。
3.2 更新教育供给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思维也逐渐渗透到农业领域。“互联网+农业”作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兴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云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更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2021年12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编制的《云南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要求培养一批数字化人才,“将数字农业农村相关知识和技能作为培训内容,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信息员、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其数字农业农村管理和服务能力”[4]。因此,要为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提供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桎梏,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等。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可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民能够借助网络营销的力量将优质农产品推广到世界各地,促成大宗商品交易,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例如云南褚橙、文山三七、德宏小粒咖啡等。
3.3 优化教育供给模式
培养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不能只依赖新型职业农民线下的短期培训,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然而,当前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训资源较少,资源的适配性也较低。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线上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丰富已有的在线教育平台。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持续扩大。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2.22亿,占网民整体的46.8%。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0亿,较2018年底增长2.26亿,占手机网民的46.9%[5]。虽然在线教育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但与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的在线教育课程却并未发生太大变动,只有少数平台上能搜索到一些与农业相关的课程,例如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等。这类课程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来说,对农业生产实践没有太大帮助。因此,需要云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平台携手打造更多符合新型职业农民需求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能够与农民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线上课程。
第二,要开发专门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平台。当前有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会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综合涉农服务平台——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该平台面向农民用户的App“云上智农”下载量虽高达989万次,但实际观看课程的人数不多。因此,云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在线学习平台的宣传力度,让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此外,我国面向农民群体的在线教育平台数量也较少。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国家、云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合力搭建更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线上教育平台。
第三,要改善农民上网环境。云南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欠发达省份,互联网普及程度较低。国家和云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着力改善云南省(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上网环境,加快普及互联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线上教育的发展。
3.4 坚持政策引导
第一,国家坚持政府主导,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云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国家的统筹协调,改善培育条件,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加大相关经费投入,营造更好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环境。制定扶持政策,提出相关对策以改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环境,增加对参加培训农民的教育补贴,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民参与其中。
第二,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对于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欠缺,要尽快出台更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支持鼓励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接受教育,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权益。
第三,国家和云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引导全社会关注“三农”问题,完善社会公众对新兴职业农民的认知,进而引导社会公众尊重农民。同时也要通过政策手段改善农民群体的福利待遇。只有全社会都关心农民、关注农业,才能形成尊重农民群体、支持农业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才能更好地构建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宏观环境。
4 总结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三农”工作的不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培养乡村人才的重要途径。虽然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但可以结合云南省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探索和创新。通过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量,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模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质量,培养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更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通知[A/OL].(2017-02-20)[2022-06-25].http://www.moa.gov.cn/nybgb/2017/derq/201712/t20171227_6131209.htm.
[2]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EB/OL].(2016-02-18)[2022-06-25].http://www.yn.gov.cn/zwgk/zfgb/2016/2016d6q/swszflfwj/202104/t20210410_220165.html.
[3]崔洪月.中央一号文件视角下的云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8):251-253.
[4]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2-31)[2022-06-25].http://www.yn.gov.cn/ztgg/lqhm/lqzc/djzc/202201/t20220104_234175.html.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0-09-29)[2022-06-25].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9/P020210205509651950014.pdf.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7.47
G725
A
2095-1205(2022)07-145-03
岳美华(1997- ),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