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阈下高职院校TCDP通识教育体系构建
2022-08-24王祥林杨晓红杨凤翔
王祥林 杨晓红 杨凤翔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学历教育结构出现重心上移,高等职业教育地位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在提升国民技能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更加突出作用。作为一种类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化技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通过通识教育,强化学生除专业技能外的思想道德、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即全面发展的职业人[1],这样才能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成长成才路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分析通识教育体系构成要素及由各要素构成的系统之间的关系,探索高职通识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对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TCDP通识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架及理论依据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何使影响通识教育的要素能够形成内在性的协调的组织系统,产生协同效应,从而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协同论运用分析类比,来描述各种系统和运动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在协同论看来,一个协同系统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序参量,控制着事物的演生变化,决定着系统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系统,各自系统性质完全不同,存在着差异,但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机制确是类似的,遵循共同的规律。”[2]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主要由课程、环境、实践、学生基础、发展愿望和学习态度等序参量组成,这些序参量互相作用,相互支持,形成了包含思想素质(Thought)、文化基础(Culture)、自主发展(Development)和实践参与(Practice)四个子系统[3]的高职院校TCDP通识教育体系,见图1。协同理论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提供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图1 高职院校TCDP 通识教育体系结构
思想素质(Thought)子系统包含课程和实践等序参量,通过这些序参量的变化,影响学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奋斗品质、工匠精神等培养目标达成度。通过思想政治、爱国主义、劳动教育和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养成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的意志品格,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和职业取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文化基础(Culture)子系统包含课程、环境、实践等序参量,通过这些序参量的变化,影响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培养目标达成度。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大讲堂等措施,丰富学生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历史与人文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艺术与审美等知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厚积学生文化底蕴,为学生后续发展和多样化成才筑牢基础。
自主发展(Development)子系统包含实践、学生基础、发展愿望和学习态度等序参量。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符合学生个体的独特要求,要给学生自主选择发展的权利。自主发展子系统通过序参量的变化,影响认知自我、内观调控、成长愿景、独立分析、竞争意识等培养目标达成度。通过社团活动、技能比赛、创新教育,激发、唤醒、挖掘和提升学生发展潜能,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独立生存、合作沟通和适应变化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
实践参与(Practice)子系统包含环境、实践等序参量,通过这些序参量的变化,影响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培养目标达成度。学生在社会、企业实践中锻炼成长,找到成长中的知识和能力短板,提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应对挑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变。
通识教育中的序参量各自独立又相互协同,序参量独立运动或局部产生的各种协同运动而产生稳态的跃迁,体系产生新的结构,这其中的任一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较大变化,从而推动系统进入有序的状态。TCDP通识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将通过课程、实践、环境和学生等序参量协同驱动,将序参量增进到最大,使通识教育出现有序有组织的结构。
二、高职院校TCDP通识教育体系的内在联系及基本特征
(一)子系统相互协调、协同效应
TCDP高职通识教育体系涉及到思想素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实践参与等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内部的各个序参量之间相互竞争、合作,推动各子系统同向同行,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子系统相互作用、彼此协同、互相促进,当外部环境达到一定水平时,系统运行接近临界点时,子系统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在TCDP通识教育体系中,子系统内的课程、环境、实践、学生基础、发展愿望和学习态度等序参量都在为实现通识教育目标达成而努力,在协同合作中形成协同拉动效应,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使通识教育体系整体效应得到最大提升。
思想素质系统是统领,是方向,决定通识教育的方向与目标,这一系统由课程、实践等序参量组成,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感,养成合格职业人所必需的思想素质与职业素质。文化基础系统是积淀,通过课程、实践、环境序参量的变化,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爱好和素质的知识结构,丰厚学生人文与科学底蕴,为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自主发展系统是动因,通过实践、学生基础、发展愿望和学习态度序参量的变化,激发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兴趣,产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自我超越的渴望,并将这种心理预期延伸到高职其他学习的领域。实践参与系统是方式,通过环境和实践序参量的变化,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通识教育融入校园活动、实习实训和社会活动等环节,通过文化浸润和环境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维习惯和价值取向的养成,实现环境和文化育人的作用。这些子系统中,思想素质、文化基础居于主导地位,自主发展、实践参与也必不可少,这四个系统是协调统一的关系,缺少任何一个系统通识教育体系都不完整,不全面,不能发挥通识教育体系整体作用,不能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二)实践活动成为高职通识教育重要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不是基础课教育,也不等同于素质教育,它应与技能培养相生共融,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通识教育。高职教育不仅要满足市场、企业对人才技术技能的客观需求,更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观需求,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教育中,还要融入到专业教育、实习实训、企业锻炼和社会实践中,要使高职学生掌握人类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专业知识领域之外的视野,培养高职学生具有理性健全的人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守信、求精、创新的工匠精神,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
(三)环境与文化构成通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育人作用已是教育界普遍共识,这里说的环境既包括校园物质景观建设等静态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等动态环境。高职教育是离市场、企业最近的教育,校园文化必然受产业、行业和职业文化影响,带有合作企业文化烙印,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典型标志。专业教育、思政理论课等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构成人才培养显性教育。以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为内核,将各专业的演化历史、文化精髓、精神内涵和主渠道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人才培养专业文化,构成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TCDP通识教育体系主张拓展专业文化育人的新渠道,倡导在文化育人方面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用“工匠风貌”的专业文化,通过环境、课程、活动、实践等方式,把职业理想、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职业习惯巧妙地融入到通识教育体系中,让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形成与企业相统一的价值观,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素养。
三、高职院校TCDP通识教育体系的实践途径和实施载体
(一)构建五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按照TCDP通识教育体系的思想素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实践活动四方面架构要求,依据全面发展、文化育人、学生为本、专通结合原则,结合高职学生知识储备、思维特点、职业要求,构建了价值理想、基础素养、科学思维、职业素养和潜质发展五位一体模块化的通识课程体系,与之前的通识教育体系相比有了较大的调整,见图2。
图2 高职院校TCDP 通识教育体系中课程体系调整变化对比
在构建的五位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中,五个课程模块共设置课程200门(项),核心课30门。其中必修课16门、选修课共160门、活动课24项。每个模块相对应设置了必修课、核心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从而达成了“核心知识+基本技能+专业外视野+科学审视+合格公民”通识教育目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个模块为价值理想模块,共开设课程32门,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龙江优秀精神概论等核心课5门。该课程模块将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龙江四大精神等融入通识教育,使学生从龙江解放、建设、改革、发展的优秀精神中找寻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强化历史认同感、民族归属感、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铸牢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投身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责任。
第二个模块为基础素养模块,共开设课程50门,有汉语素养、体育与健康、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等10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模块将身心健康、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融入通识教育,重在强化培养学生身心素质、文学、艺术和科学修养,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科学观念,传承中华文脉,掌握大学生必备的人文与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科学素养,形成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增强文化自信和科技报国的责任担当。
第三个模块为思维能力模块,共开设20门课程,有工程数学、逻辑思维、社交能力训练等3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模块将思维训练与方法论融入通识教育,唤醒学生思维灵性,让学生学会基于逻辑和事实证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理性、耐心、专注和勤奋品质和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应对变化的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第四个模块为职业素养模块,共开设25门课程,有行为习惯养成训练、职场礼仪等3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模块将职场规范和工匠精神融入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与职业习惯,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第五个模块为潜质发展模块,共开设20门课程,含有大学生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趣味记忆法等3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模块将创新品格与批判性思维融入通识教育,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树立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调整、自我激励,充分发掘自身潜力,锻炼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个体成长的全面、持久的发展能力。
(二)构建校企融合企业化环境体系
高职院校要注重校园环境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注重自身文化的传承和企业文化的融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和职业要素的校园环境分区,可以建立以“敦品、励志、怡情、修为”为主的人文景观区,以“竞技、强能、学以致用”为主的实训教学区,以“修身、养德、节俭、环保”为主的益德生活区,以“运动、健康、和谐”为主的体育运动区,以历史人物、学校发展为主题设立的雕塑、历史墙、文化角等历史文化区,赋景观以生命、启观者以遐思,文化建设润物无声。通过引入产业、行业和企业文化,创设了具有企业氛围的育人环境,在学生职业素养中,使工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传承。引入企业优秀管理文化与制度,将学校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相融合,建立适合学生培养的校企制度文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注重突出“职业”特点,营造出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实训基地、文化广场、教学楼可用人名或企业名命名,校企共建大国工匠宣传主题区、企业文化主题区、现代加工技术宣传主题区,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熟知企业环境,增强了融入感。建立了职业素养训练基地,将“学习环境”与“企业环境”、“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日常管理”与“职场管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岗位”相融合,进行专业化的职业行为训练,强化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构建专通融合一体化训练体系
知行合一、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属性,也是与其他类型教育重要差别之一。“德”是根本,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底蕴,“技”是职业院校学生发展的明显标志,也是学生未来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保证[4]。TCDP通识教育体系通过构建专通融合一体化活动体系,按照学生成长养成规律和技能养成规律,将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融入校园技能竞赛与技能展示活动,推进技能活动与职业行为养成一体化。通过建立职业行为习惯训练基地、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技能节等方式,按照职业人的岗位要求,强化守时意识、规范意识、执行意识、信息意识、程序意识、心智意识、行为意识、概念总结和安全意识等岗位必备的行为规范,将职业道德内化为职业信念,将职业信念外化为职业行为,强化日常基础行为习惯养成和模拟仿真职业行为习惯训练,用职业人的岗位标准规范学生技能活动,培养职业习惯、塑造职业形象、规范职业行为,使学生养成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提高职业道德价值感、职业岗位认同感、职业行为融入感,使学生在思想、行为、体能等方面得到综合提升。
(四)构建文化浸润品牌化活动体系
校园文化应该成为通识教育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效载体,在核心理念、制度、环境、行为四个层面,构建“一校一品”“一系一品”“一专一品”通识教育校园活动体系,把通识教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使校园活动成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活动方式,打造特色品牌活动。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开展文化名人进校园、万人同上非遗课、经典文化悦读(大学生必读书计划)和师说(通识教育讲座)及社团与红色之旅、民俗艺术采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改革读书文化节、学术艺术节、技能节、体育节等传统活动方法与途径,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锻炼,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以外的职业基本素养,在活动中落实TCDP体系通识教育目标,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拓展通识教育的空间与渠道,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构建基本素养可量化评价体系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反向助力,对学生发展愿望和学习态度序参量的变化施加影响,进而促进各子系统发挥最大协同效应。开发学生基本素养的评价方案,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为每个学生创设评价档案,采取量化的方式,对学生全学程基本素养进行考核。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通识教育考核体系,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标准,从道德品质、职业技能、发展潜力三个维度,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身心素质、通用技能、专业技能、拓展能力、通识素养七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结合综合素质体系对学生进行量化打分。搭建学生发展中心管理平台,通过建立学生个人账号,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为学生设定品德、技能等标准,以学生学业成绩和素质养成情况为主要内容,考核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成绩记入通识教育成绩和登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实现对专业班级集体和学生个人的表现情况及时跟踪和预警,为学生的个人提升和成长提供大数据支撑,促进学生持续改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四、高职院校TCDP通识教育体系的实施保障及关键要领
(一)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通识教育能力
组建一支高水平、结构化的通识教育教师团队,将思想觉悟道德水准高、文化底蕴丰厚、知识领域宽泛的专业教师、企业工匠、基础课教师、艺术审美教师纳入通识教育教师队伍,根据各自特长分工进行模块化教学,提升教师通识教育课程开发能力、资源建设能力、模块化教学设计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通识教育教师培训,通过教师红色之旅教育、素质提升计划、企业实践锻炼、专项读书活动等方式,提高通识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扩宽知识领域”[5]。拓展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渠道,引导通识教育课程教师融入专业开发、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建设、实习实训项目开发与管理,注重“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培养,提高通识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通识教育,重点强化教师课程思政开发能力,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要素,并以此为契机,提升专业教师课程通识开发与实施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
“通识课程的教学始终未能跳出‘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这种教学形式无疑剥夺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6]。TCDP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实施实践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识教育理念,从通识教育所需要的空间、主体、内容、资源、方法等关键要素入手,加强通识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一体化设计,从教师、教材和教法层面深化通识教育改革、提高通识教育课堂活力和学习成效。实行“行动导向、自主学习”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引导+主动讲授”“任务练习+互帮互学”“主题讨论+案例分析”“过程考核+作业互评”等学习方式,积极开展体验式、沉浸式学习,提高学生实践参与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开发项目化、模块式、融媒体、活页式配套教材,利用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集资源承载、过程跟踪、评价考核于一体的通识教育教学平台,推动通识教育学习方式变革。
(三)建立通识教育保障机制
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横向、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将其摆在重要的地位,没有建立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保障体系更是弱项和短板。在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育人、质量保障方面应有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通识教育保障体系受外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一因素的变化将引发内部序参量的变化,为各子系统有序变化提供保障。从学校层面来讲,构建通识教育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做法:建立较为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通识教育工作格局;建立通识教育专职教师队伍,邀请人文底蕴丰厚、熟悉专业和产业文化背景、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加入到通识教育的队伍中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科学设计通识教育实践项目,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投入,建设通识教育专门实训室和实践育人基地,构建能为更多学生提供提高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环境;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通识教育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学基本规范和教学管理基本流程,使通识教育保持良好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