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智慧海洋平台建设研究
2022-08-24丁冬
丁 冬
(连云港市海域使用保护动态管理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000)
0 引 言
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并逐步向海洋领域延伸,成为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在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众多国家、地区纷纷参与“智慧海洋”建设,抢抓产业发展机遇。“智慧海洋”就是通过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整合海洋信息和数据资源,推动海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最终形成海洋动态、智能的服务体系,实现海洋综合管理水平跨越式提升。
“十三五”期间,连云港市立足市情海情,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和海域资源优势,围绕“十三五”海洋经济规划,不断壮大海洋经济规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建设“海洋强市”和“一带一路强支点城市”的战略目标要求仍存在差距。今后,必须把握趋势、抢抓机遇,利用好信息技术,积极开展“智慧海洋”建设工作,推动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国内外智慧海洋建设现状概述
1.1 国外建设现状
为了不断提升海洋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世界各沿海国家都投入了更多资源,开展海洋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发达国家由于在产业革命过程中建立了技术优势,在“智慧海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美国通过70 余年持续投入,在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海洋信息共享处理、数据获取及“智慧海洋”应用等方面均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美国的“智慧海洋”建设始终坚持多部门协同、系统化推进的原则,如海洋观测系统就囊括了政府部门、科研所、海洋协会等10 余个组织,统一处理数据汇总、共享和发布工作。日本则在2018 年发布的《科学技术调查——面向2040年的日本》中,特别描述了要重点强化海洋信息的感知、传输和计算应用能力,以达到充分搜集各类海洋数据、提高海洋产业决策能力的目的。
1.2 国内建设现状
中国的“智慧海洋”工程最早由国家船舶工业体系工程研究院提出,旨在面向各类涉海客户,形成信息应用产品或服务群,由此建立集海洋监测、海洋数据、海洋综合管理、标准安全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智慧”开展海洋活动。虽然相关工作起步较晚,但得益于我国一直以来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标杆工程。如深圳市以“智慧海洋”工程促进海洋经济发展,通过建立海洋调查评估系统、海洋立体监测系统、海洋信息平台等系统,实现了海洋经济、文化、生态及城市治理等多个领域内的信息化、智能化。舟山市结合省情市情,以海洋电子业为核心,主动对接上级决策部署,不断调整全市“智慧海洋”发展战略目标,成为全国“智慧海洋”建设总体方案中唯一的地域示范区。
1.3 经验与启示
综上所述,国内外诸多国家、地区,通过抢抓信息产业发展机遇,在海洋领域主动应用先进技术,成功探索和实践了智慧海洋的建设工作。总结分析这些经验,推动连云港市智慧海洋工程建设。一是政府主动制定规划、标准和政策,对产业发展做出科学定位和精准指导,做好组织保障、统筹兼顾、形成合力;二是深耕海洋产业智能化,投入多种资源,夯实海洋信息化产业和技术基础,按照“数据-信息-预测-最优决策”的步骤迭代升级,形成适合需求的海洋信息化发展模式;三是完成大量海洋信息化项目,组成海洋数据观测采集、信息数据处理、智能化应用群,并运用系统工程思维,整合数据资源、系统功能等;四是明确建设“智慧海洋”平台技术和人才缺一不可。既注重系统集成、网络分析、数据处理及传感设备等支持,也注重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储备。
2 连云港市智慧海洋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战略规划缺失,发展定位不准确
“十三五”时期,尽管连云港市在海洋信息化领域开展了一些工作,完成了如海洋三维可视化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纵观全局,绝大多数的海洋信息化工作和信息系统仍处于各自为战、零敲碎打的状态,全市的智慧海洋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究其原因,一方面,缺少海洋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没有起到谋篇布局、统筹调度各种所需要的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组织机构方面,没有牵头的职能部门,不能持续推动全市智慧海洋工程建设。比较周边的浙江、山东等省市,连云港在海洋信息化工作上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2.2 信息化水平低,数据资源匮乏
建设智慧海洋工程需要以持续时间长、空间密度大、内容丰富且精准度高的海洋信息数据资源为基础,然而目前,连云港市海洋信息化工作在系统软件硬件配套、数据采集挖掘、基础数据库搭建等多个方面存在短板,导致全市海洋信息体系只有基础框架,在如何持续、及时、全面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数据方面存在技术“瓶颈”,严重制约着“智慧海洋”相关的应用、分析和研究。此外,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因素,在自主技术创新上,严重滞后、水平较低,无法有效整合并运用信息共享、信息处理、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通用技术,构建“智慧海洋”所需要的大数据平台。
2.3 实践应用量少,企业产业质差
在海洋信息化应用方面,产业信息、企业服务、海洋环境、灾害预防、人力资源、技术专利等多个领域处于刚起步或空白阶段,全市海洋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海洋职能部门未将智慧海洋、数字海洋、海洋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推动海洋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力度不够,最终造成在每一年中付诸实施的涉海信息化项目屈指可数,且应用的程度和水平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全市涉海的信息技术企业数量也比较少,不成规模,企业的主营业务里通常也只是一小部分能够与海洋信息领域相关,难以引领或带动全市海洋信息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2.4 要素投入不足,平台支撑乏力
全市针对海洋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发展资源要素投入严重不足,“智慧海洋”平台载体存在层次低、范围窄、力度弱等问题,很难通过不断创新赋能智慧海洋建设,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产业园区上,园区对海洋信息类企业的孵化作用较弱,主要是由于全市海洋产业发展起步晚,各类型产业园区与企业、政府之间的呼应不足,未能实现良性循环,海洋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还未形成。二是高校科研所海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着力不足。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虽然已完成了从淮海工学院到海洋大学的更名,但海洋专业起步较晚、底蕴不足。目前开设的海洋专业里,学术研究型的海洋基础科学较多,工程应用方向的专业较少,导致推动海洋科技应用落地的专业人才稀缺,智慧海洋领域的“产学研”进展缓慢。三是在智库和产业联盟上,建设的规格不够高,涉及的范围也不够广。现有的海洋发展智库、产业联盟等组织的内部成员,无论是科研院校、龙头企业还是媒体或金融机构,数量依然比较少。缺少能有效发声的海洋信息化发展论坛或学术沙龙,担起全市建设智慧海洋的“高参”“智囊团”角色。
3 连云港市智慧海洋建设策略与建议
3.1 规划先行,打造系统工程
“智慧海洋”工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打好规划与制度的基础之上,按照长时间、分步骤、系统化、动态拓展的原则去开展相关工作。一是规划设计上,要主动对接国家、省里“智慧海洋”建设相关纲领和要求,借鉴大连、青岛等城市“智慧海洋”建设的成功经验,统筹考虑产业现状与行业规律,尽快形成《连云港市海洋信息产业规划》《连云港市智慧海洋建设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并将推动海洋信息产业发展壮大的相关内容写进《“十四五”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二是组织机构上,要尽快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海洋信息化与“智慧海洋”建设部门,协调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发改、工信、交通、海洋、农业等多个部门,减少多头管理,统一指挥推进。同时,要将“智慧海洋”的相关建设工作与目前存在的“智慧城市”进行有机整合,避免资源浪费和信息孤岛。三是标准规范上,立足全市海洋数据与信息资源,加强项目管理、原型设计、数据传输、产品功能等多个方面标准和规范制定,构建地方性海洋信息化标准体系,从源头上对开展“智慧海洋”建设可能涉及的软硬件、服务、数据等进行统一规范,打牢海洋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3.2 创新驱动,夯实技术基础
连云港市“智慧海洋”建设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踏踏实实走自主创新的路子,重点做好研发平台、数据平台和智库平台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建立海洋工程与技术实验室。依托江苏海洋大学、中船716所等科研机构,重点突破“智慧海洋”中传感设备、远程通信、可视化分析等技术难题,通过设立专项课题基金和工程奖励的方法,鼓励在完成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成果转化,让科研实实在在服务于全市“智慧海洋”建设。二是要建立全市海洋大数据中心。积极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内知名大数据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准确把握建设需求,在大数据建设的软硬件两方面齐发力。一方面,升级数据获取与存储设备,改造机房与供电线路,扩展网络,推动5G 网络全覆盖。另一方面,增强应用在数据提纯、数据分析与挖掘上的能力,同时打破部门壁垒,让数据能够互通共享,发挥价值。三是要建立专业匹配的海洋智库团队。通过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重点挖掘科研机构、高校、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高学历高技术职称专业人才,尽快形成一个围绕海洋信息技术的专业型智库,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论坛、项目推介会,交流海洋信息科学前沿知识,分享“智慧海洋”建设经验。
3.3 项目支撑,促进融合发展
“智慧海洋”建设是全市海洋经济与信息产业融合的契机,通过海洋信息化项目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刺激市场需求,形成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助推全市海洋经济高速高质发展。首先是促成重大产业领域内的海洋信息化改造项目。优先选择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等总量较大的海洋产业,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这些产业内的深度应用,促进全市海洋领域内软件、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发展智慧船舶、智慧渔业、智慧旅游等应用工程,全面构建“智慧海洋”。其次是启动“互联网+电子政务”海洋信息化建设项目。以用户为中心,将海洋管理部门的海域使用、海岛管理、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等所涉及的行政审批、信息发布、执法监督等业务与互联网相结合,创新海洋政务服务模式,构建海洋行政网上办事厅,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最后是开展重点涉海企业的海洋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根据重点海洋企业联系制度,实地了解本地海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现状和痛点,鼓励、指导企业利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开展自下而上的数字化变革,逐步实现生产经营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达到整合客户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抵御运营风险的目标。通过典型示范作用,打消海洋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的疑虑。
3.4 政策保障,搭建智慧平台
通过制定针对性政策,弥补市场不足,促进全市智慧产业集聚,提升海洋信息产业比重,构建完整的海洋信息产业链,为“智慧海洋”平台赋能。一是制定产业政策,培育壮大海洋信息产业。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连云港海洋产业现状并满足发展需求的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上,对接国内外知名海洋信息企业、头部互联网企业,引进一批重大海洋信息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在连落地投产,培育一批在国内海洋信息技术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本土企业,建设一批海洋信息产业创业园和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园。技术支持上,加快建成“智慧海洋”科技创新服务站,为海洋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快捷全面的服务,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所开展联合创新,共享科研设施,提升研发能力。资金扶持上,拓宽融资渠道,补足资金缺口,借鉴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 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智慧海洋”建设,密切开展与国家大型基金机构的合作,尽快设立市级“智慧海洋”建设基金,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开展海洋金融服务活动,搭建海洋投融资平台,探索建立地方性海洋经济交易所、海洋开发银行。二是强化人才建设,打造智慧海洋建设生力军。全力支持江苏海洋大学围绕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做足“海味”,鼓励增设“智慧海洋”相关学科和方向,适时确定海洋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教学计划,培养海洋信息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制定海洋专项人才政策,在人才落户、科研经费、安居置业等方面给予补贴,为“智慧海洋”打牢人力资源基础,引进信息技术领军人才来连参与海洋信息化相关工作,并围绕其逐步形成专业人才团队。三是提升信息安全,协调信息共享和日常监督。构建海洋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健全海洋信息数据安全保护机制,明确日常检查、安全监测、应急处置对应的重点工作和流程。定期开展海洋信息安全威胁研判与信息安全通报工作,针对涉及海洋利益权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数据,还要落实好安全措施,保障信息畅通无阻、边界明确、风险可控。全面升级海洋信息安全技术,适时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安全技术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