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挑战与路径选择

2022-08-23梁大伟王倬

党政干部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机遇新时代

梁大伟 王倬

[摘  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凝聚思想共识、坚定理想信念、助力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资强社弱”“内忧外患”“认识迷失”等严峻挑战。为此,新时代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主流意识为统领、以生活回归为导向,推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开创新的辉煌。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2)06-0018-07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170历史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开始于意识形态防线的失守。源于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变革孕育新的机遇,同时催生新的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思想领域形势,如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继承优良传统、顺应时代要求、把准战略定位、着眼未来发展中牢牢抓住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机遇,科学应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挑战,积极探寻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进路,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断开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新境界。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机遇

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2新时代,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意识形态围绕社会存在的变化发生新的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新使命和新思路是推动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新时代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要求

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这些变化是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也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调整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新时代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新要求。一是要求意识形态建设更具前瞻性和统筹性。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当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借鉴经济领域预测的有益做法,结合意识形态工作具体实际,总结出前瞻性的基本规律,用以有效指导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另一方面要做到统筹兼顾,既要紧盯国内,又要环顾世界;既要敢于斗争,又要确保安全;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未来,确保意识形态各领域均衡发展。二是要求意识形态建设更具主动性和拓展性。新时代以来,世界“东升西降”的国际格局加速演进,中国向上向好的态势不可阻挡。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更为主动,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打赢意识形态主动仗。与此同时,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交流日益频繁深入,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为此,意识形态建设不能局限于国内,要开阔眼界、拓宽视野,把中国的声音向世界传递、将中国的故事向世界诉说,意识形态工作必将大有可为。三是要求意识形态建设更具说服力和阐释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走向深入,产生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面临的挑战也将日益严峻,如何宣传和阐释好重大理论问题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以中国问题为导向,认真聆听时代声音,及时回应时代呼唤,有的放矢地释疑解惑,做好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的“讲解员”。

(二)新时代为意识形态建设赋予新使命

當前,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更好地完成新时代的主要任务,党和国家必须承担相应的意识形态建设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3]339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一是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具有指引方向、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新时代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其引领社会发展的“旗帜”作用,以坚定人民社会主义信念,确保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二是要广泛凝聚思想共识。思想共识并非一成不变,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如若任由思想发展长期处于“无界”环境之中,整个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合力。新时代要把握好舆论导向,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功能,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新的前进动能。三是要积极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4]74,培育“时代新人”是保证事业延续性的“国之大者”。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发挥铸魂育人功效,坚持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承担起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职责。四是要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44。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传承历史文脉,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找寻“何以中国”的独特标识;要厚植文化底蕴,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汲取踔厉奋发的豪迈勇气;要增强文化自信,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获取笃志前行的自信力量。五是要充分展示中国大国形象。真正的大国,需要拥有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理念,并拥有为世界人民所熟知的光辉形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合理利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以生动形式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最真实的中国,传递好中国求和平、谋大同的美好希冀。

(三)新时代助意识形态建设开拓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实现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4]46。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正确认识这一转变只是阶段性质变,建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此,党和国家立足发展实际、加强工作谋划,开拓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一是底气十足,意识形态建设化被动为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更加有力,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意识形态制度建构日臻完善,意识形态社会认同显著提升,意识形态建设活力不断彰显。这些发展成就极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权的志气、骨气、底气,“领导弱化”“保守落后”已经成为“过去式”,“敢抓敢管”“严抓严管”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常态。现阶段,党和国家面对国外意识形态渗透主动出击,坚决批判错误思潮,敢于亮剑、敢于斗争;面对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错误言论和倾向,党和国家主动引导、科学指引,采取协商、对话、合作的方式协调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意识形态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态势。二是谋划长远,意识形态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免疫系统”,一个国家的解体或灭亡往往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的,必须从战略高度把握意识形态建设,从而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新时代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科学研判局势、整体谋划未来,树立战略眼光、强化战略思维,立足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大局,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做出了一系列必要的战略调整,开创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局面。三是科学应变,意识形态建设方式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意识形态领域的传统建设方式是以党和政府为主体,采用“自上而下”颁布政令、制定法规等管理手段进行,这种建设方式往往收效甚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512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而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6]。为此,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注重调动社会多元主体的主动性,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意识形态建设方式,推动意识形态建设方式由“管理”走向“治理”。这种方式有效避免了传统意识形态管理方式脱离群众、远离人民的弊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挑战

新时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资强社弱”的总体态势尚未改变、“内忧外患”的安全威胁依然严峻、“认识迷失”的现实难题仍待化解等方面。

(一)意识形态领域“资强社弱”的总体态势尚未改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致力于将自身的经济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和意识形态优势,但意识形态领域“资强社弱”的总体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势力,其在实力对比中仍然占据优势,社会主义主体力量依旧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资强社弱”态势。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4]45。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着力推进互联网建设,“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7]739,但网络资源配置、技术标准制定等网络领域主要权力仍然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手中。此外,西方国家还利用自身的互联网技术优势,培植大量网络“意见领袖”,它们往往恶意造谣,传播流言和虚假信息,诋毁污蔑党和政府形象。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不免会被误导,长此以往会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扰乱中国人民对真相的了解。二是在国际传播和国际话语领域呈现“资强社弱”态势。我们必须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支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西方媒体在处理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议题上,往往协同配合、串通一气,“一厢情愿”地用西方价值体系和西方标准来评判中国,并且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仍是以“他塑”为主导,这严重模糊了“中国形象”。三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呈现“资强社弱”态势。当今时代,虽然世界力量对比呈现出“东升西降”的趋势,但“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仍然处于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必然会遭受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挤和围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二)意识形态领域“内忧外患”的安全威胁依然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际形势的加速演变,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导致国内思想观念趋于分化。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各种“异质性”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愈加明显,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严峻的风险挑战。例如,有的人面对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希望回到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甚至要求关起门来搞建设;还有的人诋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与党和国家事业背道而驰的论调使社会上错误思想观念与负面社会情绪沉渣泛起,一定程度上混淆视听,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另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遭受外来意识形态渗透。经过百年的不懈奋斗和艰苦努力,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方国家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其全球地位的挑战,大肆兜售西方价值观,试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遏制中国发展。虽然我国始终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西方国家总是用狭隘的眼光审视中国,将“国强必霸”的帽子强行冠于中国头上,在国际话语中,用“中共”代替“中国”,刻意分化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恶意抹黑中国,先后提出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言论严重影响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对我国进行污蔑诋毁、战略围堵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三)意识形态领域“认识迷失”的现实难题仍待化解

意识形态建设说到底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但就目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现状而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从外部层面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被误解现象。20世纪末,社会主义阵营遭遇“大雪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肆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导致部分人开始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国外各种“非马”“反马”错误社会思潮借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恶意攻击,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从内部层面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被轻视而导致的“悬空化”“空洞化”现象。当前,对于人民群众疑惑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阐释还不够充分、解读还不够完整,这容易导致意识形态建设“悬而不落,空而不实”。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存在流于形式的情况,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3]221;社会媒体过度报道负面新闻,不仅无法起到引领正确价值观的作用,而且助长了社会消极情绪,不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向发展。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3]21新时代,我们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探寻契合国家需求、符合时代要求、响应人民诉求的建设路径,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为意识形态建设夯基垒台

毛泽东指出:“意识形态是客观实际的反映,为经济基础服务。”[8]422意识形态建设固然重要,但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没有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空谈意识形态建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新时代,必须通过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根基。一方面,要明确意识形态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的基本原则。思路不清则方向不明,通过经济建设筑牢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首先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態作为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3]1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若没有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空谈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工作将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新时代要着力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提质增效,为意识形态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形成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深度融合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不注重意识形态建设,整个社会将会出现道德滑坡、信仰缺失、良知泯灭的危险现象,经济建设同样搞不好,最终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甚至亡党亡国。正如毛泽东所说:“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9]351这启示我们,要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集中精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放松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理想发展态势,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行稳致远。

(二)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为意识形态建设保驾护航

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制度不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同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环节和纽带,推动意识形态建设制度化是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前提。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0]126,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解决了意识形态工作似乎重要但没有落实、似乎明确但没有落地的问题,避免了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要求也实现了从“道德规范”向“刚性约束”的转变。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状况的必然选择。二是要完善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稳步发展,仅靠根本制度远远不够,必须在坚持根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构筑起意识形态领域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同时,制度构建要立足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特征,科学认识意识形态建设规律,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制度创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从而形成内容科学、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意识形态制度体系。三是要狠抓意识形态工作制度的贯彻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10]128而制度能否有效执行、能否发挥作用,离不开制度主体即人的参与配合。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作为制度执行的主体,要强化政治担当,树立法治思维,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制定意识形态工作制度落实任务,绝不让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名存实亡。

(三)以主流意识为统领为意识形态建设固本铸魂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但在现实情况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其话语体系的运用更多存在于党政机关、高校和部队中,在大众生活中仍然存在缺失、失语的现象。为此,必须在多元社会思想中找到“主心骨”,妥善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一是要认清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11]。建党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贫困问题,中华民族越来越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在新的征程上,我们需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4]67。二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12]326“创新的‘实质’就是继承发展、守正创新。”[13]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把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盘,通过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但要注意的是,理论创新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把准时代脉搏、直面时代问题,聚焦人民的现实困惑,作出符合我国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盼的理论创新。三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14]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力度是增强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的有效手段。为此,各级党校、干部学院、高校等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场所,在“长”和“常”上下功夫,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大众化、常态化、精准化。

(四)以生活回归为导向为意识形态建设凝心聚力

一般来说,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本应归属于思想理论领域,但其生命之根却孕育于日常生活之中,也只有融入日常生活才能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换言之,“意识形态源于生活,也必须回归生活”[15],只有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才能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真正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为此,我们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春风化雨般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助力其还原为社会生活本身。一是要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民立场。意识形态回归生活,本质上还是要落实到人民大众。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6]519人作为意识形态的主体,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同时是意识形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能否得到人民的认同、获得人民的支持,是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力量的根本所在。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10]18,深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强化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融合,从而获得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二是要利用好媒体文化等意识形态建设载体。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文化渗透于当前生活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大众的一言一行,成为连接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重要桥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无法直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而是借助媒体文化,逐渐生活化、普遍化,以人们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以获得更多的认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充分利用媒体文化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其融入日常生活中,并内化为人民大众的行为习惯,同时要在话语表达上注重亲民性,在传播手段上注重创新性,在处理方式上注重互动性,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大众生活、构建和谐家园的功效。三是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意识形态建设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6]545意識形态与阶级相伴而生,只要有阶级存在,人们就不可避免地处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教化之下。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环境助益个人成长和发展,消极负向的意识形态环境则会阻碍人的发展。为此,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良好的意识形态生成环境,通过加大正面宣传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主流思想舆论,以主流文化教育人、以主流价值引导人、以主流舆论感染人、以主流道德涵养人,不断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域。另一方面要通过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净化生成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形式更趋日常化、隐蔽化。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增强识别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和水平,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敢于亮剑、主动亮剑,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环境“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4]7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罗红杰.论大数据与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J].社会主义研究,2020(5):102-109.

[7]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张雷声.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37-42.

[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3]张志丹.百年大党理论创新的成功密码[J].理论探讨,2022(1):11-19.

[14]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N].人民日报,2019-11-16(1).

[15]秦德占.党的意识形态生活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以中央苏区时期为例[J].探索,2016(5):98-102.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宋桂祝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机遇新时代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