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清颗粒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2022-08-23张彩丽于兆宝
张彩丽,于兆宝
(新疆巴州第二师焉耆医院肾病内分泌科,新疆 巴州 841100)
0 引言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肾内科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结果[1]。慢性肾功能衰竭以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滞留、机体内环境失衡为主要表现[2]。慢性肾衰竭患者最早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其中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臭,此外,临床还表现为少尿、抽搐、头晕乏力、心率失常等症状[3-4]。慢性肾衰竭的病因主要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部分药物的服用也会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5]。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同时病情的发生具有迁延性,会导致患者机体功能紊乱,慢性肾衰竭按照病情发展的情况,共分为1-5期5个阶段,不同阶段症状严重程度不一,但当患者病情发展至5期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受损,严重则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水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临床在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中通常采用药物治疗方式进行控制病情,主要的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抑制或延缓疾病进程,并在治疗的过程中防止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6]。本研究中,将采用尿毒清颗粒联合氢氯噻嗪方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中的对象来自我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0月门诊收治,其中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共100例,为保障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将10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将氢氯噻嗪治疗方式用于对照组患者,其中患者共50名,男性患者27名,女性患者23名,患者年龄39岁-73岁,患者平均(47.53±7.32)岁,患者平均病程(1.42±0.32)年,将尿毒清颗粒联合氢氯噻嗪方式用于观察组患者,其中患者共50名,男性患者26名,女性患者24名,患者年龄39岁-72岁,患者平均(47.63±7.11)岁,患者平均病程(1.41±0.34)年,为保障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数据结果的统计中采用平均值方式进行统计,在此之前对两组样本人员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包括(男女比例、平均年龄)结果显示,两组样本人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不具有影响研究结果的可能,两组样本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血液、尿液等检测证明,确诊慢性肾衰竭患者;(2)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3)患者认知功能正常,无精神类疾病;(4)该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5)无心脑血管类疾病。
排除标准:(1)严重贫血患者;(2)不符合尿毒清颗粒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适应证;(3)病例资料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氢氯噻嗪方式进行治疗,其中药物选择氢氯噻嗪片(生产厂家: 万邦德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2148)规格25mg,口服,使用方法:每次25~50mg,每日1~2次,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尿毒清颗粒,其中尿毒清颗粒(生产厂家:康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号:Z20073256)规格每袋5g,成份:大黄、白术、黄芪、桑白皮、茯苓、川穹、丹参等,用药用量:温开水冲服。每日4次,6、12、18时各服1袋,22时服2袋,每 日最大服用量8袋,也可另定服药时间,但两次服药间隔勿超过8小时。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其中肾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cr)进行比较分析。
(2)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
(3)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消失,病情稳定,无浮肿、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治疗后病情控制情况较好,不良反应情况较少,并在可控制范围内,无效:治疗后病情未得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有效率=[(显效+有效)/组内总人数]×100.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t和“±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卡方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分析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采用尿毒清颗粒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方式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肾功能指标数据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SCr (μmol/L) BUN(mmol/L) Ccr(mL/min)观察组 50 282.11±14.52 28.52±3.72 24.93±3.38对照组 50 282.41±14.63 28.91±2.92 24.38±3.49 t-0.142 0.525 0.316 P-0.861 0.652 0.473
2.2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分析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采用尿毒清颗粒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方式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更低,治疗效果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炎性因子指标对比(±s)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炎性因子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IL-1β(ng/L) TNF-α(ng/L) IL-6(pg/mL)观察组 50 962.11±44.52 48.35±3.71 83.63±8.28对照组 50 962.41±44.63 48.91±4.41 83.18±8.39 t-0.265 0.636 0.521 P-0.836 0.562 0.652
2.3 有效性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显效人数更多,治疗的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性对比[n(%)]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也被称之为慢性肾衰竭,是肾内科临床常见肾脏类疾病。近年来,居临床研究发现,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为10.80%,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发病率约为0.3‰[8]。慢性肾功能衰竭会由多种肾功能疾病引发,肾脏在人体内具有调节代谢的作用,慢性肾功能衰竭会导致人体代谢失衡,随着病情的加重,甚至会引起患者机体各项功能的失衡,引发全身性反应,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治安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药物治疗方式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采用治疗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的治疗方式,对于患者而言,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延缓病情的发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8-10]。
续表1
续表2
氢氯噻嗪片常用于治疗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炎水肿、慢性肾功能衰竭早期、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雌激素治疗所致的钠、水潴留,尿钠、钾、氯、磷和镁等离子排泄增加,而对尿钙排泄减少[11]。本类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抑制远端小管前段和近端小管(作用较轻)对氯化钠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K+分泌增多使患者在使用中具有利尿的作用,帮助患者排尿,能减少机体代谢的压力[12]。由于肾小管对水、Na+重吸收减少,肾小管内压力升高,以及流经远曲小管的水和Na+增多,刺激致密斑通过管-球反射,使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下降,肾小球入球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也下降也是药物在进行治疗中能更好的发挥利尿、消肿的作用[13]。尿毒清颗粒采用大黄、黄芪、白术等中药制成,其中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作用,能发挥消肿利尿的作用,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生肌的作用,白术是一种常用重要的大宗中药材,具补脾健胃、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能,尿毒清颗粒中每一味药对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在对慢性肾功能患者的治疗中,副作用更小,又可降低肌酐、尿素氮,稳定肾功能,延缓透析时间。将两种药物进行联合使用,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14]。研究中发现,采用尿毒清颗粒联合氢氯噻嗪治疗方式,治疗四周后,患者肾功能指标情况更优,炎性因子水平更低,治疗的效果更好,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四周后,治疗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00%,治疗的有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临床在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尿毒清颗粒联合氢氯噻嗪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的有效率更高,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情况更好,炎性因子水平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