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谷氨酰基转移酶与早发冠心病及其冠脉病变 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022-08-23刘春霞贾英
刘春霞,贾英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干诊三科,辽宁 沈阳 110000)
0 引言
当前,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其占构成居民死亡疾病的近约半数[1]。同时冠心病的发病群体趋于年轻化[2]。根据NEACP-ATPIII的划分将在冠心病患者人群中,男性以55岁为界定,女性以65岁划界,分为早发冠心病(PCAD)患者和晚发冠心病患者。早发冠心病患者因斑块病理特点及发病隐匿而进展迅速,预后极差[3]。有研究表明,使用以Famingham危险评分等传统危险因素的评估系统对于PCAD患者并不能很好的识别。有提出,对于PCAD患者,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新危险因素[4-7]。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GGT与冠心病的相关性[8-14],且也有不少研究表明这种相关性在早发中更为明显[15-25]。本研究旨在GGT与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纳入我院心导管室行造影检查的患者,共收集了患者573例。经纳入排除标准后收集患者共573例,根据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36例)和非冠心病组(137例),冠心病组436名患者再依据年龄细划分为早发冠心病组(220例)、晚发冠心病组(共216例)。排除有酗酒史、明显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近期有服用抗血小板,抗凝,激素的患者,近期有输血,有创伤及手术的患者,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及肿瘤患者。
1.2 方法
1.2.1 按照上诉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收集病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家族史),血生 化 指 标(γ-GGT、MPV、RDW、PDW、TC、TG、HDL-C、LDL-C、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1.2.2 冠状动脉造影及Gensini评分
所有患者均在导管室行冠脉造影检查,检查按照Judkins方法进行穿刺,利用含碘造影剂使得冠状动脉在造影机下显影,并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查看,由专业的心导管医师做出病变判定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则是评分高低的主要依据,以狭窄血管直径减少所占百分数进行计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1%-25%为1分,26%-50%为2分,51%-75%为4分,76%-90%为8分,91%-99%为16分以及100%为32分。病变的不同部位所占的权重不同,左主干、回旋支近端与前降支近端、前降支中段分别为5、2.5和1.5,而第一对角支、回旋支远段、钝缘支、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左室后侧支则为1,第二对角支为0.5。将各个血管支所占的系数乘以狭窄的评分,再将各段计数加起来的总和则为Gensini评分。
1.2.3 统计学处理
用Epdiate 3.1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收集,所有患者数据的处理均在SPSS 25.0统计软件中进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率及百分比之间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以t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态分布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相关系数,非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相关性分析选择Spearman相关系数。
2 结果
2.1 早发冠心病组与晚发冠心病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早发、晚发、非冠心病组性别上男性占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早发冠心病组有糖尿病史和有高血压史的所占比率均低于晚发冠心病组;早发冠心病组有家族史和吸烟史所占比率比晚发冠心病组的较高,早发冠心病组有高血压史、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的人所占比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早发冠心病组与晚发冠心病组的一般资料的比较(±s)
表1 早发冠心病组与晚发冠心病组的一般资料的比较(±s)
注:a 表示与早发冠心病组相比,P<0.05。
项目 早发冠心病组(n=220) 晚发冠心病组(n=216) 非冠心病组(n=137)男性[例(%)]年龄(岁)男女吸烟史[例(%)]糖尿病史[例(%)]高血压史[例(%)]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例(%)]117(53.18%)44.54±6.35 56.27±5.84 106(48.18%)53(24.10%)53(24.10%)53(24.10%)106(49.07%)62.8±5.54a 69.74±5.10a 82(37.96%)a 82(37.96%)a 160(74.07%)a 54(25.00%)a 80(58.39%)47.32±6.82 53.76±9.88 a 44(32.12%)a 27(19.71%)54(39.42%)a 16(11.68%)a
2.2 早发冠心病组和晚发冠心病组的临床化验指标比较
两组间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为临床上应用降压药的因素;早发冠心病组的血糖均值低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血糖高的患者在晚发冠心病患者中更具有危险性;早发冠心病组的甘油三酯较晚发冠心病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为临床上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缘故;两组间的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和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早发冠心病组与晚发冠心病组的化验指标的比较(±s)
表2 早发冠心病组与晚发冠心病组的化验指标的比较(±s)
项目 早发冠心病(n=220) 晚发冠心病(n=216) t P MPV PDW RDW平均红细胞体积收缩压舒张压血糖TG LDL-C TC HDL-C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肌酐10.34±2.05 11.96±2.06 12.52±0.94 90.47±3.98 131.80±16.63 81.3±11.14 5.76±1.42 1.85±1.31 3.10±0.87 4.67±1.02 1.27±0.51 14.50±8.07 302.05±82.03 70.03±44.86 10.66±5.16 11.937±2.16 12.56±0.89 91.96±4.42 136.39±16.63 82.08±11.14 6.24±1.67 1.69±0.90 3.07±0.98 4.57±1.10 1.21±0.30 17.04±11.22 333.27±85.08 75.26±14.57-0.856 0.120-0.380-3.615-1.924-0.499-3.174 1.482 0.313 0.916 1.499-1.515-3.847-1.672 0.215 0.591 0.793 0.132 0.736 0.652 0.031 0.007 0.060 0.176 0.069 0.256 0.536 0.513
2.3 早发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的临床化验指标比较
两组间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数和平均红细胞体积均数和非冠心病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从血小板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两个指标看,早发冠心病组较非冠心病组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血压和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为临床上应用降压药、降糖药物的因素;早发冠心病组的甘油三脂、同型半胱氨酸、尿酸均较非冠心病组的高;而早发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非冠心病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含量、肌酐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早发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各临床化验指标的比较(±s)
表3 早发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各临床化验指标的比较(±s)
项目 早发冠心病组(n=220) 非冠心病组(n=137) t P MPV PDW RDW平均红细胞体积收缩压舒张压血糖TG LDL-C TC HDL-C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肌酐10.34±2.05 11.96±2.06 12.52±0.94 90.47±3.98 131.80±16.63 81.3±11.14 5.76±1.42 1.85±1.31 3.10±0.87 4.67±1.02 1.27±0.51 14.50±8.07 302.05±82.03 70.03±44.86 10.00±1.82 10.81±1.79 11.18±0.96 90.35±1.66 90.35±1.66 81.42±7.29 5.75±0.63 1.39±0.90 3.06±0.94 4.60±1.00 1.30±0.40 6.05±2.31 279.28±72.24 71.37±39.07 1.583 2.396 5.949 0.125 0.524-0.046 0.028 3.505 0.383 0.639-3.109 4.497 2.578-0.130 0.115 0.017 0.000 0.900 0.601 0.964 0.977 0.001 0.701 0.523 0.002 0.000 0.009 0.897
2.4 早发、晚发冠心病组冠脉病变特点
早发冠心病组病变主要累及双支,晚发冠心病组则主要累及多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4。
表4 早发、晚发冠心病组冠脉病变特点[n(%)]
2.5 早发、晚发冠心病组的GGT和Gensini积分间的比较
从GGT指标看,早发冠心病组的GGT较晚发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7、表8。
表7 早发、非冠心病组的GGT之间的比较(±s)
表7 早发、非冠心病组的GGT之间的比较(±s)
项目 早发冠心病组 非冠心病组 t P GGT(U/L) 31.43±19.49 23.75±11.30 -4.962 0.000
表8 早发、晚发冠心病组的GGT之间的比较(±s)
表8 早发、晚发冠心病组的GGT之间的比较(±s)
项目 早发冠心病组 晚发冠心病组 t P GGT(U/L) 31.43±19.49 27.81±15.09 -2.127 0.034
2.6 早发冠心病组GGT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
将早发冠心病组的GGT与Gensini积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值为0.001<0.05,有相关性,而R值则为0.233,成正向弱相关;并做散点图,结果如表8,图1。
图1 早发冠心病组GGT与Gensini评分的散点图
表8 GGT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
3 讨论
传统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为高龄、血脂异常、血压高、血糖高、吸烟、超重与肥胖[6]。已有病理学调查,证实了早发冠心病的脂质斑块因其内含较多的泡沫细胞而不同于晚发冠心病的斑块。泡沫细胞的产生主要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血浆中的单核因子经过内皮间隙后,在内膜下分解为巨噬细胞,由巨噬细胞介导渗入毛细血管内皮下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进行氧化修饰,产生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同时A型清道受体会吞噬大量ox-LDL,导致细胞内脂质的堆积,也就产生了泡沫细胞[26-29]。而GGT作为抗氧化机制中谷胱甘肽的细胞外分解代谢的酶,在催化其水解时产生的甘氨酸和半胱氨酸均是可以作为铁的强还原剂,将高价铁离子(Fe3+)还原成低价的亚铁离子(Fe2+),产生较多的超氧阴离子,而这可以帮助LDL转变ox-LDL,从而也就导致泡沫细胞的堆积,这也与早发冠心病的斑块病理特点吻合,同时泡沫细胞还会释放CD36等炎性因子可引起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进一步促使软斑块的形成[30]。这与WangY等的研究相一致,其研究表明血清GGT水平在早发冠心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血清GGT水平的升高反应了氧化应激的形成,从而导致早发冠心病患者的斑块不稳定,易损斑块的形成,促使早发冠心病的发生[31]。这也与Ghatge M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选择了240名(120名非冠心病患者和120名冠心病患者)年轻受试者(男性≤45岁,女性≤50岁),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随访,得出结论升高的血浆GGT水平提示着氧化应激增加和过早发展成冠心病的风险[32]。在一些尸检研究和外科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发现,在心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现了有催化活性的GGT,同时还发现了ox-LDL和CD68泡沫细胞同时存在,有催化活性的GGT不仅储存GGT,并且催化了正在发生反应的GGT,因此猜测血清GGT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破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促使早发冠心病的发生发展[33-36]。因此,研究表明,血清GGT水平可能是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研究发现GGT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向弱相关。此研究发现血清GGT水平与早发冠心病及其Gensini评分相关,故研究血清GGT水平对早发冠心病患者有预测,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