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型绿道游客游憩动机与行为特征探究
——以杭州青山湖绿道一期为例
2022-08-23周玥含张亚平
周玥含,张亚平,郑 吉,徐 斌*
(1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2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300)
绿道可连接开敞空间形成景观链,集生态、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1]。绿道建设是营造低碳城市环境、引导居民健康生活的有效手段,其中郊野型绿道作为实现城市绿色游憩空间向乡村腹地的有机拓展[2],是城镇居民快速体验乡野休闲空间的便捷通道[3],已成为城市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4],目前正在被越来越多地推广。
游憩动机是积极引导游客进行游憩活动时的心理倾向[5],不同的游憩动机产生不同的游憩活动及行为。郊野型绿道具有半自然半人工的要素特性,相比于其他类型绿道,能够为来访游客提供更为独特的游憩体验。因此,应从游人游憩动机角度出发,揭示影响郊野型绿道游憩功能发挥的核心要素,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绿道优化建设和管理维护,提升其服务功能,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居民的健康幸福指数[6]。
国内绿道建设与研究起步较晚,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近年来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绿道建设。国外对绿道的研究起步较早,已从绿道系统的分类[7-8]、绿道功能[9-10]、绿道特征分析[11-12]转向绿道的实施管理、规划实践与开发决策上的解析[13-15]。国内绿道研究文献对于绿道的相关研究多数集中于国外理论研究的介绍[16-18]、国内研究进展[19]、功能与规划方法、绿道选线研究[20-21]、网络体系构建[22-23]、游客满意度以及使用后评价[24]等方面。综合来看,目前针对绿道中游客的游憩动机及差异性分析的研究成果较为匮乏,已有研究均聚焦于都市型绿道,并未涉及郊野型绿道。因此,本研究以典型郊野绿道——杭州青山湖绿道一期为研究对象,聚焦于不同类型的游客人群,深入探究游憩者的人口属性、游憩动机及行为特征的差异性,明确针对郊野型绿道的优化策略,从而为国内其他郊野型绿道的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青山湖地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端,东临杭州市临安区主城区,西接青山湖科技城新城区,呈现“两城夹一湖”空间格局,是规划中的临安未来城市绿心。青山湖绿道规划总长42.195km,与马拉松全程等长,沿线串联城、村、湖、山,景观类型丰富,是一条典型的郊野型绿道。其中青山湖绿道一期建成最早,西衔临安老城,东至湖心,全长约9km,随着“一高二铁三快速”的建设,绿道一期已全方位接驳城市三大交通系统,成为城市居民快速进入生态绿心的重要通道,也是承载周边居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步行、跑步、骑行等)的主要绿色空间。自2017 年1 月向公众开放以来,每天游人如织,单日最大游人量曾达1 万人以上。
2 数据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信度检验
本研究数据通过对青山湖绿道一期游憩者的问卷调查获得。问卷内容由受访者的属性特征、绿道行为特征、游憩动机3 部分组成。问卷采取随机抽样法,在2021 年6 月26 日-2021 年7 月3 日期间选取了1个工作日和2个双休日共获得有效问卷321 份,有效回收率为96.69%。在此基础上利用软件SPSS25.0 处理数据,通过信度检验计算得到标准化信度系数α 值为0.807(α 值≥0.7,属于高信度),说明问卷设计合理,无需调整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青山湖绿道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游憩动机调查。基于SPSS25.0 软件平台,对绿道各类游憩者的基本特征、使用需求与使用特征进行描述统计,并依据现场调研得到的20个游憩动机选项,采用李克特5 点量表进行测量评价(1=非常符合,5=非常不符合),对此进行KMO 统计量分析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研究得到KMO 检验的系数结果为0.746,表明20个游憩动机选项结构稳定,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2.2 青山湖绿道游憩者的主要游憩动机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萃取法,对郊野绿道的游客游憩动机提取公因子。在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成对排除缺失值。在得出的公因子结构中,将因子负荷低于0.40 以及共性方差小于0.4 作为标准剔除变量,筛选符合要求的因子纳入其中。最后应用K-均值聚类法对主因子进行聚类分析,以验证聚类是否合理。
2.2.3 青山湖绿道游憩者的人口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差异性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类型游客的差异性特征,通过研究各个指标P 值的大小(若P 值<0.05,则表明存在差异性),分析验证不同特征群体是否存在游憩偏好,在此基础上探究游憩者基于绿道优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 结果分析
3.1 青山湖绿道游憩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由表1 中各个变量的频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分布基本满足抽样调查的要求,其中均值可表示为集中趋势,标准差表示为波动情况,二者频率分布呈正相关。如,受访者的性别一项,均值与标准差数值较小,说明人口变化波动性较小,从频率和百分比上也可以看出男女比例基本均衡(男性占52.1%,女性占47.9%);年龄结构上,5个年龄段的分布波动性不大,相比之下,以中青年年龄段占主导,中年群体(26~40 岁)人数最多,约占28.7%,18~25 岁占27.6%;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以高中/中专(30.2%)和大专(28.8%)为主;职业方面,其均值和标准差数值远高于其他类别属性,可以看出游客的职业分布波动性较大,以企业职员(占20.2%)、个体商户(占18.4%)、学生(占17.1%)三类人群为集中趋势;月收入方面频率分布较为集中,以中高收入人群为主,其中4000~8000 元占比最高,约为39.9%,8000 元以上高收入人群占比24.5%。
表1 人口学变量频率分析
3.2 青山湖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分析
3.2.1 绿道游憩者主要游憩动机。利用主成分萃取法对郊野绿道20个游憩动机选项提取公因子,共筛选出6个公因子,累计解释方差为68.23%。其中,所有动机因子负荷值均大于最低标准0.4,故无所需剔除的变量,具体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游憩动机因素负荷矩阵
3.2.2 基于游客游憩动机的游客类型划分。为进一步探究青山湖绿道游憩者人口属性和行为特征上的差异性,采用K-均值聚类法,将得到的6个公因子的得分进一步聚类,得到具有典型特征的郊野型绿道游客类型划分。根据聚类结果显示(见表3),将游憩者分为3类最为合理。其中第一类游客在“舒心养性”和“提升自我”2个因子上的数值相对较高,因此将其命名为“放松与求知类”;第二类游客在“交流互动”和“锻炼身体”2个因子上的数值更高,将其命名为“团体健身类”;第三类游客在“体验新奇”和“回归自然”因子上的数值较高,命名为“环境体验类”。利用SPSS 平台进行显著性检验(P<0.01),结果证明聚类合理。
表3 游憩者聚类分析结果
3.3 各类游憩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分析
对于不同类型游憩者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性分析(表4),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指标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若P 值<0.05,则存在差异),结果表明游客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表4 不同类型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卡方检验
青山湖绿道一期各类游客的人口属性特征(图1)表明:在年龄方面,放松与求知类游憩者以61 岁以上(28.73%)和18~25 岁(22.74%)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这两类群体对游憩空间的舒适性需求较强,可契合老年和青年2个年龄段的活动需求,针对性地增设游憩设施与休憩场所;而团体健身类则是26~40 岁年龄段的中青年游客占多数(36.83%),说明中青年游客更注重健康、热爱运动,并且通常是多人同游,可适当增设互动性较强的团体类健身娱乐设施;环境体验类游客则是41~60 岁(29.71%)和18~25 岁年龄段(25.5%)人数占主体,说明这两类人群更注重回归自然和新奇的游憩体验,应适当增加自然及人文景观的多样性。综合来看,无论是哪一类游憩者,18 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占比都较小,说明青山湖绿道缺少吸引青少年群体的游憩活动空间。
图1 不同类型游憩者属性特征
在文化程度方面,放松与求知类游客以本科学历(28.62%)、硕士及以上(26.29%)和初中以下(23.32%)为主,结合这类游客在61 岁以上和18~25 岁年龄段分布高的特点,说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群体和退休的老年群体对放松身心、探新与社交的欲望更强烈;团体健身类游客以大专学历(36.81%)为主,其次是高中/中专和初中以下学历,说明这几类学历的游客主要是群体式游憩行为;环境体验类游客的年龄分布在初中以下学历的群体比例(33.32%)明显高于其他学历人群,可契合人群特征有针对性地对绿道进行改进。
在职业构成方面,放松与求知类游憩者占比较大的职业是退休人员(23.79%),其次是学生(20.04%)和公务员(16.69%),这是由于退休人员的时间相对自由,学生和公务员有固定的双休日和节假日;团体健身类游憩者以企业职员(20.32%)占主体,说明企业职员通常缓解工作压力的方式是与多人进行健身运动,证明了增设群体互动性健身设施的重要性;环境体验类则是以工农业工作者(22.46%)和学生群体居多(18.7%)。
3.4 各类游憩者的行为特征分析
通过比较三类游憩者在行为特征上的差异性分析(表5),研究各指标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若P 值<0.05,则存在差异)发现,在来访频率、来访时间段、出行方式、停留时间、出行伴侣、主要游憩行为这6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青山湖绿道一期各类游客的行为特征(图2)表明:在来访频率方面,从总体趋势上可以看出,放松与求知类和团体健身类游憩者的使用频率较高,以每周4 次及以上和每周1~3 次的频次为主;环境体验类游憩者选择每月来1~3 次的人数最多。为保证游人游憩质量,满足游人对绿道游憩空间的使用需求,建议一方面增设安静休憩的场所、完善团体类健身互动设施;另一方面,为使环境体验类游客的使用频率增高,应结合郊野绿道的建设特点,全方位优化提升青山湖绿道的自然、人文环境,满足游憩者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实际需求。
图2 不同类型游憩者行为特征
来访时间段方面,放松与求知类群体选择18:00以后(39.32%)来访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可知游憩者更喜欢夜晚来青山湖来消遣娱乐,应加强绿道夜间管理,保障安全游憩体验;团体健身类游客的来访时 间 段 中,9:00 之 前(27.39%)、12:00-14:00 段(26.3%)、18:00 以后(23.88%)占比较高,可以看出,游憩者来青山湖绿道跑步的时间除了早间、晚间,还有部分选择午间来跑步,且三者比例相当,说明应注重线路引导与客流疏导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光照与休憩设施的建设,以保障健身群体的活动需求;而环境体验类游憩者选择各个时间段的差异性不大,原因在于该类群体时间相对自由,会选择空闲的时间出游。
从出行方式可以看出,各类游憩者主要以步行和骑行的方式来访青山湖,其次是驾车前往,而选择公共交通的人数明显较少,说明来访青山湖绿道的周围居民人数较多,通过公共交通的绿道可达性不高。因此在进行绿道空间优化时,应注重沿线公共系统的完善与升级。其中骑行在团体健身类游客中占比最高,可适当引入多人骑行登山游览车租赁系统等配套,为使用者提供多样的运动休闲方式。
在停留时间方面,从总体趋势上可以看出,各类游憩者对于停留时间的差异性不大,主要以“0.5h 以内”和“0.5~1h”时间段为主,停留时间越长,人数占比越少,大部分游客在青山湖绿道一期停留时间普遍较短。为促进游憩者游憩活动的产生,应适当增添休息桌椅、社交亭廊等基础设施,有助于延长游客逗留时长。
出行伴侣方面,放松与求知类游憩者以家人/亲戚(32.55%)和独自一人(28.12%)为主;团体健身类游憩者选择朋友/同事/同学(41.61%)的人数最多;环境体验类游憩者选择家人/亲戚(38.62%)的比重较大。可以看出各类游憩者相较于独自出行,更愿意和出行伴侣一起前往,说明市民对于公共游憩空间能够满足交流互动的需求性较高,因此在优化设计时应加强互动设施建设。
主要游憩行为方面,可以看出几类游客行为差异性不大,放松与求知类和环境体验类游客偏向于个体动态行为和个体静态形为,而群体行为在团体健身类中占比相对较大。
4 优化策略
绿道的规划设计应保证沿线整体环境良好、各类配套设施齐全,打造契合游人游憩需求的休闲空间。本研究基于青山湖绿道一期游憩者在人口属性和行为特征上的差异性,提出以下几点针对郊野型绿道的优化策略:
“团体健身类”游客在青山湖绿道一期的三类游客中占比最大,且中青年游客占多数,具有来访频率高、停留时间短、来访时间段集中在早晚、以骑行和步行为主的游憩特点。针对团体健身类游客对运动与交往的需求较大,对于交互性健身设施的设置是尤其重要的特征,建议结合景观节点增设运动设施、社交亭廊等设施,为此类游客提供充足的活动场所,并控制骑行线路的视线通廊,保证其通透性,为健身类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骑行环境。
“放松与求知类”游客在三类游客中人数最少,主要以老年人和青年人为主,具有来访频率较高、停留时间短、夜游人数多、步行前往的游憩特点。这类游客对缓解压力、逃避喧嚣的游憩需求更大,更向往舒适的环境。针对这类人群的使用特征,建议增设安静休憩场所,营造舒适放松的游憩氛围;优化绿道游憩线路,保证通畅的前提下提升景观品质;加强绿道夜间管理,保障安全游憩体验,如在转角处和道路分岔口增设夜间指示牌;加强沿线公共系统及停车设施的完善与升级,进一步提升绿道可达性,扩大服务半径,吸引更多人前来绿道娱乐游憩。
“环境体验类”游客主要以中年人和青年人为主,职业上以工农业工作者人数居多,多以家人或亲戚为主要的出行伴侣来访青山湖,这类游客来访频率不高,具有行为特征不规律、前往绿道动机不强烈、使用后评价不高的特征。针对这类人群的使用特征,建议一方面应完善绿道建设环境监管机制,避免出现环境脏乱和园路破损问题,如定期清除现场地内攀援缠绕大树、杂乱无章的入侵藤蔓和其他入侵植物,为原生植被群落的恢复腾出空间;另一方面,应多选择自然式设施材料,如建筑避雨设施的选择上,可增设小木屋、草屋等与自然风格契合的材料;座凳、铺装等多选用木质材料,园路选材上可选择木栈道、自然石汀步、卵石等友好型材料,增强郊野型绿道应有的自然野趣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