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科工团委:为青年铸魂,为大国铸剑

2022-08-23郑迪方

中国共青团 2022年16期
关键词:青马科工航天事业

文| 本刊记者 郑迪方

图| 新一代精打体系武器系统青年创新团队

在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航天青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将青春岁月与祖国召唤紧密相融。航天青年在中华民族百年复兴道路上,不断传承党和人民需要的先锋分子的家国情怀。

在百年奋斗新征程上,如何打造新时代先锋分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航天青年回信,向航天战线全体青年同志致以节日的祝贺,充分肯定中国航天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一大批航天青年挑大梁、担重任,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党的坚强领导是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制胜法宝。航天科工党组高度重视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加强党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定印发中央企业首个集团公司层面的青年发展行动计划,提出“航天青年发展六大行动”,20条具体措施,建立全级次党建带团建工作责任制,将共青团工作纳入同级党组织党建量化考核和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强化“团建不合格、党建不评优”的考核导向,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群团履职尽责的工作格局。

航天科工各级团组织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的重要指示和“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殷殷嘱托,落实航天科工党组和上级团组织的要求,以“三气”(志气、骨气、底气)为核心,注重引领新时代航天青年铸就信仰之魂,夯实思想之基,担当兴企之责,激发奋进之力。新时代航天青年正为人民战斗、为国防献身、为科技自立自强奋斗。

正如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同志充分肯定:“当代航天青年是有抱负、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一代,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青年一代,是了不起、有希望、有未来的青年一代!” 对航天青年来说,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是航天青年的初心和使命,是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历史责任。

志气:矢志跟党奋斗,培养“铸剑”英才

从武汉出发,经过5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波,才到达了远安,映入眼帘的是具有厚重历史气息的〇六六研发基地。

瞩望着栋栋标志性建筑,静静感悟着航天三线建设轰轰烈烈的发展史,听老师讲述着三线故事,从漂浮的尘土、铁锈和气味中找寻着深山里的那些家国记忆。

“一把卡尺几把刀,芦苇棚里搞科研。”老一辈〇六六人在这里从零开始研制出了“杀手锏”的型号武器。追寻着老一辈航天人筚路蓝缕、矢志奋斗的足迹,青马学员们行一路、听一路、悟一路。〇六六基地先辈们“报国、敬业、奉献”的奋斗和开创精神,“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激励着首批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

2020年9月,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试点方案的通知》和《关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第一期培训班招生工作的通知》,当时任职团委书记尚不满2个月的三院8359所邓雪,报名参加了首批集团公司“青马工程”培训班。于2020年10月20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为期一年多的学习时间里共计完成了必修、选修理论课程学习,实践锻炼和结业论文撰写四个阶段的培训。邓雪分享着学习感悟说:“作为首批学员、团委书记,不仅要成为践行者,还要成为传播者,要借助共青团工作的平台,更广泛、更有力地把青年凝聚团结起来。”

航天青年是铸造大国重器的生力军和突击队。青年铸剑人的“根”和“魂”,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航天科工“青马工程”坚持政治育人,建立全级次培养体系,2019年10月份以来分级分批培养青马学员共计2100余人。将党的领导和政治培养贯穿全程,打造“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8个模块、30门课程的特色教育体系,引导学员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作为青年干部,参加‘青马工程’能实实在在地收获知识,通过全方位培养,能深刻体会到‘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忠恕任事、人品服众’青年政治骨干这一目标的含义。”航天三江本部党群工作部青年工作处主管、本部团支部书记蒲卫东说。

对广大青年来说,一位青马学员,就是一面旗帜。“青马工程”已在学员的航天事业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2022年4月11日上午,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2022年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班式在中央团校举行。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出席,并以《坚定不移为党育人 自主培养“铸剑”英才》为题介绍航天科工“青马工程”试点经验,受到广泛好评。

航天科工党组把“青马工程”打造成自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航天青年“铸剑”队伍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搭建航天特色培养平台,依托“航天云课堂”线上学习平台,开设航天“青马工程”学习专区。用青年易于接受的“青言青语”把政治“大道理”转化为青年“小逻辑”“小故事”。“青马工程”与航天科工青年优秀人才选拔、青年助理、导师带徒等工作密切结合,引导学员在“急难险重新”任务中敢于斗争、冲锋在前、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诠释当代航天青年“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

图| 中国航天科工青年精神素养提升试点工程座谈会

二院25所毫米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易翀,入所第一年就在专家担任的“导师”带领下牵头开展重点项目的论证、申报与研究。在研究室中,通过党建、科研、团建等一套“组合拳”,很快融入了集体、融入了航天文化,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视野、站位均得到了不断提升。随后,进一步担任了多个重点项目、重点型号的技术负责人,目前研制的多款产品均已在重大型号中得到应用,为装备能力实现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入选了航天科工集团首批青年创新型优秀后备人才的他,也是首批获得“青马工程”优秀毕业生的学员。

二院25所党委书记黄宜虎谈到,中国航天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发展的重要责任。这就要求航天青年既要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觉悟,又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勇敢走在创新前沿,为国家打造一流的武器装备产品。“青马工程”正是贯彻落实“党管青年”“党管人才”的重要原则,不断打造又红又专的航天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好平台、好载体。

2022年初,航天科工又成为中央企业首批青年精神素养提升工程试点单位,迈出了增强青年思想引领、提升青年精神素养的探索步伐,打造了“红旗讲堂”,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天问一号” 总师张荣桥前来“传经送宝”。成立型号“两总”、大国工匠、青年典型等组成的“红旗宣讲团”,宣讲榜样奋斗故事310余场次,航天科工不断地引领航天青年坚定不移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追随核心,受到了航天青年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

骨气:传承航天精神,铸造大国重器

在航天工作的一大特色是出差特别多。

图|于本水院士讲老一辈航天人优良传统

出差的地方不是繁华的都市,而是人迹罕至的戈壁、大海、草原。出差的时长不是以天计,而是以月计、以年计,甚至有时一年出差300多天。出差的人数不是以人计,而是上百人的试验队。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来干航天,说我出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应该有待遇更好的去处。”

“或许大家都有此发问,但潜移默化的航天精神教育,铸就了一代代航天青年的赤胆忠心。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不断提升产品的能力、保家卫国。”

二院二部的熊华,15岁上大学, 28岁即成长为重点产品设计师骨干。“回顾11年的工作历程,我遇到了多位导师,他们不断指导着我前行。我从最初的会设计,到懂设计,再到现在整天想着怎么改设计和创新设计,我赶上了项目发展的全过程和从设计‘够用’产品到设计‘好用’产品的研制思路转变过程。”熊华的工作是为产品设计制导控制系统。制导控制系统是产品的神经中枢,也被称作产品的“最强大脑”。通过不计其数的轨迹分析,计算出产品的飞行精度,从而为其寻求一条成功击中目标且每次弹无虚发的最优路径。

科技成就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指引,航天事业的一小步,背后一定是无数的科技工作者,在航天精神的指引下奋斗的结果。

“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我有着和大部分人一样的科技梦、航天梦,我想看看我们国家研制一辆辆战车、一颗颗卫星、一艘艘火箭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想知道设计、研制、创造这些航天、航空利器的人都是什么样子,我想了解这些巧夺天工的产品、天马行空的作品是如何从无到有的。同时,我希望有一天战士能用我设计的产品驻守边疆,航天员能用我设计的产品遨游太空,我也能成为一名为国效力的科研人员。”1992年出生的张玉翔毕业后来到了二院206所,5年的历练让他从小白成长为子系统总体设计师。张玉翔从事着我国空间站环控生保尿处理子系统总体工作,率领团队攻克了微重力气液两相流输送、尿液结晶抑制、蒸馏废气净化、自适应流体管理与控制、高效在轨维护等多项关键技术和工程化难题,成功实现空间站“尿”中取“水”,帮助我国空间站顺利开启“双肾”时代,对我国实现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载人航天活动由近地轨道开发向深空探索迈进的重要环节。

诚如二院206所党委书记杨翼所言:要引领广大青年聚焦主责主业,提高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的大局贡献度,把为党育人的职责落实到人才强企战略实施之中,在政治能力训练中提升青年、在重大工程实践中锻炼青年、在重点型号攻关中磨砺青年、在前沿领域创新中促进青年,让新时代航天青年在实战、大考中成长成才。

精密加工需要一丝不苟,这需要达到怎样的航天标准呢?

三院159厂90后高级技师贺潇强,工作10年来经历了从普通铣床、5660数铣、718数铣、DMU65精密五轴加工中心到工艺编程工作。曾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他主要从事航天装备的精密加工制造。他的日常工作中的精密,是足足1cm的千分之一程度。

一次,单位临时接到一个紧急任务,正常3天完成的任务需要在第二天完成。“我想我们面对这样‘急难险重新’任务时,指引我们不怕困难、冲锋在前的就是老一辈航天人传承下来的航天精神,这其中有师父‘传帮带’的言传身教,也有团队中的强烈氛围,帮助我们在攻关时能够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亮剑、勇于创新、善于突破。”贺潇强说。

“航天三江四部也非常重视航天精神在工作中的传承,推出了‘双导师’制度,即业务导师和思想导师。通过双导师制度,很好帮助新员工传承航天精神,融入航天事业发展大潮流,使得个人梦和航天梦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航天青年的快速成长。”航天三江四部的苏瑞意说。

苏瑞意2011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四部。“入部不久,有幸聆听了侯世明老总给青年上的一堂课,感受到老一辈航天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对工作的严谨、对生活的豁达精神。我们现在所取得的些许成绩,都离不开老一辈航天人作出的贡献。”如何使得飞行器更轻、更强、更适应飞行环境,从而能够飞得更快、更远、更精准?如何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使得飞行器能够逐渐适应自动化、无人化的新制造模式?苏瑞意在老一辈航天人精神的激励下深入思考,创新开展飞行器结构设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航天精神是‘在奉献中成长’,将个人的青春与热情、智慧与力量奉献给航天事业,同时自身也在工作中得到全面成长,学到高效的工作方法、锻炼出坚定的意志。”初见曹扬,“巾帼不让须眉”一词便涌上心头。曹扬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航天三江北京航天晨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指挥决策系统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某领域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是颠覆性的。

科研之路也是求学之路,中国航天事业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不仅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底气:创新创造创效,筑基筑业筑梦

陈际玮从小就对航天领域比较感兴趣。

“小时候最爱看一本名叫《兵器》的科普杂志。”书本中各式各样的装备图片介绍令人眼花缭乱,但他对航天装备板块内容尤其感兴趣,甚至是痴迷。“宇宙深蓝是一种令人沉醉的颜色,总是能激起我求知探索的欲望。”直到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奋进航天的种子深深地在他心中扎根。怀着对浩渺星空的无限向往,陈际玮心中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并最终支撑他梦想成真。在人生最宝贵的10年青春黄金岁月里,陈际玮投身于航天装备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快速成长为一名航天科研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从事控制系统研制,就好比是为大国重器设计“最强大脑”,为飞行器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最佳方案、无限可能。在他看来,控制系统研制是一项永无止境、不断攀登的漫长历程,不仅要满足用户基本指标需求,更重要的是实现技术储备、加快技术迭代,以应对未来10-20年世界大变局的发展趋势。

他说:“创新不仅是立足当下,更是预判未来。”

“在比赛中与高手过招,对标先进,苦练内功。”胡兴盛的成长历程可以用这样几组词来概括。

2020年5月从学校毕业后,怀着对航天事业的憧憬,跟随着学长的步伐,胡兴盛来到了二院二八三厂。进入航天工作后,他便进入了“冠军圈”。“二八三厂一共有47名全国技术能手,他们技能精湛,还有毅力和吃苦耐劳、日复一日的坚持,我更是不敢轻易放松。”经过在单位一年的沉淀后,胡兴盛参加了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赛项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赛项全国冠军,并获得了技师技能等级,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22年还获评最美职工、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图|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青马工程培训班主题实践活动

航天科工各级团组织让“有闯劲,有点子”的青年在自己所热爱的航天事业中,大胆创新,青年创客的梦想在此启航,不断挥洒着激昂的青春。二八三厂团委成立了创客空间团队,团委的资金支持让每一位青年都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创新创造。胡兴盛在工作中不断寻找创新点,突破点,为提升现场工作效率,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工作。研制了多项设备,如石墨套管自动打磨装置,突破现有生产瓶颈,实现无人化自动打磨。

二院23所“雷达心”青创室负责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集成电路专家组成员曹佳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他的研究成果,一枚枚小小的芯片“智造”了雷达的强劲心脏。“青创室,是非常好的出成果、出人才、出文化的青年创新创造阵地,正是有了‘雷达心’青创室,我们这些年轻人才能聚在一起从事我们热爱的航天事业。”

“青创室为青年创新团队提供了人才、资金、政策等绿色通道。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青创室始终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逐步成长为二院‘五星’青创室和集团公司示范青创室,有力支撑了集团公司某业务领域的发展,为履行强军首责贡献了我们青年的力量,也初步形成了团队独有的文化。”曹佳说,团队年轻人广泛参与各类“双创”活动,如青年创新奖、青年创新基金、“五小”成果等等,此外,23所团委每年组织“极目杯”创新创意大赛,为青年搭建起成长成才的平台,让技术、技能、管理岗位上的青年“都能成为项目负责人”。

“启发创新思维,发展创新概念,探索创新原理,活跃创新文化”是三院院长王长青对三院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初心和使命的定义。协会成立三年多来,始终把“出人才、出思想、出成果”作为首要目标,三院每年支持10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实施“金桥计划”极大激发了青年参与创新工作的热情。三院青科协打造青年创新的“黄埔军校”,支持132名青年立项开展创新研究,推荐9人入选“青托”工程,大力开展概念式、原理型创新,鼓励青年试水专业技术“无人区”。青科协创新成果丰硕,累计形成青年创新成果308项,多项创新技术有效解决“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行业空白,累计争取上级课题经费近8000万元,产生约1.4亿元经济价值,极大促进了企业创新式高质量发展。

另外,三院还通过发挥“青创室、青训营、青创赛和青科协”联合效应,打造青年融通创新体系,努力形成青年创新工作内外双循环模式,形成可复制的有机生态体系,把航天企业青年创新工作带上新的更高的阶段。

“微系统青年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航天三江四部张增辉在短短8年时间由一名航天新兵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目前负责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战略和预先研究工作,和团队一道开拓创新,谋划未来发展布局,攻关关键技术,推动多个预研项目立项。他所带领的预研室团队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等多项国家级奖励。

“某项目是个开拓性的项目,并且横跨多个新领域,难度不言而喻,也曾受到很多专家的质疑。”航天三江四部始终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为国家解决难题。张增辉作为抓总单位的一员,同时作为项目总体,组织国内30多家优势单位组建了国家预研队,两年时间攻关30余项关键技术,搭建包含80多个模型集的仿真平台,组织10余项关键技术验证实验,实现方案闭环,得到领导和专家高度认可。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航天科工各级团组织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生成,创建青年创新工作室、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组织团员青年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创效创优,投身解决“卡脖子”问题,切实发挥青年在企业科技自立自强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航天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新时代航天青年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让青春智慧在科技强军中闪耀、让青春激情在航天报国中绽放、让青春意志在创新创造中迸发、让青春梦想在大国崛起中铸就,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猜你喜欢

青马科工航天事业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一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孙家栋
参考答案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辉煌六十载业绩耀千秋--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
扬帆破浪 砥砺前行
——庆祝国防科工局核技术支持中心成立十周年
热烈庆祝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成立57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