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底肌肉运动联合盆底肌磁电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对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的改善
2022-08-22陈锋萍
陈锋萍
(宁德市妇幼保健院妇保科,福建 宁德 352100)
女性经过妊娠以及分娩后,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产后护理,会使产妇相关神经以及盆底肌肉受到对应损伤。妊娠期伴随羊水量增加以及胎儿长大,导致母体重量以及子宫体积表现出一定程度增加。因为分娩期间针对盆底神经以及盆底肌肉产生程度不同牵拉,导致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以及盆底结构表现出不可逆改变现象,以盆底功能障碍出现较为常见。对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而言,主要集中于盆腔脏器脱垂以及压力性尿失禁等,表现出较高发病率[1-2]。通过盆底电刺激和磁刺激,能够对会阴部神经进行有效刺激,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表现出疗效好及无创等优势。实施骨盆运动,可以显著促进盆底肌肉主动收缩[3-4]。本研究旨在探讨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实施骨盆底肌肉运动+盆底肌磁电联合治疗后,对盆腔器官脱垂程度产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10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52例。纳入标准:以往存在生育史;对于临床治疗可以积极配合。排除标准:存在子宫手术史;伴有感染性疾病。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参照组年龄25~35岁,平均(29.25±2.25)岁;试验组年龄26~35岁,平均(29.29±2.27)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
1.2.1参照组治疗方法:①给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主要利用生物刺激反馈仪完成生物反馈治疗以及电刺激治疗。患者取舒适放松仰卧位,在阴道内放置阴道电极,结合病史和评估情况,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合理给予电刺激。设定参数:波宽300 μs、刺激频率30 Hz、波降1 s及波升1 s,15 min/次。电流强度由0开始,缓慢增加,直至患者耐受最大强度或有感觉,不超过50 mA。完成电刺激后,依据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报告进行慢肌模板选择,开展生物反馈治疗,配合生物反馈训练时间15 min。②给予磁刺激治疗:主要利用磁刺激仪Magneuro 60F完成。要求患者在治疗椅上采取坐位,将双腿展开,会阴区同座椅标示圆圈前部对准,并且同椅面紧贴,根据病史、评估报告等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合理进行参数调整,如盆腔器官脱垂设定刺激时间为5 s、间歇时间5 s、刺激频率30 Hz、脉冲18 000,以患者可以承受最大耐受强度为刺激强度,20 min/次。磁电联合方案采用磁电交替使用,3次/周,10次为一个疗程。
1.2.2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添加骨盆底肌肉运动治疗:①患者取仰卧位、站立位以及坐位选择为主。训练前患者膀胱排空,合理开展盆底肌肉收紧训练,避免腿部、臀部、腹部发力,单纯收紧阴道、尿道及肛门处肌肉,如同憋住大小便一样,控制时间从3~5 s逐渐延长到10 s后放松,放松5~8 s,重复进行上述动作,10次为一组,3组/次,频率为2~3次/d,时间10~15 min,或150~200次/d,可随时随地练习,一次收缩和一次放松计为一次。②嘱咐患者进行三点拱桥锻炼法,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将脚掌踩在地板上,接着稍微出力将背部向下压住地面,也就是做一点骨盆后倾的动作。以头部和双足跟部为支撑点,吸气时腹部尽量向上挺,呼气时放,腹部同时收紧盆底肌肉,核心收紧,慢慢抬起臀部、髋部、脊柱及肩胛骨,保持3~5个呼吸,5~7组/d,8~10次/组。另外,嘱患者取仰卧位,使上半身保持伸直状态,尽量屈曲髋关节,患者双手向足背靠近,坚持10~15 s。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分值越高,对应越高质量;②比较两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分期,0度:未表现出脱垂情况;Ⅰ度:对患者脱垂最远端进行观察,在患者处女膜平面1 cm以上;Ⅱ度:患者脱垂最远端进行观察,在患者处女膜平面1 cm以下。③比较两组肌纤维疲劳度、肌纤维电位。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PISQ-12评分比较:治疗前,试验组PISQ-12评分同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PISQ-12评分同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ISQ-12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治疗前后POP-Q分期比较:治疗前,试验组POP-Q分度同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0度比例高于参照组,Ⅰ度和Ⅱ度比例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OP-Q分期比较 [n(%),n=52]
2.3两组治疗前后肌纤维疲劳度、肌纤维电位比较:治疗前,试验组肌纤维疲劳Ⅰ类、肌纤维疲劳Ⅱ类、肌纤维电位Ⅰ类、肌纤维电位Ⅱ类同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肌纤维疲劳Ⅰ类、肌纤维疲劳Ⅱ类低于参照组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肌纤维电位Ⅰ类、肌纤维电位Ⅱ类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肌纤维疲劳度、肌纤维电位比较
3 讨论
盆底器官功能障碍在产后女性中多发,诱因为盆底支持组织呈现出一定程度减弱后,盆腔器官功能及位置出现异常情况,表现为性功能障碍、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需采取有效方法展开对应治疗[5-6]。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骨盆底肌肉运动,可修复患者肌纤维,促进局部血流循环,促进盆底肌肉功能及结构恢复[7-8]。有效运用盆底肌磁电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会阴神经功能,刺激患者阴部神经,对神经兴奋性发射电路产生积极影响,加速神经轴突再生,恢复其受损神经功能[9-11]。此外可改善患者肌纤维疲劳状态,显著改善患者肌肉张力,明显增强盆底肌力[12]。促进盆底支持组织主要成分分解代谢,有效增强盆底支持组织抗拉伸强度,维持盆底器官正常功能以及位置,促进盆底组织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有效提高痛阈,增加肠蠕动,改善组织营养[13-14]。
分析本研究结果原因,盆底肌磁电联合疗法可以有效促进盆底神经,增强盆底肌力量,显著提高膀胱颈以及尿道支撑能力,有效提高尿道关闭压。在此基础上,配合骨盆底肌肉运动干预,可更好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显著提高控尿能力,有效改善盆底器官功能障碍,获得上述理想结果,充分证明骨盆底肌肉运动+盆底肌磁电联合疗法运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治疗的可行性,同程娟[15]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有效应用骨盆底肌肉运动+盆底肌磁电联合疗法,可促进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预后水平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