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疗法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效果
2022-08-22余汗青
余汗青
(湖北省鄂州二医院,湖北 鄂州 436099)
四肢创伤骨折为常见骨折疾病,发病原因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以及重物撞击等有密切的关系。发生四肢骨折创伤后,容易遗留各种并发症,其中骨不连就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不连是骨折后该部位无法愈合,导致出现疼痛及功能障碍情况发生。目前,临床治疗四肢创骨折后骨不连,以内固定治疗为主。采用常规加压钢板治疗,在直视下进行操作,暴露的骨折部位及软组织较多,对机体产生的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延长手术操作时间。且治疗后骨折部位需要承受较大的弯曲应力,因而预后差。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应用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中,可进行弹性固定,有助于保证骨折稳定性,可促使骨痂形成[1]。对患者机体损伤小,术后骨折部位承受的弯曲应力小,因而术后骨折部位可尽早愈合,预后好。本次研究,针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价值,提供循证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7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进行治疗方案的研究,以2020年7月~2021年6月为研究期限,采取随机分组研究。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5~70岁,平均(42.8±8.6)岁;病程6~18个月,平均(10.3±2.3)个月;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2~69岁,平均(43.7±8.1)岁。纳入标准:以《实用骨科学》为诊断评估标准;临床综合检查确诊四肢骨折后骨不连;经手术治疗后6个月以上骨折未正常愈合;经X线检查、CT检查见骨折端硬化,见碎骨片吸收;符合动力加压钢板及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指征;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充分了解后,签订入组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疾病者;合并其他四肢骨折术后并发症者;两次骨折及病理性骨折导致的骨不连;存在代谢性骨病或者伴随神经损伤者;存在动力加压钢板及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禁忌证者;精神疾病等不配合研究者;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动力加压钢板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实施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在患肢骨折部位取10 cm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及筋膜,将骨折端暴露,将骨不连处骨膜剥离并打通髓腔。测量骨折长度,挑选合适的加压钢板,将其放置在骨不连病变部位张力侧。评估患者骨质量及体质量,将合适的皮质骨螺钉作为骨折断端植骨材料,并进行加压处理。观察固定满意后留置引流管,实施手术缝合。观察组采取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体位及麻醉方式参照对照组,麻醉起效后于骨折部位取8 cm切口,充分剥离皮下组织后,将骨折断端充分暴露。剥离骨不连部位的骨膜,将骨不连断端修复,做成横断面或者梯形截面。实用专业骨刀将硬化骨质凿除,并使用扩髓器进行充分扩髓,将骨块植入骨不连断端,观察复位满意后实用2~3枚带锁髓内钉固定,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指导患者进行专业的肢体功能训练。对于术后肿胀部位采取冰敷方式缓解,疼痛剧烈的患者,指导其适量使用镇痛药物止痛。
1.3观察指标:评估手术指标,统计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线消失时间;评估手术安全性,统计血栓形成、感染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比例;评估治疗效果:显效:术后骨折愈合良好,无叩击痛及压痛症状,X线检查骨折线模糊,长度低于1 cm,见骨痂形成,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有效:术后患者生活基本不受影响,X线检查见骨折处骨折线长度在2 cm以下,将云雾状骨痂形成;无效:骨折处有明显痛感,骨折线在3 cm以下,未形成骨痂,患者生活受到明显影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评估患者预后,以骨折部位疼痛程度及肢体活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疼痛以数字模拟评分(VAS)评估,以0~10几个数字代表疼痛阈值,数字越大,代表疼痛评分越高;肢体活动功能采用 Fugl-Meyer 评分法评估,上肢评分34分,下肢评分66分,总评分100分,分数与功能成正比,生活自理能力以Barthel 指数评估,总评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好。于治疗后6个月开展评估[2]。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应用SPSS21.0软件实现数据的分组处理、录入以及统计分析,在数据资料录入之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式进行分组记录。所有均数采用t值进行检验,百分制数据采用χ2值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手术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耗时短,术中失血量较少,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线消失时间均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手术指标对比
2.2手术安全性比较:观察组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手术安全性比较[n(%),n=35]
2.3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手术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效果比较[n(%),n=35]
2.4预后比较: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预后比较分,n=35)
3 讨论
四肢创伤骨折属于常见的骨科疾病,疾病经手术治疗后,骨折复位良好,患者生活及工作均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骨折愈合期间,出现骨不连情况,对其活动能力影响极大[3]。骨不连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骨折端在多因素的影响下,停止自我修复,因而出现骨折端硬化情况以及髓腔封闭情况,病变部位出现关节样改变[4]。疾病影响因素在于手术固定方式欠佳,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以及营养不良、感染等。骨不连发生后,可引发局部疼痛,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
对于骨不连的治疗,以骨折端处理、复位及固定,可获得较好的预后,降低临床致残率。而手术固定技术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极大。目前,加压钢板内固定位骨不连的常规治疗方法,但由于切口大,出血量多且术中需要大量剥离皮肤及软组织,因而引发的并发症较多,患者接受度不高[5]。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的治疗,手术方法简单且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机体损伤小,因而术后可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6]。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通过弹性固定,可有效提升骨折部位固定的稳定性,弯曲应力小,患者能够很快适应[7]。手术后弯曲应力小,骨位移及旋转风险发生率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对外皮质骨及骨膜不产生较大的损伤,因而骨折断端可尽早愈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过程中,对骨膜损伤小,且术中出血量少,疼痛程度较小。对血运的影响小,利于骨折断端血运及营养供应,因而可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的条件,术后骨折愈合速度快[8]。研究显示,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中,能够直视操作,且安装方便,但术中损伤大,手术耗时长。且钢板固定在骨折端外侧,会增加弯曲应力,容易导致后期出现应力遮挡效应,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者再次骨折情况发生[9]。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则可充分弥补加压钢板治疗的不足,实现低损伤,术后愈合快等效果[10]。
本次研究对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骨不连的优势进行分析,发现:①使用的轴性固定材料,可具备较好的抗旋转功能,骨折固定效果好。相比加压钢板治疗可避免应力遮挡,通过力学传导方式降低机体康复干扰效果。②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可充分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利于为术后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的条件。③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术后疼痛程度低,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好。且患者活动力度大,肢体康复训练的效果较加压钢板治疗更好。
综上所述,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治疗中,以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弯曲应力小,对机体应力的遮挡作用小。术后并发症少,骨折部位恢复时间短,能够充分弥补加压钢板在治疗骨不连方面的不足,因而临床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