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亚
——用生命守护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
2022-08-22□晓宇
□ 晓 宇
上海老成都北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章历程厅,几十种各个时期的党章铺满整整一面墙。其中,党的二大通过的首部党章加了一个醒目的红色外框,党章上面“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的印章清晰可见。这本党章是现在唯一存世的中文版二大党章文献。它能保存下来,全凭着共产党员张人亚及其家人的信念与忠诚、智慧与勇敢,他们如同守护生命一样守护党章,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感人肺腑人间传奇。
张人亚,浙江宁波人,1898年5 月18 日出生于宁波市原镇海县霞张家祠堂后面的一个宅院内。他是张家的第二个儿子,父亲张爵谦为他取名静泉,谱名守和,人亚是他参加革命后自己改的名字。
1921 年,张人亚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加入共产党,他的党龄与党同岁。曾在“四·一二”事件以后担任上海党中央的内交科长;担任过中国革命互济会全国总会主任;为党中央秘密筹集过大量活动经费。他是第一届中央苏维埃政府工农检察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和印刷局局长。由于长期在危险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高度紧张、繁重的工作,张人亚积劳成疾。1932 年12 月病故于从瑞金去福建长汀检查工作的途中,年仅34 岁。
张人亚铜像。
张人亚党章学堂陈列的珍贵实物、重要文献。
1922 年7 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结束后,党中央印了一批小册子,把党章、决议等共计十个文件铅印成册,发给党内的有关人员学习贯彻,作为早期党员的张人亚也得到了一本。一直随身珍藏。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张人亚最放心不下的是这些党内文件和书刊,既不能让反动派搜去,也不能轻易付之一炬。他考虑再三,决定冒险将它们从上海秘密转移到宁波乡下,委托老父亲代为保管。
这年年底,许久没回乡的张人亚,匆匆推开宁波霞浦的家门,将一大包文件和书刊交给父亲张爵谦,嘱托他严守秘密,好好保管这批“比儿子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他将这本党章连同当时收存的党办秘密出版的其他书刊放在一起,随后便连夜赶回上海。当时,父子俩都没想到这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见面。
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是一位开明、进步的老人。面对白色恐怖,怎么完成儿子的托付?几番忖度,终于想出了“衣冠冢”的“苦肉计”。张爵谦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第二天就向乡邻佯称,儿子静泉在外做生意染病身亡。当地有为亡故在外的亲人修建“衣冠冢”的习俗,张爵谦请人用上好木料打造了一口棺材,将那批“比儿子生命还重要的东西”用油布包好放进空棺,埋入墓穴,这个秘密从此也埋进老人心底。此后20 多年,张爵谦闭口不提此事。他希望有朝一日儿子回来后“原物奉还”。老人却不知,父子俩匆匆一别竟然是永别。
直到全国解放,张爵谦仍未盼来儿子回乡。1950 年,他在上海《解放日报》数次刊登寻人启事,依然没有音讯。1951 年,年过八旬疾病缠身的张爵谦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觉得秘密不能再藏下去了,于是他挖开墓穴,打开棺材,将这批珍贵的文物取了出来,并把三儿子张静茂从上海叫回来,对他讲述了二十多年前的事。他把这些文件书报等一起交给张静茂,要其带回上海,交给党组织,以了却二十多年的心愿。
1956 年,张爵谦带着未和儿子重逢的遗憾病逝。
这批由张氏父子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下来的珍贵文物一共有36 件,分别被保管在国家博物馆、中央档案馆和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纪念馆中。而这本《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二大唯一存世的中文文献,现由中央档案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