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联盟网络中企业5G技术扩散的仿真研究
——以扎根理论分析为基础
2022-08-21张生太
李 成, 张生太
一、引 言
在数字经济时代,5G技术的应用和扩散对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任何一项技术,只有通过有序的扩散,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经济贡献,
而科技领域关键技术的扩散尤为重要。而5G技术作为科技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也是亟须攻克的“卡脖子”技术。2021年12月12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的要求,5G技术的相关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及社会应用也是包含在这一规划内的核心内容。5G技术的规模应用将加速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以5G为基础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推动如能源、车联网和自动驾驶、工业生产领域、精密医疗、教育等传统领域数字化转型,并促进数字货币、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兴领域的繁荣,催生发展新动能。 面对激烈的新型技术产业竞争和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影响5G技术在企业中扩散的关键要素和扩散机理对推动我国5G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以5G技术为核心依托的产业技术的研发、标准的制定是在国际电信联盟(ITU)领导下,各国政府整合产业的优势资源, 以产业联盟的组织形式聚合产学研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的。在当前5G技术的初创期,以5G技术为核心而结成的产业联盟网络如何接纳并进一步扩散5G技术,是推动5G技术持续发展、促进其技术完善进而保障其功能发挥的关键。因此有必要以产业联盟网络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产业联盟内部各状态性要素及核心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探究5G产业实现规模经济的路径。本文主要尝试通过扎根理论和系统动力学仿真来探索影响5G技术扩散的核心要素,即以产业联盟网络为研究视角,通过扎根理论对产业联盟网络中企业5G技术的影响因素予以确定,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5G技术扩散系统动力模型——将系统内部结构以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描述并揭示其内部反馈特征,最后从两个方面对5G技术在产业联盟内的复杂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对其技术扩散的过程进行阶段化的理念模型建构、对驱动其扩散过程的两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拓展分析和讨论。但是,目前对于技术扩散的相关研究却主要集中于技术被接纳和扩散的行为本身,对于技术扩散的复杂网络系统及其内部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总体来看,可以将国内外学者对技术扩散的研究划分为两类。其一,宏观扩散模型,如BASS模型及扩展模型(如重复购买扩散模型、时间延迟模型等)等,
对于扩散程度、扩散速度以及扩散模式等,都可通过此类宏观扩散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其二,微观扩散模型,这类模型以采纳行为为核心,如元胞自动机模型 、多智能体模型 等,此类模型的作用机理为:基于仿真、社会网络等对由微观主体动力学到宏观整体动力学的技术扩散过程进行描述、刻画。但是,这些已提出的技术扩散模型通常对创新扩散系统自身的复杂特性缺乏足够的考虑,致使基于这些模型得出的结果往往和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本文对产业联盟网络中5G技术扩散的研究,则可以有效弥补当前研究的这些不足。通过扎根理论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本文尝试对产业联盟网络内5G技术扩散的复杂动态演化过程进行观测,探索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并进行仿真验证和分析,从而增强研究的有效性。二、技术路线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扎根理论和系统动力学仿真两大方法,其中系统动力学仿真所涉及的指标由来,以及指标间的关系均需要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提供,因此这两个研究方法的关系如下:系统动力学验证扎根理论得到的指标关系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而扎根理论则为系统动力学提供质性研究基础。
就扎根理论在本文的运用而言,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三个环节,首先对21名专家进行访谈,获得访谈的录音信息后,对录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随后进行资料编码,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以及选择性编码三个过程,最后将对3名专家进行访谈的结果与之前获得的编码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进行理论饱和检验。
就系统动力学仿真而言,本研究通过信息采集获得影响技术扩散的相关变量并明确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故事线关系,以此作为仿真的实践基础展开仿真建模。仿真建模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采用Vensim PLE 7.3版本软件,通过仿真界定的研究变量,确定本研究的仿真系统边界。首先,构建仿真系统因果关系回路,通过对回路分析确定具体的研究系统结构;其次,构建仿真模型,确定5G技术扩散效应在产业联盟中的结构流图;最后,对仿真模型进行检验,其中检验数据取自《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1997—2006年,仿真时间为2021—2035年。
就仿真结论的讨论而言,将首先根据仿真预测的可视化结果,抽象出以2021—2035年为完整生命周期的技术扩散四阶段模型,再就驱动四阶段扩散的两种具有客观指标意义和纯粹原因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作拓展式讨论。综合来看,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三、仿真的指标来源与关系建构:扎根研究的实施与结论
(一)访谈问卷及访谈过程
本文通过对5G技术在产业联盟企业的应用现状以及有关技术扩散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形成多层次的专家访谈提纲,提纲共设置11个开放性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前5G技术产业联盟内代表企业的专家或者从业者进行访谈。每个问题的访谈时间为5分钟左右,以保证在访谈过程中访谈对象能够有效地回答访谈提纲问题。
本文对产业联盟企业5G技术的应用和扩散效应进行研究,为保证访谈资料的有效性,需要对访谈对象的质量和数量进行考量。因此,选择产业联盟企业5G技术应用与扩散访谈的对象需要具备以下特征:具有在5G技术的研发、应用相关企业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同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具有与5G相关的大型企业的管理层或者高级工程师的身份;通过研究者主观判断,访谈对象对企业5G技术应用及扩散具有深入了解的能力。
表1 关于产业联盟企业5G技术应用与扩散效应的专家访谈问卷
(二)访谈对象及信息情况
研究者结合自身、朋友资源及行业资源最初选定30人作为访谈对象。在经过电话或互联网问询后,有25名专家给出同意访谈的回复。为保证访谈进展顺利,将访谈对象分成5批,每周拟定访谈5~6名专家,根据实际情况和时间安排对25位专家进行预约,访谈时间自2021年3月起到2021年5月。访谈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25位专家中有6位未能参与访谈,最后获得19位专家的访谈资料。在整体访谈资料的收集过程中,有16位的访谈内容是不断调整和收集的,其中最后3位与前16位的访谈问题相同,因此这3人的访谈内容作为文本对照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
鉴于研究的重要性和访谈内容的深度,所有的访谈均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在访谈开始前征询被访谈者,经过被访谈者同意,在访谈过程中采用录音方式对访谈内容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所有被访谈者均被告知,在访谈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均为自愿陈述,不涉及行业机密,不对第三方构成商业性侵害,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获得的访谈资料仅被用于本研究,研究者对本次访谈获得的信息有责任和义务保密。具体访谈对象的个人信息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被访谈者个人基本信息
(三)开放性编码
通过对访谈资料内容的辨析、整理,将研究中反复出现的相关概念词汇进行整理,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开放性编码
(续上表)
在开放性编码过程中,通过对16个访谈内容文本进行梳理,一共获得117个被标注出来的概念符号,基本满足了编码所需要的信息内容。表3所列出来的并非全部编码概念,仅作为部分展示。
(四)主轴编码
通过开放式编码,本研究对编码中的基本概念或者概念性内容进行考量,对文本信息进行提炼,形成研究所需的概念内容以及范畴。通过梳理117个概念符号共提炼出23个概念,分别是产业技术标准、产业利润、企业数量、客户群体差异度、技术推动效用、同质产品企业竞争强度、企业学习能力差异度、企业网络扩散度、企业网络聚集度、5G产业知识空间、5G产业网络效应、5G产业进入壁垒、5G技术扩散效应、5G技术产品产值、5G性技术标准兼容性、发明专利数、非发明专利数、创新投入补充率、研发主体技术创新动力、采用性标准的企业占比、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商业化。对概念进行二次提炼后,得出了包括六个部分的主要范畴,其中产业技术标准、产业利润、企业数量、客户群体差异度、技术推动效用、同质产品企业竞争强度可以归纳为产业现状;企业学习能力差异度、企业网络扩散度、企业网络聚集度可以归纳为企业5G技术扩散水平;5G产业知识空间、5G产业网络效应、5G产业进入壁垒三个指标可以归纳为产业特征;5G技术扩散效应、5G技术产品产值、5G技术标准兼容性三个指标可以归纳为5G技术特征;发明专利数、非发明专利数、创新投入补充率、研发主体技术创新动力四个概念可以归纳为企业创新能力;采用性标准的企业占比、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商业化最后四个概念可以归纳为宏观环境,至此形成完整的主轴编码。
表4 主轴编码
(续上表)
(续上表)
对于主轴编码表将概念和范畴进行归纳后,可以进一步进行选择性编码,同时将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
(五)选择性编码
研究通过专家访谈,紧密围绕企业5G技术扩散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信息收集和编码工作。在文本标注、整体访谈笔记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的工作,并且选择企业5G技术扩散范畴以及其他五个主范畴,涵盖了产业现状、产业特征、5G技术特征、企业创新能力、宏观环境。通过对通信和互联网应用领域的观察与研究,本次访谈研究得到的文本信息基本真实可靠,能够有效反映行业现状。通过对整体产业、行业真实情况与主轴编码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他五个范畴均与企业5G技术扩散形成因果关系。从实际的行业情况可以看到,宏观环境成为诸多变量关系中的前因变量,即整体宏观环境越好,企业基于知识产权等技术性筹划而参与5G产业运行的动力越足,可能面临的境况越好。当产业环境变好后,企业更容易通过融资以及变现获得资金流,从而更愿意对这一领域进行投资进而提高创新能力。不仅如此,5G技术特征也将更加完善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不断地丰富自身产品价值。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技术特征更加清晰后,5G的产业现状才会不断变好,这里可以体现为行业标准完善、产业利润可观、企业数量稳定、技术推动效用高等具体情况。通过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可以帮助企业5G技术的扩散。这就是范畴层面故事线的进展情况,深入到概念层面的影响将会变得更模糊,不同概念之间的影响将会更立体且多元化。具体的变量关系在后续的仿真模型结果中展示。
(六)理论饱和检验
通过三级编码后,形成23个概念、6个范畴,并且进行了稳定的选择性编码。鉴于本研究在后文将通过仿真模型在概念层面探究复杂关系,因此理论抽样工作将变得更具挑战性,鉴于以上原因,本文不再进行理论抽样,随后需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理论饱和度检验是一个主观的评估指标,基于访谈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处于理论饱和状态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经验评估。通常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的方法是将形成的概念和范畴与全部的访谈文本进行二次比对,如果出现新的且重要的概念则需要进行补充,再重新进行检验;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对其他专家进行访谈,将访谈结果进行对比,如果未出现新的重要概念则证明理论达到饱和状态。本研究采用第二种方式进行理论饱和检验。在对16名专家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对访谈提纲进行过调整,以保证理论饱和检验完整,后续补充的3名专家的访谈内容均涵盖以上16名专家的访谈内容,在与3名专家的访谈资料比对后可以看到,未出现新的概念符号,因此可以认为达到了理论饱和状态。
四、产业联盟网络中企业5G技术扩散仿真研究
(一)仿真系统边界界定
运用系统动力学能够对如下系统行为展开分析:由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互相作用而发生的系统行为,且假设系统行为并不会因为系统外部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本质性变化,且系统内部因素同样不会对系统行为产生影响。所谓系统边界,指的是需要明确哪些部分被划入模型,哪些不应归入模型。新兴5G技术扩散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的特征。基于前述分析,本文以表5对模型边界内变量以及各变量的含义进行解释说明。
表5 5G技术扩散核心要素一览表
(二)仿真系统参数来源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通信产业的统计数据,构建完整的5G技术扩散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主结构模型以定性系统分析为基础,而参数估计主要依据历史数据的趋势外推、回归拟合等分析方法。在估算模型参数时,本文主要采用了试验法,同时结合产业特征、相关数据等展开辅助分析和定性研究。基于已有研究和理论,本文确定了影响5G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包括知识产权因素、技术知识环境因素、商业化因素、市场化因素、行业网络效应、市场消费群体差异等诸多因素。根据现有研究可知,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知识产权、企业竞争环境以及产业网络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是较为稳定的,且会受到通信技术产业内在特征的影响。故此,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将这些参数表示为常数。其余的参数则属于易发生变化的参数。故此,模型将剩下的参数设为表函数。本文在对各表函数进行确定时,将曲线曲率、斜率等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试验法获得最佳数值。
(三)仿真系统因果关系回路分析
回路分析法是了解系统动态特性的主要方法。主要反馈环如下:
(1)“产业知识空间→企业网络集聚→发明专利→产业知识空间”和“产业知识空间→企业网络扩散→非发明专利→产业知识空间”,这两种回路具有相似性,但前者属于正反馈回路。两者的循环表明,随着5G产业技术知识空间的不断扩大,5G企业在5G环境下的平均外部知识距离将小于平均内部知识距离,发明型与非发明型专利的比例逐渐降低,新兴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创新速度趋缓。另外,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正反馈回路的作用是促使系统行为发生越来越剧烈的变化,而负反馈回路的作用是促使系统行为趋于稳定。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这两条回路中各要素的彼此作用推动产生了产业知识空间的扩张速率。
(2)“企业网络扩散度→非发明专利→5G产业进入壁垒→企业数量→企业网络扩散度”为正反馈回路,说明在忽视其他变量作用的前提下,越高的企业网络扩散度意味着越高的非发明类型的技术专利存量,这种情况下,5G产业的进入壁垒越低,各企业之间的平均知识距离越大。在分析企业网络聚集度时,同样存在与该回路相似的正反馈回路,两者原理一致,此处不再对此进行过多论述。
(3)“企业学习能力差异度→企业网络集聚→发明专利→新技术产品→产业利润→企业数量→采用新标准的企业比例→产业技术标准→企业学习能力差异度”为负反馈回路。当企业学习能力差异度不断加大时,5G产业的利润将会上升,人们对5G产业会产生更高的投资期望,此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进入5G产业。同时,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自身的技术竞争力,有效降低成本,产业中的企业会更倾向于根据自身已经掌握的技术知识,使用或提出新的技术标准。而技术锁定强度、5G产业网络效应强度都会对这种趋势产生影响。不过,这也会导致新技术标准用户基数进一步扩大,对产业内新技术标准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同时新技术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最终使“企业学习能力差异度”得以提升。如果“企业学习能力差异度”降低,也会基于这种负反馈循环而对“企业学习能力差异度”产生影响,导致后者被削弱。在系统层面,上述过程就体现为多个时期中,企业学习能力的差异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4)“企业数量→采用新标准的企业所占比例→产业技术标准→企业学习能力差异度→企业网络扩散度→非发明专利→同质产品企业竞争强度→企业数量”,该路径为负反馈路径,它会影响同质产品企业的竞争强度。
图2 因果图系统
(四)仿真模型构造流图
构造流图包含外生变量、速率、常量、辅助、状态等,为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的基本形式。图3为有关状态、速率、辅助、常量、外生变量和表函数的详细说明。根据图2可以得到图3所示的系统动态模型的结构流图。
图3 系统动态模型的结构
(五)仿真模型检验
本文在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展开仿真分析之前,首先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本文是基于大量定性系统分析构建的动力学模型,且在估计模型参数时,依据的主要是主观观测结果。故此,本文将客观统计数据和模型模拟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对模型动态行为与现实系统变化规律之间的契合度进行验证,从而确保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笔者从《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获取了研究所需的专利存量数据、企业数量数据以及有效存量的产业技术标准,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7—2006年。
通过分析表6能够发现,动态模型模拟值与实际值的误差较小,并且整体保持相对一致的变化趋势。由此可知,本文所建立的动态模型能够实现对现实系统较为真实的模拟,基于该模型得出的仿真结构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表6 实际值—模拟值对比表
(续上表)
(六)产业联盟网络中企业5G技术扩散仿真结果
图4为四个状态变量变化趋势图。其中,纵坐标代表的是变量仿真数值及量纲,曲线表示的是各变量的仿真输出值。对图4进行分析可知,在仿真时限内,四个状态变量数值均得到提升,但提升程度并不相同。其中,产业技术标准这一变量增长幅度是最大的,其次为5G信息通信产业内的企业数量,而增长幅度相对较小的是发明类型的专利和新技术产品产值。
图4 模型中四个状态变量的走势
仿真结果显示,增速最明显的是产业技术标准。因为5G信息通信产业的产品对兼容性、互补性的要求较高,即标准较高。因此,在该产业的技术研发以及成果转化阶段,均需要明确技术标准并不断强化提升。基于一定存量的技术标准展开预测,预计到2027年左右,发明类型专利年增长率水平会开始提高,同时,预估2027年该产业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速将会加快,大约在2029年,产业企业数量增加且增速加快。这样一来,信息通信产业中产业技术标准和技术成果转化之间彼此促进,形成了良性互动,整个产业利润水平将会提升,同时也会增强外部投资者的信心,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该产业中。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专利,发明类型抑或非发明类型,均能促进产业知识空间的进一步扩充。但根据一般的经验,由于发明专利的知识物化能力更强,即其发掘原创性知识之产业价值的程度更深、效率更高,研究者们偏好以发明专利数量或占比为指标来观测待研产业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潜力、知识结构强度、知识价值规模等。对于5G技术产业联盟而言,发明专利数量的增加确实有助于产业知识结构的规模扩张。但当5G关键技术得以攻关后,标准化知识便可成为产业增值的核心内驱力。这里涉及知识和技术同质化的问题,将在下文“产业联盟网络中企业5G技术扩散的关键系统内驱力”部分的论述中做详细解释。这时再以发明专利为唯一指标观测产业知识结构,可能不再准确。因此,本文在构建动力学模型时,将发明专利数量与非发明专利数量的比值作为产业知识(空间)结构的观测指标,进而分析当产业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时,企业进入新兴产业领域会受到的影响。
如图5所示,在信息通信产业中,如果非发明类型专利占比不断增加,即发明专利占比不断减少、产业知识结构的观测值随之变小,则该产业联盟网络中新进入企业增长速度也表现为逐步提速的趋势。2027—2028年间,在所有专利中,非发明类型专利占比约为20%;而后,非发明类型专利的增多促使既有技术成果得以实现商业化转化,信息通信产业利润水平随之提升,从而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该产业,即该产业迎来更多的新进入者。受到产业政策、市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新企业在注重经济利益创造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技术创新,进而推动了产业内技术知识的扩散程度以及交流水平的提高。那些流动性较好的技术知识又会起到催生新的非发明类型专利的作用,产业知识空间结构也在这种推动下不断变迁,进而带来新一轮的交互作用。通过仿真研究可知,在本国信息通信产业中,如果所有专利中非发明类型专利占比在20%以上,则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和技术成果商业化活动之间会形成日益加强的扩散演化效应。
图5 5G信息通信产业内新企业进入量和原企业退出量的走势
如前所述,对于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中企业平均内部知识距离以及外部知识距离间的作用关系可通过企业网络扩散度与集散度来反映。分析图6能够发现,关于我国5G信息通信产业整体发展情况,企业网络集聚程度是不断下降的,但企业网络扩散度是不断上升的。这就意味着用以描述产业内优势技术集聚(垄断)程度的“企业平均内部知识距离”处于不断扩大的状态,不过,这恰恰意味着用以描述产业内技术共享与合作程度的“企业平均外部知识距离”正在减小。由此说明,越来越少的企业独自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日益增多的情况是,多个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创新。这主要是因为,伴随着产业内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各企业之间的知识差异不断扩大,当它们有可能获得越来越多交流机会时,为了消弭或减弱这种知识差异,合作创新的方式就会越来越受欢迎。合作创新不仅能够降低风险和成本,且可对不同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实现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图6 企业网络扩散度变化趋势
五、仿真结果的拓展式讨论
(一)产业联盟网络中企业5G技术扩散的动力演化阶段论
综合图4至图6表征的仿真预测结果,产业联盟内诸企业于2021—2035年间的5G技术扩散情况可由企业数量(关联企业进入量、企业退出量)、新技术产品产值与企业网络扩散度得到观测,其实质解释依据则是产业技术标准与产业知识(空间)结构(关联企业平均内部知识距离与企业平均外部知识距离)。由此,以2021—2035年为一个完整的技术扩散生命周期,综合图4至图6进行断点式分析,即可得到由四阶段组构的演化模式。
第一阶段是简单的离散技术互动阶段(2021—2024年)。此阶段的技术传播表现为随机性与离散性,这是这段时期最为突出的特征。详细来讲,产业联盟网络在初始阶段是均质、无序的,即企业不具备很高的能量水平,而且等级分异不明显。企业5G技术的运用主要局限于个别企业内部。由于5G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其成本和收入比例都不甚明晰,敢于采纳和运用5G技术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大多数企业都处于观望状态。只有部分能够达成新技术共识的企业,存在5G技术互动的情形,由于初期的经济效益并不显著,因此触发其他企业采用5G技术的效果可能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从上文对企业网络扩散度变化趋势图的描述可以看出,在早期,尤其是2021—2024年这一时期,企业数量较少,5G技术的扩散度自然也就较弱。与此同时,前文对仿真模型四个状态的呈现也表明,在初期,发明专利以及新产品技术产值都是较低的。正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企业之间的扩散只能是离散的。
第二阶段是5G技术扩散的单核阶段(2024—2026年)。离散技术互动阶段与单核阶段的界分主要依赖“企业网络扩散度”的增长率差异,综合考察“产业知识结构”观测指标增长率与“新企业进入量”增长率的变化。“企业网络扩散度”的增长率明显提升,直接标志着企业5G技术扩散进入新的阶段,即脱离了离散技术互动阶段产业联盟内企业数量少、原创性知识含量低的状态,“新企业进入量”增长率与“产业知识结构”观测指标增长率的同时段明显升高即为佐证。不过,从图4来看,在2024—2026年间,“企业数量”与“新技术产品产值”的绝对值增幅较上一阶段并不明显。这说明,单核阶段相较于离散技术互动阶段的区隔并非质变,而是缓慢积累的中间过程,或者说,是为多核阶段的到来所做的必要准备。多核阶段相较于前两个阶段的变化才是对产业联盟网络中企业5G技术扩散而言具有解释意义的质变。具体来看,单核阶段的扩散主要是依靠个别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影响力而得以展开的。这里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主要是指那些在前期具有胆识性而率先采用了5G技术,并且通过5G技术获利的企业。通过这类企业的前期探索和积累,5G技术的使用成效有目共睹,而其成本与产出比也就由于更多的可供参考的数据而具有了更强的可预期性。同时,在更多外部环境的激励下,例如政策激励、5G技术的红利、企业内部运行的完善等,促使更多的企业有意愿加入到5G技术的阵营中。而最初的那些率先采纳5G技术的企业,则在其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核心的地位,起着先锋模范、领导组织、技术传播以及思想呼吁等方面的作用。从前文“图5 5G信息通信产业内新企业进入量和原企业退出量的走势”可以发现,新企业的进入量一直呈现出的是逐年增加的状态。这种逐年增加的状态与初期企业的离散扩散及由此而形成的个别突出的、高能量企业的成功的影响力是密切关联的。
第三阶段是5G技术扩散的多核阶段(2026—2029年)。多核阶段与单核阶段的主要界分指标是“产业知识结构”观测值的增长率,辅助结合“企业网络扩散度”增长率变化加以判准。由仿真结果可知,2026年以后,非发明专利占比明显上升、产业联盟知识空间结构观测值开始出现拐点(发明专利占比增长率开始低于非发明专利占比增长率),且同一时期“企业网络扩散度”的增长率明显变高(产业联盟内企业间平均外部知识距离缩减速率变大、程度加深),两点综合即意味着,产业联盟内关键技术的攻关任务已经完成,核心技术的垄断也可能已经被打破,技术共享、技术标准化、知识同质性开始代替以单核企业为主导的“闭门创新”特征而成为5G技术扩散的新趋势。此时,产业联盟内各技术创新组织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提供发明专利类型的知识创新,而是在已有的关键、核心技术框架下,以知识合作的方式进行应用导向的技术深化、细化、精致化,这也正是实用新型专利等非发明型专利数量及其占比开始上升的根本原因所在,其中更为深层次的内在机理,将在“作为系统内驱力的产业知识结构”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具体来看,在这一阶段,多个掌握5G关键技术的核心企业形成,5G技术逐步呈现出围绕多中心轴组织扩散的态势。基于提高自身影响力以及经济收益的目的,早期采纳5G技术的核心企业与一般普通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联结等频率不断增强。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兴企业加入到5G技术的阵营中来。其中一些新加入的企业,由于其各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能够凭借其从早期核心企业所获取的信息、资金等支持来促使自身能力逐步得到提升,进而推动经济收益的提升,随着能量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即能够发展为5G技术产业中新的核心企业。随后,再以自身作为扩散中心逐步对外延伸,由此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产业联盟网络得以逐步形成,以实现其拓展市场、获取资源等目的。从企业网络扩散度变化趋势图可以发现,到2029年进入5G行业的企业数量会激增,这种新的拐点式的发展,可谓5G技术多核扩散的直接结果。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5G产业联盟内部,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和积累过程中实现自身能量的转型时,由最初的弱能企业转变为中高能企业,从而其影响力也得以扩展。这种多核心的技术扩散模式的出现就成为必然。
第四阶段是5G技术扩散的高水平互动传播阶段(2029—2035年)。所谓5G技术扩散的高水平互动传播阶段,主要是指5G产业联盟网络的形成以及5G技术在其中所呈现出的功能性扩散。因此,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总结如下:5G技术表现为等级有序的功能性网络扩散,且逐步形成了结构复杂的产业联盟。随着更多新兴技术企业的加入,越来越多具有较为突出能力的5G技术企业也不断涌现,这些具有突出能力的企业在不断地竞争中实现自我突破且不断积累能量,逐渐地,随着能量积累,越来越多的高能级企业开始出现,在产业联盟中,这些企业居于“制高点”的位置。而在产业联盟网络中,位置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影响力的大小,所处位置越高,则意味着该企业对联盟内其他企业有着越强的直接通达性,即通达速度越快,意味着影响力越大。同时,这些高能级企业还承担着沟通产业联盟内外网络的枢纽工作。在网络结构中,高能级企业处于核心地位,一般企业处于边缘地位。在特定条件下,部分高能级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自身利益,或者推动整个产业联盟的良好发展,基于自身的资源优势、信誉优势等,促进更多企业打造出功能性更强的产业联盟经营网络。在这一产业联盟内部,各能级企业在进行分工协作时,其遵循的并不是心理契约而是经济契约,以确保技术扩散的高效率性。这种高水平的扩散阶段在当前难以明确其可能产生的或者到来的时间点,并且其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也难以预计其最终的顶点。
总之,伴随着5G技术扩散的阶段性发展,技术扩散的不断展开,企业非发明专利数量的增量相对较大,企业通过技术扩散促进了应用层面的技术研发与应用。2029—2030年技术扩散持续发展,企业数量将出现增长拐点。2030年后,基于应用层面的技术经过沉淀和积累,将会通过大量新兴企业成立,从而将整个产业带入到快速发展期。这一阶段,5G信息技术产业将会从基础建设层面开始大规模地转向应用层面,从而催生出更多基于数字信息服务的企业。
(二)产业联盟网络中企业5G技术扩散的关键系统内驱力
根据仿真结果可知,产业技术标准、产业知识结构与产业联盟内5G技术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是驱动该网络模式内5G技术扩散最为关键的三大系统动力。其中,5G技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是非客观指标,它依赖于产业联盟合作环境、5G技术企业伙伴选择偏好、5G技术企业战略演化博弈逻辑等多种复杂要素的综合作用,本身是可作另文独立探讨和深研的题域。更为重要的是,由仿真结果(对产业联盟内企业平均外部知识距离的观测)可知,5G技术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发明专利数量及其占比,亦即取决于产业联盟的产业知识(空间)结构样态。这意味着,对产业知识结构这一影响因素的讨论本身便能够圆融5G技术企业间合作创新的相应内容。综合这两点原因(指标主观性与因果关系客观性),本文的结果讨论部分不再就5G技术企业间的合作创新这一影响因素单独着墨。再者,本文所研究的企业5G技术扩散的系统动力学机制,服从于产业联盟网络这一“组织场域”(institutional field),而产业技术标准与产业知识结构恰恰是该场域能够为企业5G技术施加结构性与形态学限制的基础,是自内部生成、由技术扩散场域本身决定的系统驱动力,即“系统内驱力”。
1.作为系统内驱力的产业技术标准
以产业技术标准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是推进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高科技技术是产生于科学实验中的,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可以说,技术成果的产出是建立在研发基础上的,技术成果专利化成了行业产品技术标准,再通过产业化实现技术扩散。通常,技术成果可能会被直接应用于产品生产中,也可能会基于市场化竞争而成为新的事实标准。如此循环往复,新的研发活动会推动技术成果的出现,而技术成果又会推动新的技术标准的形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基于对产业技术标准统一化和标准化的需求,不同企业具有了协作研发的需求和动力,而正是这种协作研发推动了5G技术的不断扩散,最终形成产业联盟网络。由于5G技术显著的网络外部性,很多行业都将兼容性标准视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人们希望能够加入到这样的网络中:能够自主分享资料、确定兼容软件、进行文档交换等,抑或者是彼此之间直接即刻交流。一些企业期望能够联结网络,对它们而言,技术瓶颈的本质为技术标准。关于5G技术的发展,基于技术知识积累的层面来分析,5G技术的发展是基于一系列的进步而实现的,这个过程并不是自我包容、离散的过程。因此,5G技术系统产品可以是由多个部件构成的,且各部件之间是具有互补性的,这是5G技术优越性的体现。这些部件需要彼此配合实现预期目标,这就要求这些配件之间是彼此兼容的,基于相同的结构组合作为系统结构发挥作用。5G技术的系统产品间的互通与兼容性,对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基于不同企业5G技术联通的产品,需要配备统一的互通、兼容标准,若是没有这样的标准,即不同的企业在研究和开发产品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彼此独立的体系,那么所生产的产品之间将会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智能互联,想要让它们成为动态组网的中介更是难以实现。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该类严重问题,对各关联企业而言,产品研发的最优策略就是共享资源组建团队进行共同研发,以确保满足兼容标准的要求。
从经济网络的视角进行分析,基于5G技术的企业合作而具有的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的可能性也是促使企业积极合作谋求统一产业技术标准的重要动因,而在这种驱动力下,企业合作研发又推动了产业技术扩散。企业之所以选择合作的方式,一方面是由于交易与分工,一方面则是出自资源共享以及技术共享的考虑。因为各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有限,即企业自身能力的约束要求企业之间合作寻求成果。5G产业中,并非效率水平越高竞争力也就越高,即两者并不是正相关的。整个行业的高效率要求行业内企业是协作型竞争的。从某种角度来讲,标准是十分复杂的,标准体现了产业长期的技术积累,同时构建统一的标准要求各方进行合作。标准的这种复杂性如同人类语言的复杂性,后者是有一定规律的,而前者则是自发的秩序。换言之,即便是持有标准的主体,同样需要那些基于合作创造的知识,很多专有标准是自发规则不断调适而形成的。通过对5G行业这种技术标准的合作性展开分析,能够反映出高技术产业对创新、高效率的要求。所以可以说,这种基于协作研发而生成的产业技术标准为行业内产业联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市场中引入这种技术标准,将会促进技术转移、技术扩散,进而逐步形成虚拟集群。
从4个状态变量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到,产业技术标准的增速拐点最早出现,同时增速最快。技术扩散是实现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但在信息通信行业中,制式、技术标准的不同将会影响技术标准,进而对产业发展趋势产生影响。因此,相较其他行业而言,5G技术产业技术标准对于行业发展的影响最大,也是行业内中上游企业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因此,想要获得产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技术的快速扩散,首先需要制定满足高速发展的行业标准。在2025年左右,产业技术标准的快速增长与完善会推动行业内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龙头企业确定的行业标准,行业中的下游企业将会得到更为明确的投入应用场景。由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逐渐带动全社会应用场景的发展,这也是每一次通信技术迭代后产业发展的必经过程。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发明专利以及新技术产品产值同时增长。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5G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促进行业标准的快速发展,只有建立上、中、下游各个领域内的技术标准,新企业才更加愿意进入5G产业,行业新进入者的数量增加,相关的专利技术及产品才会快速被推出,从而通过企业数量和市场规模的增加实现技术扩散。
2.作为系统内驱力的产业知识结构
如果把产业技术视为一种知识体系,那么,产业联盟内5G技术扩散就是5G技术知识在产业语境中重构的过程。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讲,在产业语境中,技术可解释为基于技术重构而得到的新的知识系统。产业技术是在产业语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的,由于技术的采纳起源于个别企业,这就决定了产业技术知识在最初的局部性特征。不过,这种局部性并没有导致知识生成受到框架限制,反而使知识重构的空间变得更加广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局限性也是开放性。因此,对于产业联盟发生的技术扩散,就是知识的全面化过程。
5G技术扩散过程本质上是知识转移的过程,且有着其复杂性,最初被部分企业所采纳的知识实现向产业联盟内部整体的扩散,其具体表现是发明专利向非发明专利的不断涌现。一般而言,在技术扩散中,技术知识会被重构,局部性知识能够实现自我推广,且会否定普适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局部知识溢出的效应。而想要实现产业技术重构,就必然需要经过知识重构得到新的具有普适性的知识,进而才能与其扩散目标语境融合,从而实现知识扩散。因此,该过程同样属于知识创造过程,具体含义如下:第一,在技术扩散的过程中,会创造新的知识,即实现技术创新;第二,在技术扩散过程中,发生知识重构的技术知识自身同样属于新的知识,随着其知识系统被打开,围绕产业需求被重新构建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第三,在知识重构发生过程中,产业语境同样随之发生变化,重构产生的新技术知识与原技术融合形成了新的产业技术知识,由此也就实现了语境知识的创造。
在5G技术扩散过程中,发明专利如何能够更高效地实现向非发明专利的扩散,它其实要求的是企业与这种非发明专利之间的同质性。从知识论的视角来看,就是当语境知识和产业技术知识具有越高的同质性时,扩散就越容易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同质性并非完全相同。同质性指的是两者有着较为相近的知识,重构容易发生。比如,对于相似产业语境,技术扩散成功的可能性较高;反之,假如两者异质性越强,则扩散就越难发生。在这种异质性下,需要对大量的要素进行重构,即提高了扩散的难度,且如果其中某些要素难以融合,则容易出现扩散失败的问题。因此,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并理解如何实现成果的技术扩散。首先,目标语境与被扩散产业技术语境需要保持较高的同质性,也就是两者在文化、价值、政策、技术等方面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持接近。现实中,两个产业语境要想完全相同是难以实现的。不过从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尽量寻求同质的知识语境,这是技术扩散成功的首要原则。其次,在产业发展实践中,共性技术标准化、供给关系产业技术水平甚至国家技术水平应当提升。对此,很多学者提出,政府和行业组织需要将技术供给作为重点关注内容,而标准化的共性技术供给能够保障技术扩散的顺利实现。最后,主导技术模块化的创新,其原理类似于共性技术的供给。现实中,产业主导技术标准化供给是无法实现的,此举意味着企业失去了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是建立在差异化的基础上的。不过,模块化的创新也可以促使技术扩散更加容易实现,为后者提供必要条件,能够减少需要重构的要素,进而更好地促进技术扩散的实现。
如前所述,发明专利与非发明专利的比值构成了产业知识结构。产业最初的发展来自于发明专利的增加,5G产业最初的发展首先是上游行业的发展,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到,2026年以前,发明专利的占比一路攀升到95%左右,这一阶段企业数量的各项指标变化相对平缓。2027年发明专利的比例从95%下降到90%以下时,企业数量和新增数量出现小规模激增,说明当发明专利逐渐下降,非发明专利占比增加后,受益于应用型技术的红利,以软件提供数字化、信息化服务的企业数量将快速增加,这一阶段新增的企业将会加快产业发展。实际上非发明专利的增加就是5G技术扩散在知识结构上的表达,而产业新增的动力也来源于技术扩散。
六、结 论
本文的仿真研究表明,对5G技术发展的政策指导应当要针对5G技术发展的阶段性而做出不同的调整。前期需要帮助5G技术基础建设的企业发展以及大项目的落地保障,中期需要依托产业联盟加快5G基于不同场景的技术实现,在成熟期将由孵化器帮助中小微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为社会和民众提供更多基于服务场景的技术实现。产业技术标准、产业知识结构与产业联盟内5G技术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是驱动该网络模式内5G技术扩散最为关键的三大系统动力。若要促进产业联盟网络中企业5G技术的扩散,应当着重提升产业联盟内企业5G技术的产业技术标准和产业知识结构,这两大因素的提升也能达到促进产业联盟内5G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将5G技术的扩散路径与有效的政策决策方向进行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研究对于5G技术扩散的宏观制度关照不足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