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铸牢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2022-08-20高涵婧张兆琪李美华
高涵婧 张兆琪 李美华
(青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自信,他们应该积极肯定和践行,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因为“文化信心是一种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刻的信心”。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在理解自身文化时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并充满肯定和自信,还要尊重其他文化,学习其他文化的力量,也就是“我行,你也行”。可以看出,文化自信不仅可以反映个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还可以表现出来强烈的民族文化心理。文化自信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具体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了解、继承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求同存异,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
一、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应培养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践行文化自信。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事业发展,开展团结进步教育,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应该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环境优势,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巨大的贡献。
自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在社会各界得到了广泛关注。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需要经济、政治等硬实力的建设,更需要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绚烂多姿的中华文化,其中,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文化自信方面,还是在凝聚中华民族强烈的集体意识方面,都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促进者和各民族文化之间充分共享的载体,本身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定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能够使民族地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更崇高的敬意和更深厚的了解,由此产生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帮助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感和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当前,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存在着忽视和不足。在世界全球化和命运共同体的影响下,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帮助新时代民族地区大学生强化祖国认同感,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深远影响,也符合当今时代需要。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以非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各民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发放问卷进行施测,得出相关结论。
二、民族地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现状
(一)对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重点清晰
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点,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和有效手段。关键内容包括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含义,占89.58%;学习总书记各种相关思想,占85.26%;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占86.85%;而84.76%的学生接受了加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融合意识的教育。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并认真学习我国社会主义相关制度、精神,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才能真正融入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同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尤其作为民族地区大学生,所处环境较为复杂,学校少数民族同学较多,不同民族的文化、饮食习惯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应该积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生活习惯、禁忌等,与其他民族的同学和谐共处,为实现民族团结搭建起联结各民族的友好桥梁。
(二)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方式多样
通过问卷调查,对相关题目进行分析讨论,可见,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专题讲座、文化活动、课堂宣传、社交媒体宣传等,覆盖范围广泛。其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开展专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培育的人数最多,分别占78.22%和77.46%。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宣传教育人数占75.02%,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的人数占67.89%。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多渠道教育培训的教育效果优于单一教育,有利于巩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民族地区大学生所处民族环境的复杂性
大多数民族地区位于边疆和偏远地区,人们受到文化、历史、经济、政治等的影响,尤其是先辈们,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薄弱,民族地区大学生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观点欠缺。同时,由于民族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偏远等原因,民族地区大学生很难接触到最新政策、精神,再加上文化、教育、经济水平的不平衡发展,民族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意识差异也较为明显,也存在阻碍各民族交往的一些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阻碍不同民族学生交流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习俗的差异,占72.49%;其次是语言环境的限制,占比65.26%;交流机会少的原因占比59.25%。因此,应该为民族地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实现民族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了解,在校进行民族文化宣传,让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被人们所熟识。
(四)民族地区大学生自主获取民族知识的途径丰富
大学生通常通过学习学校相关课程和看电视对其他民族进行了解,其中,通过学习学校课程进行了解的人数占66.29%,通过看电视了解的人数占72.49%。同时,书籍、旅游和社会实践也占有一定比例,分别为63.38%、59.91%、62.54%。此外,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自觉了解其他民族,占40.09%。这表明,大学生整体上具有民族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多渠道学习民族知识。
另外,在中华民族意识教育的共同体中,民族地区大学生关注的四个内容是:要增强大学生“社区意识”的中华民族意识,强化学校教师、党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使命,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加强外部环境教育。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明确的观念和高度的自觉意识,对学校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使命有更高的要求,应该更加重视校外环境(包括网络环境)的塑造和教育。
三、文化自信视角下铸牢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
以坚定民族地区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前提,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今高等教育应该重视的话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繁花似锦。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相辅相成,相互借鉴,多途径全方位形成合力。
(一)社会应重视民族地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
习总书记强调,全社会要关心和尊重知识分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即生活,无论何种途径的民族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宣讲、知识学习层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日常生活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能力。以中华民族多元统一为基线,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下基层去了解民族文化,到具有强烈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院校、民族基地调研学习,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明。在学生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民族文化学习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革命根据地、民族文化渊源展”等活动。民族文化相关部门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如调研民族“三交”地区、团学培训之亲身感受我国各民族起源及发展等活动。社会的大力支持不仅可以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可以振兴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发扬青年大学生引领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
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理性与学术理性的统一,以深入的理论分析回应学生,用透彻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讲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清楚地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思想政治课应该向学生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式,让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认同民族文化,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三)营造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气氛
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园物质环境的优良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术和文化氛围。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因地制宜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突出校园民族文化特色。
学校可以举办少数民族节日大家共同庆祝活动,各族人民一家亲美食节;在校园的教学楼旁、学校食堂等重要场所设置各民族名人雕像,彰显校园的民族文化育人功能,让大学生浸润在文化的海洋中,思想得以提升,信念得以增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要制定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训、道路名、教学楼名。同时,让广大学生获得更多机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
(四)建设文化校园,丰富校园民族文化活动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与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营造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信心。学校有关部门可以开展民族活动,如民间社团、民间文化、民间文化知识竞赛、民族文化学术交流等,内容丰富多彩,如民族服饰表演、民族语言、文化交流等,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搭建了舞台。学校的校园文化不仅要积极、健康、向上,更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境界。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应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如创建一个网络的民族文化教育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将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念,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在相关平台上传播和提升文化自信、自我意识;利用媒体、视频、音乐等媒体传播文化精神,使文化的力量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不仅有5000年的历史,而且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于对不同民族的认同和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民族地区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又能团结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和危险,凝聚人心。营造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它可以激励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大学生在民族地区树立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实现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四、结语
民族地区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然而,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