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的儿童美育新思考

2022-08-20张忠侠

河北画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美育儿童艺术

张忠侠

(河南省驻马店市文化馆)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要求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明确表示了应把美术艺术全面纳入中考改革;2021年5月,教育部对义务教育阶段美育类课程的课时提出了具体要求;2022年两会期间,多名政协委员发表关于儿童美育的提案。这些都凸显了美育教育在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其现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美育,即审美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1]“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接受采访时说,美育不仅仅是上一点技能课、写写画画、吹拉弹唱,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全面培养,它的功能是在素质、修养、能力、境界这些方面。如果仅仅将美育看作实用范畴的话,学了手工、画了图案,这些明显是低估了美育的教化功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道:“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向,常受美的意向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美育除了要增强学生的艺术技能水平,还要求学生具备审美意识与艺术欣赏能力,从根本上培养其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进而全面发展。故从社会层面来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课和“营养基”,同时对现阶段儿童来说,肩负着重要使命。

数字化背景下美育教学随着技术不断扩宽,为美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新变化探析更宽泛适宜的美育课程有现实意义。数字化的渗透是手段,将技术和资源融合互补以便推进美育工作均衡发展,通过总结研究试分析儿童美育课程的可行性经验和创新思路。

一、整合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学校作为儿童美育的主阵地,除了艺术课程外,还需从其他课程中汲取营养,扩大美育课程的广度。除了国家课程,还应在校本课程上加大力度,实践探索符合社会发展、学生主体的课程内容,着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终身发展。

谈到儿童美育课程,少不了要了解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的特点,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验证了,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顺序性体现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阶段性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两个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程作准备;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状况不同,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如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开设了三种美育校本课程:艺术选修课、特长培优课和兴趣社团课。各课程均有详细的实施方案及评价办法,并且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2]。如艺术选修课增设了每周四节的陶艺,课程对全体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发现特长,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陶艺基本的知识、学习技巧并能创作出简单的作品。特长培优课是设立在选修课基础上,进行每周四天,每天一个小时更专业训练。兴趣社团课是根据老师的课程计划,针对全校选拔出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学生。

同时,充分发挥区域内非遗文化优势。全国各省市都在推进落实各种“非遗+”的模式,如非遗进校园在全国中小学遍地开花。湖南省打造的品牌活动“戏剧动漫进校园”“小小非遗传承人”,就是根据调研后互联互通将儿童兴趣点与非遗融合的新路径。非遗京西皮影戏传承人王熙聚焦社会热点,创作了“垃圾分类”皮影戏,并与学校结合建立少儿皮影剧社。这些成功经验为学校美育课程提供了方向,依据地域文化资源,挖掘当地符合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与学校携手,践行非遗成果人民共享,让学生切身感受非遗的魅力。正如绘画的作用不是为了让人人成为美术家,这些非遗课程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让儿童成为非遗传承人,而是了解非遗现状,全面深刻认识非遗文化,做好继承和发展。通过创新开展美育课程活动,丰富了课程资源,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同时,也将美育课程“趣”了起来。

做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创新型传播。文化就是最大的顶流,相同的地域背景和文化传承赋予乡土更深刻的意义,如河南卫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IP的火爆出圈,将大众喜爱的“沉浸式体验”方式融入到日常中,将渐离群众的传统节日立体化、趣味化。在获取文化共鸣体验后,各地都创作出了众多的IP衍生作品,如河南春晚官方IP“唐宫夜宴”联名的“国风春碗”受到了年轻人喜爱。学校老师开始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开启唐俑主题的绘画课、黏土课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执行策划徐娜曾说,着眼未来,传统文化“活”起来前要先“美”起来,通过科技赋能、审美升维,以更广阔的视角,打造传统文化的奇观视效。依靠地域文化优势,将美育系统化、规范化,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思考。同时与时代接轨探索展现新形式、赋予新意义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思路。

二、强化实践,丰富教学形式

2021年,习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特别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期待与要求。

实践活动能为学生展现美育能力提供平台,学校在课程化管理方面探索有特色的艺术活动,如校园艺术节、各种艺术大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校外的各种采风活动展现学生的所见所感,在学校内,亦可换一种视角认识熟悉的环境,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如在学校艺术社团的汇报演出上,将小社团分组,增强仪式感和团队意识,将被动地等待安排任务,转变成主人翁的形态,发扬团队精神为共同的目标协作。

除了学校常态化教学,发挥科研的引领,加强与教科研部门合作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总结经验,探索最优化的教学形式。可利用校外的各类资源以形成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如少儿研学教育,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活动,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做合一”实践性学习模式,暂离父母,将个人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增进外界互动交流,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协作配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为个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从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关系角度出发,美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它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从素质教育的提出,家长们逐渐转变教育方式,在“双减”的政策要求下,家长更倾向于孩子的兴趣教育,要将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同步,培育新时代美育人才。如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项目,依托高校的优势和资源支持小学特色美育的发展。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项目、“新疆乡村美育推广项目”等,通过这些项目的持续开展,促进文艺人员的沟通交流,探索美育服务社会的路径。践行坚守美育初心,勇担美育使命的理念。

三、教学相长,重视师资培训

人们的审美趣味是被培养起来的。美育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艺术家,而是在接触、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增进知识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个人艺术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从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出发,美育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提升国民素质、提高美育水平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为新时代的美育指明了方向。这是每个艺术从业者的职业标准要求,也是从儿童美育视角下对总书记提出的“青年是文艺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思考和践行。

以往的教学与儿童美育指向不同,以往的教学很少有难以理解的内容,但儿童美育除了技能的提高,更看重创造力的发展,其次才是理论基础的掌握水平。如今的儿童心智成熟较早,对事物的见解也更为独特,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对其实施教育时必须掌握切合实际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牢牢把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在掌握儿童心理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更易被儿童接受的方式指导儿童的成长,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与艺术相关的知识[3]。

学校老师的素养影响着成千上万个学生对美育的态度,教师的热爱与否也决定着学校对美育教学活动的质量。故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弥足重要,学校的师徒结对,以老带新,集思广益,方便实现资源共享,老教师的经验和新教师的创新思维都有助于开展课程深度教研。美育对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要求,还有艺术修养、创新思维、尊重孩子等多方面。老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把握好分寸,如美术课程,通过多种形式来引导儿童在认知世界的初始阶段锻炼“五觉”,视觉最先发育,通过简单的颜色识别、观察形状、从涂鸦期(2-5岁,以3岁最为典型)到图式期(5-8岁)、写实期(大约从9岁开始),从二维的平面表现到三维的表现效果,儿童的认知和美术技能呈阶段性的规律发展。

每个儿童都是特殊的,创作力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赋,主观的观点上没有对错。不同阶段的儿童对艺术的理解是不同的,儿童美术教育经常以专题化、模块化的方式进行,一些高级的词汇可能难以被儿童理解和吸收,所以美术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把经验转化为可供实施的教学方法[4]。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带领和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在新时代了解现阶段的儿童成长特点,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业务水平。通过参加各种论坛、学习交流、授课技能大赛活动,提升理论水平,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丰富自身内涵,将理论知识输出为更好能量。这是要终身学习的能力,制定完备的教学体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儿童更好地全面发展。

四、数字资源,提升通识教育

科技赋能艺术。数字化的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为儿童美育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供大众浏览,以前需要到现场才可以观看的藏品、作品,现在通过新媒体手段就可以在线观看,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谷歌艺术计划(Google Arts &Culture)是谷歌与世界各地博物馆合作,利用谷歌街景技术拍摄博物馆内部实景,并且以超高解析像拍摄馆内历史名画,供参观者随时随地进行浏览的一项服务。有一百多家艺术机构与其合作,其中包括知名的三星堆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

一个人的爱好,一个人的品位,一个人的鉴赏力、情趣是一个人的一种心态,也是一个人的文化行为方式,也是现代人的一种行为风格与活动气质,但是,这个趣味绝不是基于个人的基础之上才能运作,而是根源于阶级教养以及与之相关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问题。审美判断、趣味背后是一个人一生见到的全部东西的总和,对美的研究,需要从客观事物上寻找美的普遍性转移到从主观上寻找感觉的特殊性,所以美育的美是需要在教育中被提升,培养学生主观的感觉和知觉。在GAE全球儿童与青少年美育发展峰会探讨了“走向数字科技化的艺术教育”这一主题,“5G+新媒体”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模式,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是21世纪艺术教育的新挑战,如各大数字化博物馆、美术馆的资源为师生丰富了资源。沉浸式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拓宽眼界,感受艺术的魅力,也能全方位地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增强个人的通识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公平,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培养新型的社会人才。

如果说,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播。日常学生电子设备丰富,接触社会和各种信息的途径有了很多选择,可以自主地选择多种途径认识世界。随着选择性更多的同时,众多的资源也会让老师和家长担心,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要对平台资源有清晰认识,在众多的资源中筛选出适合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对标学校资源,探索专业、特色资源以弥补现状资源的不足。做好“家校连结”引导的同时也要做好监测,做好掌舵人。

猜你喜欢

美育儿童艺术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纸的艺术
美育教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