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歌谣的音乐文化及社会功能
2022-08-20梁秀芬夏红红
梁秀芬 夏红红
(河池学院)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刘三姐歌谣诞生于民间,它以歌代言、以歌传情的特性,是壮族劳动人民情感交流的特殊符号。刘三姐歌谣作为壮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记忆,其中以“诗”“歌”“舞”等形式将刘三姐歌谣文化向世界展示,让刘三姐歌谣的文化价值及内涵得以延续。
一、刘三姐歌谣的历史背景
刘三姐歌谣源于壮族民间传说人物“歌仙刘三姐”传歌,后经过人们的传唱发展起来的歌谣。刘三姐生于壮乡,关于她的传说在不同地区流传着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传说,刘三姐生在唐代,是下枧村村民,从小喜欢唱歌,但她哥哥不允许,再三阻止未果,三姐和哥哥到悬崖边砍柴,三姐一手抓着树藤身处悬崖外侧,不料,哥哥竟砍断树藤,三姐掉进河中,漂到梧州,被村民捞起。立庙供奉,称为龙母。
版本二: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从小聪慧,能歌善唱,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在各地传歌,名声远扬。慕名而来与她对歌的人终日不绝。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恶霸的嫉恨,被害死于柳州,死后化成仙。
版本三:相传唐代,有一个美丽的村庄,村里有位壮族姑娘名叫刘三姐,三姐自幼父母双亡,与哥哥相依为命,兄妹二人以捕鱼、打柴为生。三姐自小聪明能干,长相精致,且擅长唱山歌。她唱山歌远近闻名,常有许多歌手找她对歌、学歌。因三姐的山歌唱出穷人的不平与心声,触犯了地主莫怀仁的利益。莫怀仁试图禁歌,被三姐用山歌怼了回去,莫怀仁不服气请了三位秀才来和刘三姐对歌,又被刘三姐和父老乡亲们怼得丑态百出,这场对歌莫怀仁惨败,莫怀仁恼羞成怒,想要霸占三姐为妾,遭到三姐的拒绝后,便怀恨在心,把三姐抓回莫府囚禁,试图将她杀害。为避免遭毒手,在父老乡亲们的帮助下,三姐和哥哥趁着夜色乘竹筏,顺流岩天河到龙江河后入柳州,在小龙潭村边的立鱼峰小岩洞居住。
刘三姐歌谣是劳动人民在宜州壮族山歌基础上汲取客家山歌及广西其他少数民族山歌精华创作改编的,反映壮族人民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历史文化、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及宗教信仰等的口头诗性文学。刘三姐歌谣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劳动人民精神文明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鲜明的民族性。2006年刘三姐歌谣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对全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展示了广西壮族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魅力。
二、刘三姐歌谣的音乐文化
刘三姐歌谣题材广泛、内容众多,传播广泛且影响深远。歌谣大致可分为爱情歌、生活歌、劳动歌、谜语歌、仪式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随着歌谣不断发展还有时政歌、儿歌等。
爱情歌一般指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选择配偶时所唱的情歌。常见的演唱方式为一男一女对唱或小组对唱。青年男女通过情歌对唱了解对方的基本信息,如家庭情况、是否婚嫁等,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男方通过唱情歌向女方表达自己的求娶意愿,若女方同意,双方交换信物并约定下次约会的时间。爱情歌一般在大型的“歌圩”、节日中演唱,如“三月三”歌圩、中元节;也可以在青年男女自行邀约组织的活动中演唱,这种自行组织的活动一般称为“野歌圩”,活动地点比较自由,即村庄附近的山坡、树林。
生活歌一般指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歌谣。常见的演唱方式为独唱。生活歌涵盖的内容很广,既有愁苦,也有欢乐,如:“难了难,/一筒米糠煮九餐,/一筒米糠煮九餐,/何曾吃饱哪一餐?/阿哥烧炭苦连连,/北风刺骨无衣穿,/无衣也愿天更冷,/无冷木炭更值钱。”这首歌反映了在阶级社会,人们生活条件艰苦,生存困难,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现状的忧愁。
劳动歌一般指劳动人民在日常的劳动生产中所唱的歌谣。常见的演唱方式为一领众和或齐唱。劳动歌的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总结劳动生产经验,传授生产知识。劳动人民把长期以来的劳动生产经验、知识凝练成歌谣,通过歌谣把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第二,协调与指挥劳动。在一些集体劳动中往往需要整个集体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如伐木、打稻谷、舂米等。这类劳动一般具有力量性,劳动者需释放自身压力,因此,劳动人民会即兴唱一些简单的、具有爆发性的歌谣。
谜语歌一般指由谜语改编而成的歌谣。谜语歌富有艺术性、娱乐性,一般为大众传唱,贴近日常生活。谜语歌的谜面押韵有规律,用字精炼,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仪式歌一般指在祭祀、庆典、节日等活动中所唱的歌谣。常见的演唱方式为独唱、合唱、表演唱。在壮乡,每个仪式、节日人们都会吟唱相对应的歌谣,如:“今朝就要分离去,/儿女声声哭断肠。/爹娘心痛如刀割,/请我爹娘坐厅堂。/一拜爹娘糖果饼,/二拜爹娘苦心肠。/三拜爹娘衣着我,/爹娘恩情重如山。/爹娘恩情深过海,/不知几时报地完。”以上是哭嫁歌《叹爹娘》片段,壮族姑娘在出嫁前都要唱哭嫁歌来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在壮乡,一年之中都要举办各种仪式、庆典,办什么仪式就唱什么歌,如孩童满月唱《满月歌》、酒桌上敬酒唱《敬酒歌》、敬茶唱《敬茶歌》。
创世古歌一般指用吟唱的方式传承或叙说神话故事、神话传说的歌谣。常见的演唱方式为独唱、表演唱。创世古歌大多是由祖辈口头创作经过加工传诵至今,它自带神秘感和传奇色彩,其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创世、造人、故事叙述。目前,文艺工作者先后收集到的壮族创世古歌、创世史诗有创世类《开天辟地歌》《盘古歌》《郎正射太阳》,造人类《布洛陀》《布伯》,故事叙述《水淹歌》《天旱歌》。
三、刘三姐歌谣的社会功能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审美、价值观不断变化,刘三姐歌谣文化紧跟时代步伐,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不断创新,在经济政治等领域发挥功能,使其在不同时代下传承发展。
(一)娱乐功能
刘三姐歌谣丰富着壮乡人们的生活,人们通过聆听、演唱歌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身心上的愉悦。从前的劳动人民基本上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活忙碌、社会封闭、娱乐项目单一,特别是在一些时间长、动作重复率高的劳动生产在采茶时会唱《采茶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娱乐项目种类丰富。刘三姐歌谣顺应时代变化,在特定的日子继续发挥着它的娱乐功能。壮族歌圩“三月三”在每年的农历三月间举行,歌圩时长一般为一天或两三天。每逢歌圩少则上百人,多则上万人参加,歌圩现场热闹非凡。在这一天,人们以歌会友,结交八方来客,人们在对山歌的同时还会有抛绣球、跳竹竿舞等娱乐活动。
(二)政治功能
刘三姐歌谣种类丰富,内容众多,劳动人民可以通过歌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言权,在阶级社会,劳动人民无权无势,在政治上毫无发言权,他们只能通过唱歌来表达被剥削的不满,如“土司官,土霸王,他是村中两脚儿狼,长工日割四担谷,还要人交四两蝗。世上珍馐他尝过,新娘贞节遭灾殃。反就存,顺就亡,六月飞霜进班房,滔天罪恶终有报,山洞泉水葬阁王。”
这首歌唱出了人们对剥削阶级强取豪夺、横行霸道的憎恶与不满。自解放后,劳动人民不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及各位领导人的正确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友好,和谐相处,人们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现在的歌谣唱的大多是赞颂我们的党和政府,如“不忘初心和使命,/党和人民心连心。党和人民共命运,中华民族大复兴”。
(三)教育功能
音乐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快的节奏与悦耳的音色触动人的情感,并对人的思想、道德等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就列为“六艺”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一个人的修养开始由于诗,自立于礼,最后完成于乐。可见,音乐于人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音乐可催人奋进,一首好歌可以让人展生无限的遐想,回味无穷。刘三姐歌谣的内容涵盖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宗教文化、思想情感等方方面面,学者在学习、演唱刘三姐歌谣时可从中了解到壮族人民从古到今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相关民族文化知识,体会壮族人民在绿水青山间纵情放歌的自由感。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立德树人,刘三姐歌谣类型丰富,取材便捷,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是立德树人教育素材的良好选择。
(四)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音乐文化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功能,因为“音乐能够实现人在精神层面所追求的美,引领听者进入声音的世界,在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感受音乐之美,养成审美自觉,升华审美能力,得到精神层面的解放、自由……”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创作的音乐都能体现该时代、地区、民族的音乐审美与价值追求。音乐是一门集齐“诗”“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感知音乐中复杂的情感变化,产生丰富的审美价值,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刘三姐歌谣具有“诗”“歌”“舞”的艺术特性,从“口头即兴”到“刘三姐彩调剧”,再到电影《刘三姐》,刘三姐歌谣被不断塑造,风格多变、形式多样。刘三姐歌谣在电影《刘三姐》中充分运用,刘三姐歌谣伴随着剧情发展表明其含义,使人物、故事更加生动,让观众更清晰地理解电影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引发观众共鸣。刘三姐歌谣与媒体艺术相结合,将“诗”“歌”“舞”完美融合,让观众在审美活动中与表演者“共情”,从而达到情绪上的共鸣、精神上的享受。
四、刘三姐歌谣研究的意义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纵观中华的历史长河,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无数中华儿女奋斗拼搏流传至今,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活泉水,滋养每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刘三姐歌谣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壮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发展融合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成果,它承载着壮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艰苦斗争的精神以及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是壮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研究刘三姐歌谣文化是刘三姐歌谣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研究刘三姐歌谣文化对保持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目前刘三姐歌谣面临着缺乏专业研究者、传承人缺失等发展难题。若是组建专业的研究刘三姐歌谣及其文化的研究团队,便能对刘三姐歌谣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摸清刘三姐歌谣文化形成的原由、历史脉络、传承范围以及蕴藏的价值,发掘刘三姐歌谣在经济、政治、教育的适用价值,让其价值服务人民社会,这不仅扩大了刘三姐歌谣文化的表现力,还能进一步发展刘三姐歌谣文化。
其二,广西地处华南、西南、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更是国内与东盟各国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在广西与各地经济往来的同时文化也在交流传播。通过对刘三姐歌谣文化的研究,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价值,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既能相互交融又独具特色,才能在发展中延续,在延续基础上繁荣。
五、结语
结合上述,刘三姐歌谣作为广西壮族地区比较主流的一种音乐文化,深刻影响着壮族人民的生活。刘三姐歌谣凝结广西各民族山歌的精华,是广西壮族人民勤俭朴素、勇敢善良、聪明机智的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壮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三姐歌谣得以流传至今,足以证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所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有待挖掘。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新时代音乐文化的冲击,诞生于农耕之间的刘三姐歌谣是否能适应当今文化环境,这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