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景观在寺观园林中的应用策略
2022-08-20郑黛丹
郑黛丹
(浙江树人学院)
中国古典园林按照其隶属关系分类,其中最主要的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1]。现今的寺观园林既包含宗教功能,又具有游憩功能。在塑造寺观园林时,首先需要体现出其特有的宗教意义与文化,其次需要达到公共游览、休憩的功能,最后营造清雅幽静的山水意境。“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无论是佛教寺院抑或是道教宫观,其与植物之间不仅仅是达到单纯的景观效果,更多的是需要达到美学和宗教教义上的升华。同时,植物景观不仅是当前环境的呈现,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内涵表达,利用四季的交替,渲染出不同的意境,并且记录了时代交替,见证了宗教的历史。
一、植物景观对于寺观园林营建的意义
现代寺观园林的营建不再是简单地以传承宗教文化为目标,而是兼具寓教于乐等多种类型的目的。植物景观的塑造不仅可提升寺观园林的观赏性,并且可以起到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传统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植物景观将成为人们观赏游览的中心,得以将宗教文化更为全面而丰富地展现给游客,使得大多数因信仰而至的信众对寺观园林有新的理解与认知。
(一)宗教文化
特定的植物可以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独具宗教意境,可使人们触景生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菩提树。“菩提”是佛教名词,是梵文的译音,意为“觉悟”[2]。据《光孝寺志》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梵僧智药三藏自天竺国持菩提树一株航海而来,植于坛前。”可见菩提树自南朝时期就传入我国,在华南的寺院普遍栽植,作为圣物成为信徒、香客顶礼膜拜的对象。菩提树的树形优美,侧枝多且舒展,适宜在庭院孤植、散植形成富有宗教寓意的植物景观。
在华东地区,园林应用具有宗教含义的植物如莲花等,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中的植物也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禅茶一味”中禅与茶相通,禅宗文化与茶文化都追寻内心的平静。常言道:“寺必有茶,僧必善茗。”寺院中常栽植茶树,盛产禅茶,僧人日常饮茶。在佛教寺院园林的营建中即使是日常的茶田景观也与佛教文化相契合,在《百丈清规》中也提及禅茶与佛教饮茶礼仪。经过寺院僧人种植、采集、烘焙制成的茶叶,常用于供奉佛前、日常饮用、接待宾客与结缘赠送等。
(二)游赏休憩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园林,植物景观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之中植物景观总是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许多生机,使得景观富有生命力并彰显其动态的活力。在寺观园林的营建过程中,需要利用植物景观塑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不仅是呈现相对静谧深远的宗教场景,同样需要适合游客停留游赏的空间。植物景观可以成为游览过程中的点睛之笔,重点的布置结合建筑、园路、水系等其他园林要素,打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节点,吸引游客驻足,契合当下时兴的流量模式,甚至可以成为网红打卡点,为游客提供拍照合影的专属区域,提升游赏体验。
(三)生态保护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或者道观大多选址于山清水秀的大隐之地,周边的环境多是幽静肃穆。植物景观的合理规划,对于保护山林周边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帮助。城市不断扩展引发山林植被的减少,生态保护迫在眉睫。在利用山林营造出富有意境的植物景观的同时,栽植观赏植物,有助于丰富物种多样性,创造更为稳定的群落。植物丰度与密度的增加,利于形成较为舒适的小气候,吸引候鸟等各种动物前来栖息。寺观常有古木参天,可以通过景观营建的方式,使得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此同时,可以起到一定科普教育的效果。
(四)生产生活
寺观在封建社会属于独立经济实体,部分寺院与宫观拥有很多土地,一部分在当时会作为耕地使用。一方面这些土地若闲置实为可惜;另一方面栽植作物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周边山林之中相较于栽植一些名贵的花木所需成本较高,因此,栽种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例如,果树、茶树等更加合适,不仅能够对寺观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果实、芽叶可食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二、植物景观在寺观园林中的应用方式
(一)宗教象征表达
许多植物在宗教中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打造寺观园林中的植物景观时,必须考虑如何使用这些植物并充分表达其象征特性。
以佛教为例,在佛经中,释迦牟尼的诞生便与莲花有着紧密的关联。相传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佛祖塑像常在莲台之上,在视觉形象上将佛与莲花联系在一起,莲花也就成为佛教的代表性植物。相类似具有较强佛教代表性的植物包括菩提树、七叶树、竹子等。
道教主张“道生万物,德育万物,生生不息”,认为应效法天道、尊重自然。道教追求长生的梦想也常常被映射到植物之上,因此,我国大部分道观在山林幽深之处且均有古树相伴,长寿的树种常受到推崇。道教崇拜神仙,多研习医药学说,致力于养生、炼丹、疗疾等方面,因此,人参、灵芝等各类药材常有很强的代表性与象征意义。
与宗教信仰和教义相关联的植物不仅能够寄托信徒的情感,对于宗教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宗教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在寺观园林植物景观打造之时,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植物成为首选。
(二)宗教气氛营造
在寺观园林中通常栽植大片的乡土树种,形成屏障,用以隔绝尘世以达到宗教神秘氛围烘托的目的。在佛教寺院附近,高大的树木围合出一个适宜参禅悟道的静谧环境,形成林海,营造出佛教庄严肃穆的气氛。在寺观园林的序幕空间中,香道的两旁常常会栽植一些树冠浓密、体态高大的植物,从而体现寺观的肃穆、端庄,使宗教的氛围得以渲染[3]。选用与佛教教义内涵相契合树种,如云栖寺与九溪理安寺前的楠木林、虎跑寺入口的水杉林,围合着佛寺,狭窄曲长的香道穿梭其间,将香客们引入佛教神圣而庄严的道场,在其间行走仿佛是经过全身心的洗涤,褪去凡尘达到与佛陀的心灵共鸣,同时,构建出江南山林氤氲的画意空间。
在佛教典籍中常常出现花香来形容佛法功德无量,所以常用香花植物来营造这一氛围,常见的有桂花、栀子、茉莉等。
(三)宗教意境描绘
在追求美学价值的过程中,相当注重意境的创造,意境不仅仅表现为外形美,而且表达出创造者的思想情感,只有在情景交融的条件下方可形成意境,而园林意境是创造者借助园林景观,将自身的情感融汇其中所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极具感染力的。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会受艺术境界感染力的影响而触景生情,从而使园林外在的观赏功能得到升华。寺观园林在营造园林意境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寺观宗教文化元素的体现,即营造与描绘宗教意境。在园林意境营造过程中可使用的元素众多,其中,植物素材便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景观要求的不断提升,植物景观逐渐成为人们的偏爱,因此,将植物景观融入寺观园林宗教意境的创作之中是必然的趋势。
寺庙园林的宗教意境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植物景观来体现的,与之相呼应的植物景观则是宗教意境营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植物景观所描绘的宗教意境往往能够使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触景生情,与之相关的场景在人们脑海中再次呈现。
三、植物景观的营造策略
寺观园林在利用植物景观营造宗教意境时,需要根据寺观园林植物的主要特点进行选择,实质上,营造宗教意境便是对各类蕴含宗教文化的植物进行合理利用,通过艺术修饰和人工组合,在实现植物形态美的同时,提升其意境美,并使宗教文化特征得以凸显。寺观园林借助植物景观所形成的宗教意境,是通过植物空间配置和四季变化所产生的实体语言进行表现的,所以在寺观园林中对植物景观进行具体应用时,必须制定有效的策略来提升效果。
(一)植物选择
在设计寺观园林时,合理选择园林植物对于植物配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寺观园林中常用的树木多为当地的乡土树种,以北京地区为例,常选用槐、松柏、银杏等。乡土树种的选择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气候,有利于景观的稳定性。寺观园林的宗教功能已成为园林植物选择的突出特点和重要依据,因此,植物景观中应用的树木和花草或多或少都与寺庙道观有着历史传说上的渊源,或者对于宗教教义有着文化象征的意义。
例如,在选择寺观周边群植树木时,会在当地乡土树种的基础之上,考量一定的宗教意义,对于一些寿命长的植物颇为青睐,暗示寺运绵长。因此,一般会选择一些较为长寿的本地品种,利于适应当地气候,同时,显示宗教文化内涵的源远流长。以杭州西湖为例,在山区之中通常会选择松、柏、杉、香樟等植物来形成浓荫,营造宗教氛围。林间多是古木,纵使古刹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它们仍诉说着袅袅梵音。
目前,一些寺观仍有上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栽植的树木,北京大觉寺所保留的古银杏和侧柏均有千年历史,虽然历尽沧桑,其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寺观园林的奇特一景。
在佛寺和道观中,花木、盆景也比较受到喜爱,佛语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可见,花草树木在佛教精神领域中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意义。僧侣不仅日常栽培花木,而且在浴佛等重要的宗教节日会供奉花意指吉祥、圣洁的鲜花。在道观也时常栽种花木,除了象征长寿的古木,道教一般认为桃等植物的木材具有神力属仙木,因此,会选择此类植物以弘扬教义。
(二)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
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一年四季的存在使得大多数植物存在季节性的变化,这极大地丰富了植物景观,从而使各个季节向人们展示的风景是不同的,同时,所产生的意境也会截然不同。如何充分利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为寺观园林的植物景观打造出丰富的效果,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花灌木次第开放,如樱花、梨花、桃花等,结合山林、溪流等自然环境,联系宗教寓意与民俗场景,与宗教中与世独立的教义相契合符合其景观需求。同时,营建的世外桃源意象,能够使游客流连忘返,从观赏需求层面得到满足。夏日是莲花盛开的季节,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契合宗教中淡泊名利的品行。秋日层林尽染,银杏叶泛黄,满身的金灿灿犹如不朽之古木身披袈裟,体现善与宽厚,槭树等各种色叶品种将山林染成斑斓之景,在苍山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风味。严冬使得寺观更显萧瑟,莹雪压青松,列植于路两旁,引导游客前往深山探古,营造了宗教庄严肃穆的意境。
(三)使用植物营造空间
对于寺观园林而言,主要分为前导空间、宗教空间、生活空间、园林空间这4部分,每一部分都与植物景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寺观园林在进行空间设计时,为契合宗教思想所追求的无上境界,必须考虑动静结合、虚实相衬的原则。在开展寺观园林设计时,可以利用植物配置来达到空间营造的目标。在处理的手法上有多种选择,寺观园林在使用植物营建空间的过程中,常常采用包括借景、障景以及框景等方式。
1.借景手法
借景手法主要是借助植物使寺观园林内景和外景之间相互因借,从而使寺观园林的整体空间以及整体景观范围得以拓展,例如,茅山元符观和九霄万福宫便是运用了植物空间塑造的借景手法。元符观位于茅山的半山腰,而九霄万福宫则位于山顶,元符观的观中设置了神像,而九霄万福宫则在周边种植了一些低矮灌木,预留出观看九霄万福宫的视线通廊,二者之间相互借景、相互呼应,整体氛围得到烘托。
2.障景手法
障景手法主要是借助植物抑制、引导视线,主要为营造“曲径通幽”“庭院深深”的园林意境。我国的传统审美讲究含蓄美与朦胧美,又在审美的过程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从超然之境去领悟超越视觉的园林景观。因此,在利用植物营建空间之时常常追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场景,用植物形成屏障,在空间中起到分隔作用,塑造了寺观的神秘幽深,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欲拨开层层面纱一探究竟。同时,设计时会注重障丑显美,对一些美观度不足的设施进行遮挡,以改善整体景观效果。在镇江定慧寺,寺内种植了一棵高大梧桐,位置恰好在定慧寺水岸边与农田的交汇处,可以将寺外杂乱无章的景色有效遮挡,并且树木的倒影会投射到湖水之中。
3.框景手法
框景手法利用植物枝干的优秀形态形成“画框”,从而将美丽的风景“框”在“画框”之中,使美好画面得以凸显。框景不仅能够使景深加大,使景物的层次感得到增加,还能够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引导至极美之处。镇江金山寺中有一座慈寿塔,是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处于层层植物包围的之中,这些植物枝繁叶茂,将塔身适当掩映,呈现出塔尖,将人们的视线向上引导,发挥了有效的框景效果。
四、结语
综合上述,植物景观在寺观园林营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寺观园林的植物配置设计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方法与设计技巧,以达到有效的设计目标。相关人员需要了解寺观园林植物选择的主要特点,利用植物所特有的季相变化,综合采用各种手法,巧妙利用植物形态、颜色等多方面特征,满足凸显教义、意境等宗教需求,同时,使之功能齐全,最终满足游客的多方面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