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前沿*

2022-08-19韦景竹叶彦君

图书馆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机器人人工智能图书馆

韦景竹,叶彦君

0 引言

随着机器学习技术进步、大数据爆炸性增长和信息处理能力增强,人工智能发展进入第三个爆发期,普遍应用于制造业、农业、交通运输、教育、金融等领域[1]。图书馆也在该浪潮中迎来新发展机遇,向智慧图书馆转型升级。我国学界关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图书馆建设方面的研究广泛,但鲜有涉猎日本图书馆的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事实上,日本在应用人工智能方面开展较早,人工智能领域发文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中国[2],近年日本图书情报界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接连取得新成果。本文对日本图书馆的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前沿展开调研分析,为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借鉴。

1 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研究演进

1.1 背景

19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走向衰退,加剧了少子老龄化、劳动力减少等社会问题。为此,日本借助科技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在声音、图像、动画和语言分析等方面的自动识别系统,通过机器人在生产服务中的投放使用,达到工业、服务、教育等自动化与智能化[3]。为此,2015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出台《机器人新战略》,从机器人技术开发、人才育成、国际合作等方面制定了五年规划,旨在成为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应用国家[4]。随后召开“人工智能技术战略会议”,出台《下一代人工智能推进战略》《新产业构造蓝图》等方案[5],推进人工智能发展。

日本政府在2016年1月颁布的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Society5.0”概念,认为在经历狩猎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未来将进入新一代社会形态——Society5.0。Society5.0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构建一个多元、富裕、充满活力的“超智能社会”。此畅想要求日本各行各业在未来发展中充分发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效能,借助大数据平台管理,将各种知识与信息连接共享,打造出人人相互尊重、消除空间闭塞、充满希望、互惠共享的新社会[6]。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无人机、实时翻译、VR等作为“Society5.0”理念实现的技术支撑,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公共服务、制造、金融、观光旅游等行业,改善了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自动查询响应服务、金融领域被称为“机器人顾问”的AI资产管理系统等[7],助力日本社会转型,迈向“超智能社会”。

1.2 数据来源

人工智能研究始于尝试在计算机上实现人类智力行为,通过运算方式和数据处理的优化来实现机器的类人潜力挖掘,从而替代人力劳动[8-9]。人工智能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系统、机器人和机器学习等[10]。结合日本在实现Society5.0 过程中运用的新技术,本文以“図書館AND人工知能”“図書館AND AI”“図書館ANDロボット(机器人)”“図書館AND画像·音声認識”“図書館AND自然言語処理”“図書館AND 深層学習”“図書館AND 機械学習”“図書館AND AR”“図書館AND VR”等为关键词,主要从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运营的数据平台CiNii、日本科学技术信息电子期刊平台J-stage、日本情报处理学会数字图书馆、日本学术机构典藏库IRDB(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DataBase)、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中获取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文献数据,并将近5年文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参考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专门刊载全球图书情报界最新报道的门户信息网站Current Awareness Portal、相关人工智能商业网站,补充搜集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前沿信息。

那天,直到黑袍人的水船行出去很远,他才突然想起,还未问过对方的名字,这让他觉得自己很失礼。于是,他大声朝着远去的船影喊道:“你叫什么名字?”

1.3 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研究进展

式中:TL为蒸汽在冷源中放热的热力学温度,即背压对应的饱和水温度,K;TH为蒸汽在锅炉中的平均吸热温度,K。

对税法进行行政解释的制度需要源于法律的明确性要求。在法的实践过程中,明确性意味着必须依照事先确定的规则给予实然行为以法律后果,其中规则适用的明确性是法明确性原则的目的,而将纸面上的条文规则落实到具体的应用情境之中则需要法律解释作为桥梁。法律解释存在于法律制定通过之后的实施领域,未经付诸实施的法律不会有真实的而非想象的解释问题出现,也只有从具体的应用情境对解释的角度进行限定才使得法律解释成为一项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5],因此这类在具体行政执法工作中就法律如何应用进行的解释可称之为“行政解释”。

1980年代数字图书馆成为新兴话题,一直到2010年左右,日本图书情报学界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数字图书馆的系统构成、信息数字化等展开。1981年牧野宽等为提高日本假名到汉字的自动转换率,提出基于句法分析来估计同源词的方法[12];1984年星野聪等利用FAIRS检索系统开发文献类目数据库[13];1988年佐藤卫等介绍通过电子影像来模拟人在图书馆选书过程的实验检索系统“孙悟空”[14];山崎秀树介绍1990年代关西大学图书馆“WWW版藏书检索系统”的开发历程、系统构成等[15]。原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馆长长尾真提出,数字图书馆不单能实现书籍和资料数字化,更是一个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创造出的新型知识空间[16]。对此,学者们也对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出了新要求。例如,茂出木理子归纳1999年东京大学信息基础设施中心图书馆电子部门成立时提供的各项智能服务,认为应利用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的支持来尽可能满足用户多方需求[17]。

梳理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发现日本关于图书馆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已渗透到多个方面。从发展历程看,内部因素和外部力量共同驱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日本图书馆的应用发展。内部因素在于日本一直对文化遗产保存和利用的重视以及公共文化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积极合作;外部力量则体现为在倡导开放数据的大环境下,日本自上而下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利用开放获取的大数据环境,共同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各个领域的活用。

ELCIELO是日本京瓷企业在2002年作为业界先驱开发的图书馆系统,被广泛应用到公共图书馆[68]。近年京瓷企业将ELCIELO与人工智能图像分析技术结合,创建新的人工智能藏书点检系统,2020年3月投入千叶县船桥市西图书馆试运营,缓解了馆员工作压力,提高了点检工作效率,释放了图书馆服务潜能。新开发的人工智能藏书点检系统通过拍摄图书馆书架的一面,将拍摄下来的图像和ELCIELO中登记的藏书数据录入到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系统后进行匹配,完成藏书点检工作。除可以手动用平板终端进行拍摄外,图书馆还引入可以自动摄影的小型无人机。无人机可以根据预先设定的路线飞行,避免干扰馆员的日常工作和读者的阅读。人工智能藏书点检系统和无人机的应用不但提高了点检准确率,还避免了因人为失误导致工作反复的问题[69-70]。

我国现行瑕疵婚姻制度,包括无效婚姻制度、可撤销婚姻制度、撤销结婚登记制度。俄罗斯采取无效婚姻制度一元制,二者结构上有差异。

自2015年《日本振兴战略》提出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改革[23]以来,在《机器人新战略》《下一代人工智能推进战略》《新产业构造蓝图》等推动下,日本图书情报界致力于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让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更加高效适用、服务质量更加智能和人性化。相较于对数字图书馆电子系统智能优化的关注,新时期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研究侧重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全民参与以及实体空间的智能化建设,图书馆机器人应用、智能空间建设、古籍草书文本识别等实践应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其他智能服务方面,学者对日本最新的图书馆人工智能利用系统展开论述。寺本大修等探析近畿大学图书馆基于AI的图书匹配服务系统,该系统通过对用户在社交网站上的发帖和馆藏书籍的书评进行文本分析,为用户进行书目推荐[43];青池亨等围绕深度学习服务开发图书馆资源的提供方法,对国会图书馆下一代系统开发研究室构成展开论证[44];大山航等提出一种利用深度学习自动创建木简实际测量图的方法,通过输入拍摄到的木简图像直接输出有着木简形状和墨水印记的实际测量图[45]。

机器人应用方面,三河正彦等较早探究构建以自然语言与图书馆用户进行交流的机器人系统,该系统拥有可以表达意识状态(睡眠或清醒)的特征[24]。川村壮司调查发现图书馆向导机器人对吸引小学低年级学生来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5]。饭干杏美等创建出一个可以用在情感识别类机器人上的图书搜索系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输入或语音识别进行搜索[26]。Takashi总结日本图书馆引入的几种典型机器人:提供向导服务的半人形机器人Pepper、人形机器人An-San、动物型机器人Koro和Uta-San,减轻馆员搬书负荷的机器人装置HAL,以及专门搬运书籍的机器人THOUZER[27]。中尾康朗首先调研7家引入机器人的图书馆,认为机器人的引入应取决于主要服务目的:促进与用户的交流、提高馆员服务效能,抑或是用于编程等教育用途[28];随后在鹿儿岛县指宿市立图书馆进行人形机器人图书馆阅读服务效用实验,发现小型机器人更适用于带有适量文字的图画书和较少人群的场景[29]。梅谷智弘介绍大学图书馆运行的安卓机器人远程支持系统,能为用户提供专业智能咨询服务[30]。

智能空间建设方面,日本电气通信大学附属图书馆创建的人工智能学习空间AIA(UEC Ambient Intelligence Agora)项目受到广泛关注,上野友稔等探讨项目缘起、设备功能利用和展望[31];村田辉等从空间环境、主动学习和人机交互等角度探讨AIA发展方向[32],总结Society5.0下的AIA项目在教育研究活动中的智能应用,具体表现在能源利用、传感器优化、对话型机器人等方面[33]。长野县立图书馆2015年探究未来图书馆理想模式,把开放读书阅览室的布局重构为四个区域,2017年与企业合作促进“知识实验室”区域利用,旨在通过提供可移动的桌椅和白板、带白板的显示屏、新兴的信息展示设备Oiteminfo 等来实现共知共创的第三代图书馆[34]。VR/AR技术也被用来帮助用户增强在图书馆的知识体验[35]。有研究者开发出一种AR技术系统,用户可查看展览中展品的原貌和数字信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36]。学者还提出一种利用可穿戴式相机拍摄多个第一视角的图像来实现图书馆的体验共享系统,通过该系统可视化地实现书本选择、阅读等动作[37]。

古籍草书文本识别方面,学者多采用深度学习来提高识别率。石丸孝明等将方向梯度直方图(HOG)用作特征量并分区,结合局部敏感哈希(LSH)算法,创建了提取并高速搜索识别草书文本的系统[38];早坂太一等基于深度学习开发了日本历史典籍草书文本识别的WWW应用程序[39];小岛朋佳等引入一种可以自动消除难以识别的字符或不常用的字符的方法,即将这些字符在识别时翻译为=(geta),再传递给专家决策,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提升识别准确率[40]。也有人致力于古籍语句边界的识别,构建使用Bi-LSTM来识别标点符号和平假名汉字转换过程中句子边界的模型[41];而将AI文字识别与外包相结合的大规模古籍文本识别项目MINNA DE HONKOKU,使任何人都能将手边的古籍文本直接在项目官网上进行AI自动文字识别,不但能促进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还能够收集流落在民间的古籍文本[42]。

藏药麻花秦艽不同部位醇提物的抗炎作用研究…………………………………………………… 包婷雯等(22):3114

综上所述,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研究起步较早,且涉猎范围广泛,2010年前主要围绕数字图书馆系统构成、信息数字化等内容。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日本新战略和行动方案推动下,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研究从数据开放获取、知识共享、借阅系统优化等领域细化到具体的用户场馆服务体验、图像文本识别等方面(见图1)。

图1 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研究主题演化

2 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特色实践应用

本文主要通过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设立的门户信息网站Current Awareness Portal挖掘近年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特色实践应用案例,呈现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的新兴应用成果。以“図書館AND人工知能”“図書館AND AI”“図書館ANDロボット(机器人)”等为关键词,并将地域范围限定为“日本”,去重后得到273 条新闻报道;再综合近5年的研究文献与新闻报道,发现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特色实践应用主要包括机器人、智能空间、古籍草书文本识别、藏书点检系统以及盲人图书馆AI系统等方面。

2.1 机器人应用

2.1.1 情感机器人Pepper

综上所述,在经过本教研室的充分准备及论证后开展的案例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锻炼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2.2.1 AIA项目

2.1.2 地板机器人PEANUT

2020年6月,为预防新冠疫情蔓延,熊本县熊本市的熊本森城市中心广场图书馆试行应用地板机器人“PEANUT”,旨在打造一个“安心图书馆”[50]。PEANUT被广泛应用于餐饮业,通过感应器感知客人存在,为客人提供向导和对话服务。而图书馆PEANUT主要用于书籍运送,通过在馆内往复移动,帮助用户将待还的书籍搭载运送给馆员。同样,馆员可以将书库书籍交给PEANUT,再由PEANUT送到用户手中。这样不仅能让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减到最小,防止病毒传染,又能减轻馆员负担,创新图书馆服务体验[51]。

2.2 智能空间应用

2015年日本软银公司向市场投放交互式情感机器人Pepper,成为智能服务机器人史上的一次革命。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Pepper是一款针对消费市场的社交机器人产品[46]。随后Pepper进入图书馆服务领域,在日本富士山脚下的山中湖村公共图书馆——山中湖情报创造馆开启服务。Pepper能够和来访者进行对话,并为来访者提供图书馆参观向导服务[47]。2016年东京都江户川区筱崎图书馆引入使用Pepper for biz模型并拥有专门针对图书馆功能定制的人工智能系统的Pepper,升级后的Pepper增添了更智能的服务功能:一是座位信息接收功能,用户可以直接在Pepper上办理阅览座位的开始或结束使用,Pepper也将通过电子邮件将阅览座位的使用状态信息传达给馆员,让馆员动态掌握阅览座位使用情况;二是藏书检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与Pepper 的直接对话搜索到馆内书籍位置;三是收集信息功能,Pepper通过自动收集信息功能分析查询数据,挖掘来访者的深层次需求,并向馆员提供反馈,通过分析规模操作日志数据和用户属性数据测算访客感兴趣的内容,为书目订购提供依据,在减轻馆员工作负荷的同时,促进服务质量与效能的提升[48-49]。

2016年7月日本电气通信大学创办第一个高校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人工智能高级研究中心(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xploration Research)”,旨在创造服务于人类并与人类共生共存的通用型人工智能项目[52],2017年与图书馆合作打造AIA项目。AIA是一个可容纳200多人的创新学习空间,位于校内图书馆二楼。用户不但可以在智能空间内进行个人学习,还可以利用空间内的无线设施、可移动桌椅、交互机器人等开展多人研讨活动。目前应用到该空间内的人工智能系统主要分为3个方面:感应系统、影音系统和自主学习系统。感应系统指在AIA中,将空间分为46块区域,每块区域都布置有温度、湿度、照明度、运动和CO2传感器。传感器获取的数据通过独立于现有网络的无线LAN系统AIA-Wireless记录并存储在建筑物内的应用程序终端上。而配置的可视化应用程序能够直观地进行数据转换,结合地理定位技术和空间地图可视化呈现数据。疫情期间,工作人员可以直观地通过这些数据来判断何时需要采取通风、消毒等防护措施。影音系统能够将捕获到的空间图像和声音记录在服务器机房的硬盘中。自助学习系统通过引入带有玻璃白板功能的隔板,学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自由书写,从而打造出一个可容纳6~10人进行演示的半开放空间。为吸引更多学生,空间还引入10个聊天机器人,以便和学生交流互动[53-55]。

2.3 典型病例 患者男,68 岁,因“头部外伤1 个月、头部胀痛 1 周加重伴左侧肢体无力 3 d”入院。体格检查主要为左侧肢体肌力 4 级,术前头颅 CT 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右侧为重(图1A)。急诊行右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即刻复查头颅 CT 提示血肿引流充分(图1B),患者左侧肢体无力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恢复至5 级。术后一直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术后第 2 天复查头颅 CT 示脑膨复良好(图1C),予以拔除引流管,术后第 4 天出院。1 个月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头颅 CT 提示双侧血肿较前明显吸收(图1D);3 个月后复查头颅 CT 提示双侧血肿完全消失(图1E)并停药。

2.2.2 VR技术应用

1.3 受害状况 5次大的冻害中,2009年11月中旬的冻害虽然最低温度只有-8.1℃,但时处初冬,正值猕猴桃树体养分积累和缓慢回流关键期,树体尚未正常休眠,树体细胞还处在活跃期,树体抗寒抗冻能力差,遭遇低温,造成大量猕猴桃枝蔓、芽体、叶片受冻。而此期地温尚高,由于地面热辐射,冻害部位主要发生在地面上30~50 cm以上部位直至架面附近,主要表现为主干及枝蔓形成层受冻褐变坏死,受损极为严重。其余4次均为休眠期冻害,主要表现:

VR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领域。新冠疫情发生后,日本众多图书馆采取长时间的闭馆或限流措施,推进VR技术支持的阅读体验服务。例如,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国家儿童图书馆在2020年6月推出兼容5G的3D视图和VR视频的“梦想图书馆”,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观赏到有着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图书馆[56]。高校图书馆也陆续推出VR、AR技术应用下的创新项目。比如,早稻田大学中央图书馆在成立25 周年之际开展的“梦想融合”项目,打造了源氏故事经典著作之一《四季源氏》的360°VR视频,并进行3D处理[57];神奈川工业大学图书馆与民间志愿组织共同创建“神奈川工业大学图书馆3D视图/VR地图”项目[58];岛根大学图书馆利用360度全景照片组织虚拟图书馆参观活动[59];立教大学的池袋图书馆、新座图书馆2018年开始VR体验项目[60]。一些民间企业也致力于虚拟图书馆开发。2020年11月日本图书馆综合展览发布大日本印刷公司与图书馆发行中心公司共同合作的“虚拟图书馆(演示版)”,用户可在该虚拟空间中翻阅书架,既可以查看电子书,也可以订购实体书[61]。

2.3 古籍草书文本识别应用

在20世纪现代日语普及前,日本古文字草书文本使用有悠久历史,数百万古籍以古代草书文本记载,而能够阅读这些文字的人口不足0.01%[62],即使是对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而言,古籍草书文本的识别也是一道门槛。同时,为应对古籍在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中被丢失损毁的风险,日本在数字化保存上做出了巨大努力,但被保存下来的文献不能被广泛阅读也是一大难题。对此,2015年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开发出能够识别日本古籍草书文本并将其转换成文本数据的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文字识别技术,转换精确度达80%以上[63]。随着人工智能兴起,日本开始追求更高要求的手写文本识别。得益于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技术在图像识别领域突破,2019年日本人文开放数据共享中心公开KuroNet 草书文本识别服务,以IIIF(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提供的图像为对象,能对多文字的草书文本进行OCR文字识别[64]。2020年3月,在改良KuroNet草书文本识别服务基础上,添加自动文本转换和手动文本转换功能的KuroNet Text Editor诞生,用于编辑KuroNet草书文本识别服务的字符识别结果,支持文本识别后手动校正读取顺序,删除或添加读取文字[65]。其他机构同样致力于古籍草书文本识别技术的更新。立命馆大学艺术研究中心和凸版印刷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草书文本识别学习·指导系统”,支持AI解密字符解码、AI积累不可读取字符图像等功能,在进行草书文本读取教育的同时,收集不可读取字符图像以扩充字形数据集[66]。而在国际上,2019年世界最大规模的机器学习竞赛平台Kaggle举办了草书文本识别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草本文书OCR识别精确率[67]。

2.4 藏书点检系统应用

2012年,长尾真在《如何创造未来的图书馆》中强调,未来图书馆的内部组织要像人脑一样进行网络连接并呈现,成为一种各个领域相互联系、社会共享的网络结构和知识体系[18]。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先进的算法和海量的数据使人工智能应用不再是单纯实现生产生活的自动化和电子化,更是一种能够将人类的智慧活动呈现在计算机上的技术[19],智能检索、开放获取、知识共享等研究成果丰硕。宇陀则彦等调研筑波大学图书馆信息搜索系统MetaLib和SFX的利用情况,证实该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信息搜索服务[20];地藏真作介绍了可以利用网络浏览器、条形码阅读器和Facebook账户来轻松创建网上图书馆的网络服务Liverise[21];小林岩生对文化机构在维基百科等国际交流服务网络中的数据开放情况展开论述,提出可以通过市民合作加强数字档案建设[22]。

2.5 盲人图书馆AI系统应用

日本图书馆重视特殊群体服务,人工智能技术为视障人士阅读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2017年日本盲人图书馆引进Tifana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客户服务系统AI Sakura-san数字标牌版本,能够应用语音识别技术,用户可通过使用自然语言与系统进行交互,替代传统的触摸板操作[71]。2019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促进视障者阅读环境改善法》,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和实施措施以改善视障者的阅读环境[72]。在此背景下,东京丰岛区立中央图书馆引进AI视觉支持设备OrCam MyReader,小巧轻便,通过磁铁吸附到眼镜上,操作简便,主要用于帮助视障者和老年人阅读报纸、书籍、手机短信等。该设备无需网络连接,因而能够随拿随用。与盲文书籍和音译的阅读书籍相比,OrCam MyReader 节省了阅读时间和生产成本,也让视障人士之外的群体获益[73-74]。

日本人工智能研究包括语言处理、知识的利用与共有、机器学习、人机交互、网络智能、AI应用等,图书情报学界大多围绕语言处理、知识利用与共享、网络智能展开[11]。

综上,日本Society5.0 建设背景下,IoT、大数据、机器人、无人机、实时翻译、VR等新兴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尤其在日本图书馆智能空间建设、服务模式优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特殊群体关怀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3 日本图书馆人工智能发展特点

2.1 一般资料 42例患者 CT 检查均提示存在明确的慢性硬膜下血肿(血肿最厚处超过 1 cm),脑室及中线受压,脑沟消失。42例患者中 36例为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6例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3例行双侧钻孔引流术,3例仅行单侧钻孔引流术)。

3.1 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上,充分展现了日本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近年日本科研机构积极探索新兴技术与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结合点,努力让全民阅读识别草书文本成为可能。为此,利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图像解析等新兴技术辅助识别日本古籍的草书文本,成为人工智能在日本图书馆领域的一大实践应用。其中,为了丰富草书文本数据集,日本人文开放数据中心将图书馆、美术馆、艺术研究中心等文化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整理成古籍数据集、江户料理菜谱数据集、近代报刊数据集、江户地图数据集等数字资源集合,尽可能让所有古籍资源的效用能够得到发挥。这一举措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为专业的研究学者提供服务,更是要让日本民众传承文化遗产,甚至让海外致力于日本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或者感兴趣的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其魅力,传播、发扬日本文化[75]。此外,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和国家文学研究资料馆2017年开发了一个将手绘草图或一般图像与古籍画像进行匹配的人工智能系统,帮助民众从古籍中获取到更多新的知识[76]。由此可见,比起开发更多新的资源,日本更重视对已有的文化资源进行盘活利用,将自身的文化遗产充分保存并在海内外传承发扬。

3.2 文化机构和企业联动合作

人工智能技术在日本图书馆界的广泛应用,不仅归功于图书馆界自身在提升服务质量上所作出的努力,也得益于日本IT企业在高新科技领域的不断创新。日本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国家,拥有日立、松下、索尼、东芝等国际知名IT企业,这些企业持续致力于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开发探索。近年人工智能已然成为日本企业发展的热门领域。作为该领域的技术交流展示平台,始于2017年的“AI·人工智能展”涵盖日本制造业、金融、能源、医疗、教育等行业,推动了日本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除上文中提及的图书馆引入机器人、无人机、自动点检系统外,也不乏其他日本文化机构和民间企业的合作项目。例如,日本出版销售公司和富士通共同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选书服务系统SeleBoo,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图书馆和书店来挑选经营场所和用户相匹配的书单[77];青山学院大学研究所和富士通合作成立人工智能学习支持研究项目,帮助建立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新学习支持系统[78];名古屋市开展增强现实图书馆导航试验项目[79]。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日本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文化机构和富士通、软银、京瓷等日本一流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正如图书馆信息技术组织Code4Lib JAPAN成员江草由佳等所言,要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者与研究者更加紧密地合作交流,促进科学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80]。一方面,对企业来说,与文化机构的合作不但能够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还能够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图书馆与业界的通力合作有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应用落地,是图书馆创新服务体验,迈向全面智能化的重要路径。

3.3 活用开放获取的大数据环境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开放获取的大数据环境。不论是智能选书、智能应答,还是文本图像识别,都需要丰富的数据集来提高智能服务精确度。为此,日本总务省推出开放数据和数据活用战略,推进支援项目。日本《开放数据基本准则》将开放数据定义为:在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持有的公私数据中,满足能够出于商业或非商业目的二次使用、适合机器阅读、能够免费利用三种形式中任意一种形式的数据,则为开放数据[81]。为促进日本文化的保存、传播与传承,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在日本数字档案馆推进委员会和从业者审查委员会的政策支持下开始运营全综合门户网站Japan Search,链接日本出版物、文化遗产和媒体艺术领域的数字档案,全国各部门都可搜索访问其数字资源[82]。此外,为了让地方公共机构能够充分利用开放数据,日本总务省专门成立开放数据培训门户,用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进而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数据素养[83]。日本开放数据政策为日本图书馆界和以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的创新应用积累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推动了图书馆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

4 结语

我国对图书馆和人工智能研究较多,但针对日本的研究欠缺。日本图书馆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较早,近年尤为重视其技术应用和发展。日本图书馆的人工智能应用在内外部因素的驱动下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我国可在借鉴这些做法的同时,结合自身优势与实际,探索出与我国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之路。

(1)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文献资源的价值开发。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籍文献丰富,古籍数字化仍在深入开展,但存在古籍数字化学术规范不足、古籍数字化平台对成果纳入性不高、用户需求重视不足等问题[84]。对此,智慧图书馆建设应积极探索如何充分挖掘大数据时代下的现有文献资源价值,促进传统文化开发与文化服务,利用知识图谱、VR/AR、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开发、创新性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促进政府、企业、文化机构、高校合作共建。正如日本经济产业省机器人发展报告所述,近年中国制造的机器人市场占比呈倍速增加[85],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我国也有一大批产品和业务较成熟的人工智能企业,为多主体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尽管已有企业与文化机构合作推出智慧场馆等项目,但主要以博物馆、美术馆等展馆为主,图书馆领域应用较少。同时,我国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亟需从资源建设、空间功能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86]。因此,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应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优势,积极展开政府、企业、文化机构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将资金、技术、信息等进行资源整合,提供智能技术支持下更广泛多元的新型阅读空间和服务项目。

(3)开放文化数据,加快数据融合利用。日本图书馆深入应用人工智能的一个支持条件就是数据的开放获取和融合利用,我国对文化数据的治理已经开始了政策上的部署,即将完成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并逐步探索文化大数据治理制度。各图书馆将自身馆藏资源和特色服务与国家文化大数据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信息服务。

另外,应推进智慧图书馆的顶层规划,重视建设成效和用户体验。近年我国图情领域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建设持续推进,但顶层规划缺失使得究竟何为智慧图书馆、如何建设智慧图书馆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面临理论指导、区域合作、统筹规划等问题[87]。日本学界围绕图书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展开了大量研究和实验,同时重视应用成效和用户体验。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一方面应积极推进顶层规划,从规划和理论层面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要重视建设成效和用户体验,关注用户所需。最后,日本图书馆领域人工智能的持续应用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2019-2020)》,我国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持续推进,鼓励高校形成人工智能学科群,培育更多复合型人才[88]。但人工智能发展仍集中在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稍显不足,应重视人工智能的价值作用,打造一支具备职业素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智慧服务人才队伍。

1)减轻地表水。根据对滑坡地质灾害的了解,结合其灾害的影响因素,提出减轻地表水的危害治理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对以往滑坡地质灾害的分析,70%的滑坡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表水过多。在对地表水治理时,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地表水进行拦截和导引。在对地表水进行拦截和导引时,可以根据滑坡周围山体情况和水流走向,对地表水进行拦截和改流,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域内,引发二次滑坡。

尽管本文开展了大量的文献、案例调研和分析工作,但日本图书情报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广泛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所以本文材料和论述难免存在遗漏,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和对该领域的持续密切关注。

猜你喜欢

机器人人工智能图书馆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图书馆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