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定眩汤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疗效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2-08-19李涛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第五人民医院江西上饶3341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16期
关键词:颈性椎动脉疗程

李涛(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第五人民医院,江西 上饶 334100)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与髓核突出、椎间盘病变、骨质增生等对椎动脉颅外段造成影响,促使基底动脉、椎动脉血液供应不足而引发的眩晕综合征[1]。颈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伴头痛、呕吐、恶心、视物不清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现阶段,临床针对颈性眩晕多采用西药、牵引等手段进行治疗,但复发率相对较高。中医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生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闭阻不通相关,临床治疗应注重活血通络[2]。中医药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以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药物配伍,提高治疗的针对性。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自拟定眩汤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颈性眩晕西医诊断符合《安徽省颈椎病分级诊疗指南(2016版)》[3]内相关标准:存在持续性耳鸣、头晕、头痛等症状,颈部后伸、旋转时可出现一过性眩晕、呕吐、恶心、突发晕倒等情况,臂丛牵引试验结果显示为阳性,椎间孔后缩试验结果显示为阳性,颈椎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存在骨质疏松,可见椎间孔缩小,偶见颈曲异常、椎骨移位;②颈性眩晕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内相关标准:眩晕久发不愈,心烦口干,视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腰酸膝软,神倦乏力,苔薄,舌红,脉弦细;③生命体征平稳者。排除标准:①为颅内血管病变性眩晕者;②存有颅内肿瘤者;③脑实质病变性眩晕者;④存在药物过敏史者;⑤梅尼埃病者;⑥眼源性眩晕者;⑦肝肾功能异常者;⑧免疫功能异常者。本研究选取病例均遵循患者自愿原则,且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7.86±4.25)岁;病程1-14个月,平均病程(5.17±1.93)个月。观察组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48.78±4.12)岁;病程1-13个月,平均病程(5.23±1.88)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西比灵胶囊,口服,10mg/次,1次/d。

1.2.2 观察组 采用自拟定眩汤治疗:熟地15g、杜仲12g、白术12g、半夏12g、茯苓9g、天麻12g、钩藤9g、僵虫6g、生龙骨9g、夜交藤9g为基础方。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5g;目赤肿痛者加菊花12g、桑叶12g、决明子12g;颈背部疼痛紧困者加姜黄12g、桑枝10g;伴夜寐不安、多梦者加远志10g、生牡蛎9g。加水煎煮30min,弃渣留汁200ml,1剂/d,分早晚两次温服。

两组均以治疗7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期间忌辛辣饮食,禁服其他药物。

1.3 观察指标 ①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眩晕与其他伴随症状得以消失,体格检查显示为正常为显效;眩晕症状明显缓解,眩晕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伴随症状明显减轻,经体格检查显示阳性体征不明显,用药期间临床症状可有效控制为有效;眩晕与其他伴随症状均未改善或加重为无效。②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治疗前与治疗4个疗程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③血管内皮因子: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4个疗程后,采集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试剂盒均由深圳子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④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与治疗4个疗程后,经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5]对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该量表中心理及社会适应占4分,头痛占2分,眩晕占16分,颈肩痛占4分,日常生活及工作占4分,合计30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症状越轻。⑤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分别采用χ2、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椎动脉血流动力学 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cm/s)

表2 两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34.81±3.23 42.13±4.35a 32.51±3.69 40.63±4.24a观察组 30 35.85±3.19 50.97±5.28a 33.57±3.73 49.36±4.39a t - 1.255 7.078 1.107 7.835 P - 0.215 0.000 0.273 0.000

2.3 血管内皮因子 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NO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管内皮因子比较(±s)

表3 两组血管内皮因子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ET-1(ng/L) NO(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79.21±7.75 45.36±4.92b 25.61±4.33 54.61±5.75b观察组 30 78.52±8.06 37.33±4.27b 25.81±3.98 67.35±5.11b t 0.338 6.751 0.186 9.071 P 0.737 0.000 0.853 0.000

2.4 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ESCV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s,分)

表4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c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14.27±3.15 20.65±2.11c观察组 30 14.36±3.02 24.47±3.59c t-0.239 5.025 P-0.812 0.000

2.5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颈椎与相关软组织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而引发的眩晕,会引起干呕、反胃、视物不清及头昏等,还可导致突然昏倒等情况。部分颈性眩晕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受累,进而出现假性心绞痛、心肌缺血、消化功能障碍等相关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若不及时控制病情,会导致多种不良后果。西医对于颈性眩晕并无特效治疗手段,若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则以对症治疗为主,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眩晕,常用药物为血管收缩抑制类药物、利尿脱水药、抗凝药以及前庭神经镇静药等[6]。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药物仅能起到暂时缓解症状作用,并不能完全根除疾病,若长久服用还易引发多种副作用。对于重症颈性眩晕患者,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其存在易复发、手术风险较高等弊端。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如针灸、中药、按摩等均为治疗颈性眩晕的常见手段。颈性眩晕为本虚标实之症,属于“微观血瘀”范畴,本虚、瘀血为发病内因,而外伤、劳损为外因。寒湿凝滞、痰湿内阻、气血亏虚、瘀血阻滞为颈性眩晕常见证型,病情恶化可导致髓海不足、肝肾亏虚、脑失所养,以痰湿内阻较为常见,临床治疗应以通经活络、升清祛浊、调理营卫气血为主要原则[7]。李筱棠[8]等人研究指出,小柴胡汤加减联合耳穴埋豆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有效缓解症状体征,降低血液黏度,提高脑血流速度,可有效发挥中药多靶点综合治疗优势。为此,本研究采用自拟定眩汤治疗该疾病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ESCV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该治疗方式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自拟定眩汤中熟地可益精填髓、补血滋润;茯苓可通利关节、利水祛湿;天麻可行气活血、息风止眩;半夏可消痞散结、祛湿化痰;杜仲可强筋壮骨、补益肝肾;白术可固表止汗、燥湿利水;钩藤可清热平肝、息风止疼;僵虫可化痰散结、祛风止痛;生龙骨平肝潜阳、镇心安神;夜交藤养血通络、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共起眩晕则止、提升阳气、气血上荣、通窍启闭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天麻、白术可增加脑动脉与椎动脉血流量,利于缓解大脑缺氧等情况;半夏可镇吐降压;葛根利于扩张动脉,缓解颈项强直情况[5-10]。

血流动力学因素为颈性眩晕发作的原因之一,大部分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情况,后天原因、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原因均可致使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度增加,致使血流速度减缓,椎动脉管腔变小,促使患者眩晕症状加重[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自拟定眩汤利于改善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ET-1属于缩血管物质,是影响颈性眩晕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且该疾病患者血液内ET-1含量高于常人。由于颈椎局部无菌性炎症、颈椎稳定性降低等刺激机体椎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大量释放ET-1,致使血管痉挛,进而引发眩晕症状[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NO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自拟定眩汤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因子水平,增强临床疗效。本研究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定眩汤治疗,能够互相补充、标本兼顾、协同增效,且中医药配伍注重平衡,毒副作用较轻,与西药联用安全性高,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患者易于接受。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等不足,致使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可信度,后续研究中还应增加样本量深入研究,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

综上所述,在颈性眩晕患者中采用自拟定眩汤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调节血管内皮因子水平,利于改善预后,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颈性椎动脉疗程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治子宫脱垂
传染性软疣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