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及营养风险调查状况分析
2022-08-19刘晓燕张峰李嘉张小佛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刘晓燕,张峰,李嘉,张小佛(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作为特殊群体,儿童因抵抗力差、机体发育尚不完善、疾病自身等影响,在整个住院期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问题[1]。众所周知,机体营养与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研究指出,营养不良的发生容易增加住院儿童病死率、死亡率,并且延长住院天数,增加医疗费用[2]。因此,积极纠正住院儿童营养状况对改善其临床结局至关重要。本研究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92例住院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状况及营养风险展开调查,旨在为其临床营养干预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长沙市中心医院儿童医学中心2019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住院儿童92例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患儿49例、女性患儿43例,年龄为3-12岁,平均年龄(7.59±2.20)岁。
纳入标准:①入院≤24h以内;②神志清楚,依从性良好;③患儿及其家长知晓研究内容及目的,主动参与。排除标准:①入院时长≥24h;②严重营养不良、贫血等;③出生史、膳食史不详;④研究过程中因自身原因而主动退出。
1.2 方法 收集所有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对其基本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评估住院儿童的机体营养情况,同时对其营养风险进行筛查。
营养状况的判定标准:以WHO公布的正常儿童及青少年生长标准为依据,即以年龄比体重Z值(weight-for-age Z-score,WAS)、年龄比身高Z值(height-for-age Z-score,HAS)、身高比体重Z值(weight-for-height Z-score,WHS)作为判断依据,以<-2和<-3为界点分别诊断儿童中度、重度营养不良。
营养风险的筛查:记录所有入组对象的基本信息,同时使用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协会推荐使用的儿科营养风险筛查工具(screening tool forthe assessment of malnutrition in pediatrics,STS)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即高营养风险患儿初筛后48h再次筛查,以全院统一规格的儿童体重秤和身长/身高计测量,注意体重测定精确到0.01kg,身长/身高测量精确到0.1cm,共测量3次,取平均值。STAMP营养风险评估表包括人体测量指标、疾病风险、食物摄入,按照0-3分对每项予以评分,三个部分得分之和为总评分,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9分,量表总分为0-1分(低营养风险)、量表总分为2-3分(中等营养风险)、量表总分为4-9分(高度营养风险)。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住院儿童营养风险的疾病(腹部疾病、肿瘤及血液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分布特点、所有住院儿童营养不良疾病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同时比较不同程度营养风险患儿营养不良检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正态分布变量行t检验,否则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有住院儿童营养风险的疾病分布特点 对住院儿童营养风险的疾病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见表1):所有住院儿童营养中腹部疾病最常见,其次为肿瘤及血液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腹部疾病、肿瘤及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营养状况为中度风险,而肝脏疾病儿童营养状况为高度风险。
表1 所有住院儿童营养风险的疾病分布特点[n(%)]
2.2 所有住院儿童营养不良疾病分布特点 对住院儿童营养不良疾病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见表2):所有住院儿童发生28例营养不良,包括轻中度营养不良22例,重度营养不良6例,当中的肿瘤及血液疾病发生轻中度营养不良的几率(33.33%)最高,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23.08%)、肾脏疾病(20.00%)、肝脏疾病(17.65%)、腹部疾病(10.00%)。2.3 比较不同程度营养风险患儿营养不良检出率 对不同程度营养风险患儿营养不良检出率进行比较(见表3):高度营养风险患儿营养不良检出率41.86%明显高于中度营养风险患儿的20.4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所有住院儿童营养不良疾病分布特点[n(%)]
表3 不同程度营养风险患儿营养不良检出率比较[n(%)]
3 讨论
营养不良在住院患儿中普遍存在,营养不良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降低机体功能,且会加重患儿的感染率、病死率,延长住院时间,导致医疗费用增加[3]。
2007年,我国上海3家儿童专科医院1901例住院患儿营养状况的调查显示,总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4.1%[4]。早在2002年的欧洲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居高不下与缺乏有效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管理密切相关。而营养评估仅能反映患儿现有的营养状态,并不能预测临床结局,如何准确地预测现存的或者潜在的营养因素导致患儿出现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指导营养支持治疗及时、有效地介入是困扰临床工作人员的一大难题。因此,美国、欧洲、中国的儿科胃肠肝病营养学会都呼吁建立“营养支持小组,NST”,并建议对所有儿科住院患儿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风险筛查是营养管理的第一步,通过筛查工具可简便有效地识别出儿童的营养风险状况,及早对存在较高营养风险的患儿进行有效的营养干预,促进疾病康复并改善临床预后。营养风险筛查是临床营养管理的第一步,临床医生护士通过快速、简便易行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早期发现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儿,针对这些患儿给予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疾病康复并改善其临床预后[5-6]。因此,提高营养风险筛查率对住院患儿是否提供营养支持有一定的重要性,直接影响患儿临床结局。
目前在国外、国内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有:主观全面营养风险评价(SGNA)、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NRS2002)、主观全面营养评价方法(CSGNA)、儿童营养不良风险评分表(PYMS)、营养风险及发育不良筛查工具(CSTRONGkic)、儿科主观整体营养评估(SGNA)、儿科营养不良评估筛查工具(STAMP)、约克郡儿科营养不良筛查(PYMS)STRONGkids[7-8]等。结合近些年临床实践观察,发现我国部分地区已对当地儿童住院患儿开展了营养风险筛查,大部分使用STRONGkid,STAMP工具,还有使用成人筛查工具NRS2000进行筛查的。本文采用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协会推荐使用的儿科营养风险筛查工具(STAM1)进行营养风险筛查。STAMP作为一种儿科专用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并可以根据STAMP的评估结果对患儿进行营养管理和支持,为临床营养支持的介入起到了引导作用[9]。
该研究结果显示,共92例住院儿童,所有住院儿童营养中腹部疾病最常见,其次为肿瘤及血液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腹部疾病、肿瘤及血液疾病、肾脏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营养状况为中度风险较高,而肝脏疾病儿童营养状况为高度风险较高;所有住院儿童营养中肿瘤及血液疾病最易发生轻中度营养不良。高度营养风险患儿发生营养不良的检出率41.86%明显高于轻中度营养风险患儿的20.41%(P<0.05),说明在具有高营养风险的患儿中,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血液、肿瘤疾病,腹部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的高营养风险的检出率高于其他疾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也较高,为此建议对其予以营养支持,此外,儿童营养保健与教育也是必需的[10]。
综上所述,针对住院儿童的营养状况及营养风险展开调查,发现住院儿童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风险,且最易发生营养不良情况,为此建议在实践工作中必须建立营养风险筛查制度,及时筛查存在高营养风险、已存在营养不良儿童,以指导采取相应的营养支持,进而改善住院儿童临床结局,促进预后转归。由于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以及本次研究样本量不足、观察指标不全面等方面的局限性,今后仍需继续探究住院儿童营养调查情况,以丰富研究成果,并为住院儿童后续的营养评估、营养支持等方面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进而提升住院儿童机体健康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