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氟尿嘧啶持续静脉输注在晚期大肠癌多线治疗进展后的疗效观察
2022-08-19唐冬艳黄静仪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广东江门529300
唐冬艳,黄静仪(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广东 江门 5293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却也导致饮食结构逐渐向低纤维素、高热量以及高脂肪等方面转变,从而增加了大肠癌的发生率[1]。该疾病发现初期多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由于患者预后的情况较差,较易出现复发的情况,因此导致结直肠癌的死亡率逐渐升高。大肠癌早期不易察觉,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发展为晚期,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对于无法进行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大多采用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2-3]。大肠癌晚期的患者对化疗不敏感,因此采取副作用较小及治疗效果较好的方案则显得至关重要[4]。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小剂量氟尿嘧啶持续静脉输注对于晚期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晚期大肠癌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1.2±2.3)岁,其中结肠癌19例,直肠癌1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1.5±2.1)岁,其中结肠癌17例,直肠癌18例。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经临床检测以及病理诊断均确诊为大肠癌;②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采用标准化的化疗方式;③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有严重障碍的患者;②有精神病史以及智力障碍的患者;③接受过本次研究所用药物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准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治疗,奥沙利铂采用静脉输注的方式,按照140mg/m2,用时3h,1次/天,3周/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2.2 研究组患者采用小剂量氟尿嘧啶与奥沙利铂联合的治疗方式,氟尿嘧啶(5-Fu)300mg/d,采用化疗泵进行连续输注,用时8h,奥沙利铂以及治疗的时间与对照组相同。两组患者在治疗中若出现呕吐的情况,均采用多潘立酮进行常规的止吐。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毒副反应的出现情况,主要为中性粒细胞降低、转氨酶升高、贫血以及恶心呕吐等。
1.3.2 依据国际通用的生命质量的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质量状况进行评估,主要评估的内容包括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疼痛、物质生活以及整体健康等五项内容,各项的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命质量状况越好。
1.3.3 依据实体瘤的相关评估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
判定:完全缓解:患者所有能见病变均消亡,持续的时间超过4周;部分缓解:患者病灶的最大垂直直径与最大径的乘积降低程度大于50%,病情持续的时间超过4周;病情稳定:患者未有新的病灶出现,并且病灶的双径乘积增加程度小于25%或者下降的程度大于25%;病情进展:患者有新的病灶出现或者病灶间的双径乘积增大的程度大于25%。治疗的总效果=(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后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 研究组患者用药后的毒副反应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后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的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命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生命质量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生命质量的各项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命质量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的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的比较(±s,分)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组别 时间 社会功能 心理功能 躯体疼痛 物质生活 整体健康对照组 治疗前 66.3±4.7 68.2±3.3 63.5±3.1 68.3±2.2 67.3±3.4治疗后a 73.3±2.2 73.4±3.7 71.6±4.2 72.3±3.0 72.6±3.5研究组 治疗前 66.5±4.6 67.8±3.2 63.2±3.2 68.5±2.0 67.5±3.3治疗后ab 76.3±3.3 77.0±2.0 77.3±1.9 75.4±3.5 76.0±2.8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大肠癌在发病的早期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大多发病于患者大肠黏膜的上皮,大肠癌晚期主要的表现特征为癌组织病变由黏膜的下层直至浆膜层[5]。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大肠癌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为采用手术将病灶切除,并且患者预后的情况相对较好,有一半以上的患者能达到5年的生存期,而针对复发以及晚期的大肠癌患者则主要采用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6-7]。大肠癌主要是由于直肠黏膜或者结肠的上皮细胞增殖而导致的消耗类疾病,在普外科中比较常见,是在多项致癌因子共同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其中占比最大的主要为遗传以及饮食结构[8-9]。根治术以及术后化疗是对该疾病早期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标准化方式,但预后的情况较差,从而导致患者治疗后出现复发的情况较多。
氟尿嘧啶是对大肠癌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性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的时间较长,但在近期的治疗有效率仅为20%,因此在近年来的治疗中对氟尿嘧啶给药的方式以及剂量进行有效的改变,已逐渐成为临床工作者的重要关注内容[10]。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用药后的毒副反应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生命质量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说明,采用氟尿嘧啶与奥沙利铂联合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治疗后的毒副反应,有助于患者治疗后生命质量水平的提升,利于患者的预后。在临床应用中,氟尿嘧啶较为常见的给药方式为持续性的静脉输注以及短时间内静脉冲注,给药的方式以及剂量决定其抵抗肿瘤的毒性以及活性[11]。目前对于大肠癌患者的治疗中铂类的抗癌药物在化疗中发挥一定的功能,尤其是与小剂量氟尿嘧啶联合使用在化疗中的效果更加显著。奥沙利铂主要的毒副反应为腹泻、恶心以及呕吐等,在患者进行化疗的过程中,大多会服用甲地孕酮,该药物的使用对于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功能,对于骨髓抑制毒性的情况相对较小,而神经毒性的出现情况较高,但多数为中度以及轻度,且停药后患者容易较快恢复[12]。奥沙利铂应用葡萄糖溶液进行配制,不可与生理盐水配用,在用药的过程中应避免寒冷的刺激,防止喉痉挛情况的出现。在本次研究中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大肠癌患者在采用奥沙利铂治疗的同时与氟尿嘧啶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氟尿嘧啶利用静脉冲注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对RNA发挥作用,而持续性静脉输注的方式则主要通过胸苷酸的有效合成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同时小剂量静脉输注的方式能够通过将胸苷酸与氟尿嘧啶合成酶的时间有效延长,进而促进细胞毒作用的增加,因此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利于患者的治疗[13]。小剂量氟尿嘧啶血浆半衰期的时间较短,仅在15-30min期间,是一种具有时间依赖性的药物,在用药的过程中,其连续性的基础与短时间暴露的作用机制不同,静脉冲注与持续性的静脉输注之间不具有较差的耐药性,在治疗过程中采用静脉冲注失败的患者改用持续性的静脉输注仍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4]。根据有关研究证实,在采用小剂量静脉输注的过程中其缓解期以及治疗的效果与静脉冲注比较,均显著较好,并且患者具有较好的耐受性[15]。在有关学者的研究中证实,亚叶酸钙(CF)对小剂量氟尿嘧啶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生化调节的功能[16-17]。CF是小剂量氟尿嘧啶的一种生物调节剂,CF在与氟尿嘧啶有效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促进胸苷酸合成酶与脱氧核苷酸的稳定结合,进而使氟尿嘧啶的细胞库容增加,从而提升小剂量氟尿嘧啶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对大肠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小剂量氟尿嘧啶采用持续性静脉输注的方式,不会增加患者的毒副反应,在促进患者治疗效果提升的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改善也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晚期大肠癌多线治疗后的患者采用小剂量氟尿嘧啶持续静脉输注的治疗方式,对患者出现毒副作用的情况较小,利于患者治疗后生命质量水平的提升,治疗的总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