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022-08-19

体育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业课程标准技能

季 浏

(1.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2.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正确组织下,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3年多的共同研究和讨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由教育部发布,这是我国持续20年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季浏,2021)。《课程标准(2022年版)》既继承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精神,又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既总结了近十年来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又瞄准国际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既关注教育、课程与体育等领域相关的最新理论和成果,又重视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尹志华等,2022a)。它是继承与创新、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我国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乃至整个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将起到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全面和准确理解《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本文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与分析。

1 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

1.1 课程性质

《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一课程性质包括两方面涵义。

一是阐明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手段、内容与目的。其中,手段是指身体练习,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学练。内容是指体育运动和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前者除包括身体练习外,还包括体育原理、体育文化等认知类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后者主要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指期望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实现身心一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手段、内容与目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体育教师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是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4个特点。基础性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性强调身体练习以及健康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健身性强调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必须保证充分的运动时间和适宜的运动负荷,提高运动质量和学习效果。综合性强调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有机融合和渗透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2 课程理念

1.2.1 坚持“健康第一”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如果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整个学校教育、所有课程都需要加以贯彻和实施,从而充分体现教育和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那么,“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或指导思想则不仅是针对整个学校教育,更是针对学校体育而提出的,这完全与近二十年来党和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教育和体育相关的重要文件精神和要求高度一致,因为所有的相关文件在论述学校体育时都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或指导思想。

例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2020)。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完全符合党和国家一贯的政策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也是对2001年版和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坚持,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一贯性。此外,体育与健康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体学生的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基础,关乎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因此,课程理念在强调“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强调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目的就是设计出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业质量和学习评价等。

1.2.2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提供更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发扬刻苦学练的精神,逐渐养成“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习惯。“教会、勤练、常赛”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要求,对于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要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予以落实也非常重要和必要,因此,需要建构“学、练、赛”有机融合的课堂教学体系,这有助于彻底改变长期普遍存在的“无运动负荷、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季浏,2016),显著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和效果。所谓课堂教学中的“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所谓课堂教学中的“练”,就是要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每节课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习,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说得多、学生练得少的“说教课”现象。所谓课堂教学中的“赛”,就是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比赛或完整动作展示,彻底改变以往无比赛的体育课状况。总之,应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学、练、赛”有机结合,使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体验运动的乐趣,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培养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良好感受和效果会影响到其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成为可能,从而促进学生养成有规律地参与运动的习惯。

1.2.3 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等理念。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等,为学生参与运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重视系统安排多种运动项目的学练,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运动体验,协调发展运动能力;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强调引导学生将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体育学习、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和日常生活中,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该理念主要强调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安排的整体思考。

保证基础,指为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讲的基础,有别于以往过分重视要打好单一知识和单个动作技术的基础,强调打好结构化和完整知识和技能及态度、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础,这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发展。保证基础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性的特征。重视多样,指义务教育阶段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技能及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专项运动技能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验多种运动项目的乐趣和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教授的运动项目数量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不同类运动中分别选择一些项目进行教学。重视多样有助于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学习和理解,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多样性的特征。关注融合,指在关注本课程的知识与知识之间、技能与技能之间融合的同时,还要重视体育与健康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及体育与健康和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的融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运用,指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的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1.2.4 注重教学方式改革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体育学习实践性和健康教育实用性的特点,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倡导将教师的动作示范、重点讲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将集体学练、小组学练与个人学练有机结合,注重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讲授、交流互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一理念提示我们,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以往的“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把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变成培养人的过程。其次,要改变以往单一、单调、呆板的简单教学情境,倡导每节课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或运动情境,以创设复杂情境为主。复杂的情境是真实的情境,更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最后,要改变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单一教学方式,坚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同时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合作探究。

1.2.5 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学习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注重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围绕核心素养,既关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与专项运动技能,又关注学习态度、进步情况及体育品德;既关注健康基本知识与技能,又关注健康意识和行为养成。评价方法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结合。评价主体以体育教师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同时,重视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为教师有效教学、学生积极学习及学习评价指明方向。通过综合性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形成核心素养。这一理念提示我们,第一,树立新的学习评价观,要从以往单纯地强调甄别性和选拔性评价向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转变。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不足、反思问题、改进学习、不断进步。第二,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要从以往过分重视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向对知识和技能、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和进步情况的评价转变,强调评价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引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朝着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展开,这也体现了学习评价的导向功能。第三,强调评价方法多样,要从以往主要采用单一化评价方法向多样化评价方法转变,注重过程性评价的使用,重视增值性评价,从而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第四,倡导评价主体多元,要从以往单一地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向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家长、班主任同时参与的多主体评价模式转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及追求健康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五,重视学习评价与学业质量的有机联系。学业质量主要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而学习评价的内容主要是依据学业质量的。总之,综合性学习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形成核心素养。

1.2.6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度关注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与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发展。这一理念提示我们,首先,要重视面向全体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针对极少数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运动员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所有学生都应平等地享受教育权利和受到一视同仁的公平对待,都应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并从中获得进步,教育公平的理念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应得到充分落实。其次,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的运动成绩受到遗传特征、运动基础、运动兴趣、项目喜好、个性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个体差异。如果不正视存在的个体差异,就会使原来优秀的学生停滞不前,甚至退步;原来弱势的学生可能变得更差,从而产生体育学习的自卑感,甚至厌恶体育。如果仅从运动成绩和学习态度的角度进行分类,可将学生分成三类:优秀学生主要表现为运动成绩与学习态度都突出;中等学生表现为运动成绩一般但学习态度端正和主动积极,或是运动成绩较好但学习态度一般;弱势学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质较弱,甚至患有某种疾病,这类学生更多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另一类学生是运动成绩和学习态度都较差。虽然这样的分类未必全面和准确,但在教学中确实存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体验成功感,增强自信心。要特别指出的是,优秀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应体现在如何使弱势学生或后进学生取得更大进步方面。

2 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灵魂,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密切相关。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越高,其核心素养就发展得越好,因此,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是一个方面的2个层次。《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该部分首先阐明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其次描述了课程的总目标,最后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4个水平的目标。

2.1 核心素养内涵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这一定义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为了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换言之,要真正实现本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重要抓手,核心素养培养同提高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密切相关。二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换言之,要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对体育、健康和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促使学生在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以及运动能力、合作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发生良好的变化。如果当前和未来仍然只是重视学生运动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这显然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和“立德树人”的精神不相符,又会陷入传统体育教学的桎梏。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涉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大问题。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培养人,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就需要所有课程共同发力。体育是“五育”中的一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为培养人发挥独特的作用,为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培养健康的公民作出更大贡献。第二,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落实党和国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精神和要求。第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健全人格和精神品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在未来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坚持锻炼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广泛调研、学科特征分析、现实问题思考以及参阅国外课程标准(季浏 等,2018;尹志华 等,2020a),《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凝练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这3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互为影响,作为一个整体作用于同一学生身上。关于运动能力,《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3个维度,主要体现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等方面。显而易见,运动能力不仅要体现在简单情境下动作技术的掌握程度上,更要体现在复杂情境下有效运用动作技术的表现和程度上;不只是强调身体练习的表现,也强调对运动的认知和理解;不只是注重动作技术的重复练习,更强调参与比赛或展示。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培养既会运动,又懂运动的有文化的运动者。

关于健康行为,《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健康行为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4个维度,主要体现在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用眼、作息和卫生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由此可见,健康行为不仅指身体方面的表现,也指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表现;不仅包括与运动有关的健康行为,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为;不仅表现在学习体育锻炼知识和参与体育锻炼方面,也表现在学习和运用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方面。可见,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需要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双管齐下”,共同发力。

关于体育品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个维度。体育精神主要体现在积极进取、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团队精神等方面;体育道德主要体现在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诚信自律、公平竞争等方面;体育品格主要体现在自尊自信、文明礼貌、责任意识、正确的胜负观等方面。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重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更有助于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实际上,良好的体育品德,对学生在运动场上的表现影响很大,且会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总之,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既反映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根本要求,又引导着我们未来要围绕这3个方面开展教学与评价。但要特别说明的是,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是一样的,这主要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由于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基础、综合能力等有所不同,核心素养的具体行为表现及培养要求在两个阶段有所差异,需要在这两个阶段围绕核心素养进行一体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2 总目标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达成的学业成就表现,分为总目标与水平目标。总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最终要达成的学业成就表现,水平目标是期望学生针对某一水平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要达成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成就表现主要反映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课程目标既要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又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出发点”。

《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提出了总目标。在运动能力方面,提出“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这一目标主要期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体能练习,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相应要求;要学练多种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并积极参与比赛或展示,了解并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裁判和规则,在初中毕业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要通过运动知识的学习和多种体验,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了解体育文化和所学项目的运动原理;要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观看体育比赛,并学会评价体育比赛。总而言之,运动能力方面的总目标主要是期望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运动认知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促进学生享受运动乐趣,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健康行为方面,提出“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目标主要期望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内外体育锻炼,理解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健康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掌握和运用卫生保健、营养膳食、青春期生长发育、常见疾病预防、安全避险和运动伤病预防等知识与方法;通过体育学练与健康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积极影响,学会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交流与合作,提高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概而言之,健康行为方面的总目标主要是期望学生在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生理和心理健康维护的知识和技能、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在体育品德方面,提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这一目标主要期望学生通过参与体育学练和比赛或展示,理解参与运动对个人品德塑造的重要性;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挑战自身身体极限时能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坚持到底;遵守体育游戏、展示和比赛的规则,相互尊重,讲究诚信,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充满自信,乐于助人,表现出良好的礼仪,承担不同角色并认真履行职责,正确对待成败;将体育运动中养成的良好体育品德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简而言之,体育品德方面的总目标主要是期望学生在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个维度上发生积极变化,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2.3 水平目标

根据课程总目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和水平四的目标,限于篇幅,本文不详细列出。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一是所有的水平目标都是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角度提出的;二是重视不同水平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三是注重不同水平目标之间的进阶性,即水平越高,目标要求就越高。

总之,体育教师在设计各种教学计划时应重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按照设置的目标去实施每节课的教学,如此学生就有望达成课程总目标和水平目标的要求,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体育与健康育人特点,整体设计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图1),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5类课程内容,这5类课程内容都是义务教育阶段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此外,还根据课程目标的4个水平设计了相应的课程内容:针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了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学练奠定基础;针对水平二、水平三和水平四目标,分别设置了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健康教育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中,健康教育由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等多门课程共同承担,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主要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之中。

图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结构Figure 1.Curriculum Structur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3.1 基本运动技能

基本运动技能主要指完成动作形式相对单一、动作序列相对简单、对动作技术含量的要求相对较低的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之所以采用此概念:一是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所使用的概念;二是与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概念“fundamental move skill”(FMS)相适应。实际上,基本运动技能与我国使用几十年的身体基本活动的内涵几乎相同,有所不同的是我国尚未对身体基本活动方法进行归类,而国际上将基本运动技能分为移动性技能(提踵走、跑跳步、滚翻、攀爬等)、非移动性技能(伸展、曲体、悬垂、平衡等)和操控性技能(各种投、传、击、踢球)等。如此分类的好处是可以使我们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协调和全面发展。基本运动技能是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的基础。根据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规律,《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水平一目标规定小学1—2年级重点学练基本运动技能。这一规定不是指小学中年级及以上学生不需要发展和提高基本运动技能,而是意味着基本运动技能需要渗透到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学练和运用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身体发育越来越成熟,身体活动能力也越来越强,此时需要引导其重点学练和提高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因此没有必要再围绕基本运动技能开展专门教学。

3.2 体能

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主要包括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和平衡能力。根据国际上主流的定义,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柔韧性等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被称为与健康相关的体能(一般简称为“健康体能”);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和平衡能力主要与竞技成绩密切相关,被称为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一般简称为“竞技体能”)。两类体能既相互联系,也有所侧重。对于学生而言,体能非常重要,既有助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也是提高运动技能的基础。因此,《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义务教育的3—9年级专门设置了体能课程内容,提倡学校每学期要安排一定的课时专门开展体能课的教学。体能课主要指一般体能的学练,不包括专项体能练习。体能课不仅要引导学生学练各种体能,掌握每种体能的多种练习方法,还要学习体能的基本原理及制定体能锻炼计划和评价。体能课教学要注意多样性、趣味性和整合性。多样性是指一节课不能只学练一种体能,而是要学练多种不同的体能;趣味性是指体能的学练要注重方法多种、形式活泼,尤其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更应如此。整合性是指一种体能练习活动可以同时发展多种体能。不同水平的体能课教学既要遵循《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体能课的内容要求,又要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体能内容练习难度和要求方面的进阶性,促进学生掌握体能练习的有效方法,形成体能锻炼的意识,获得体能的全面协调发展。

3.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教育“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健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以及国家对学生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课程标准(2022年版)》加强了健康教育的教学,提倡学校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每学期要安排一定课时数的健康教育教学,以保证健康教育教学的落实(尹志华等,2020b,2022b)。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5个领域,在这5个领域下面又包括许多知识和技能。鉴于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根据总体设计,通过生物、道德与法治、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科技、化学、物理、历史等多门课程分别进行教学,每门课程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讲授和实践与学科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5个领域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内容不仅包括与运动有关的内容,还包括一般性的内容,有些内容可能与其他课程有交叉重复的现象,但侧重点不一。

3.4 专项运动技能

专项运动技能主要指若干类运动的统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专项运动技能划分为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6类,每一类包括若干运动项目。这样分类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选择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时要兼顾这6类运动项目,因为不同类运动项目的方法和功能虽有联系,但也有差异。引导学生学练不同类运动项目,既有助于学生体验不同类运动项目学练的乐趣,又能促进学生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学生从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运动,以便为初三时的自主选项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中毕业时能掌握1~2项运动技能。

《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别阐述了这6类运动各自的主要特点和育人价值。例如,球类运动的主要特点是“结果的不确定性、应激反应的即时性、技能操控的复杂性、战术选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育人价值是“球类运动除了与其他类运动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和能力要求外,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预判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体育品德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同时,在此基础上又阐述了每一类运动中亚类的特点和育人价值。例如,《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球类运动项目分为同场对抗项目和隔网对抗项目,前者是双方在同一场地内进行的有身体接触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如篮球、橄榄球等),后者是双方在各自区域内进行的无直接身体接触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如排球、乒乓球等)。同时指出,球类运动也可分为集体性球类运动项目和个体性球类运动项目,前者是多人相互合作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如足球、手球等),后者是以个人为主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如羽毛球、网球等),其中,集体性球类运动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个体性球类运动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快速反应和调控情绪等能力。可见,阐述不同类运动的主要特点和育人价值,有助于引导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和发挥每一类运动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独特育人价值。

鉴于运动项目众多,各地各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同时考虑到同类运动的项目之间具有相似性或相同性,《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计了每类运动的总体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并在每类运动中各选择3个代表性的运动项目提出了水平二至水平四的具体内容要求。其中,各个运动项目的具体内容要求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学校可据此举一反三,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计其他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在每类运动中选择3个运动项目只是举例,不是规定全国所有的学校都必须教这3个运动项目。当然,选择这3个运动项目也是有所考虑的——选择的运动项目是学生喜闻乐见、大多数学校能够开设的,或者是倡导开设的项目,如为了培养我国学生的“血性”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开设中国式摔跤等,但在同类运动中具体运动项目选择的决定权在学校。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不管开设哪个运动项目,其教学内容都应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和全面理解,从而学会、学懂所学的运动项目;另一方面,《课程标准(2022年版)》列举的3个运动项目分别描述了从水平二至水平四的具体内容要求,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进阶性,主要目的是供学校参考当在不同水平进行同样运动项目教学时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强调同样的运动项目每个水平都必须进行教学,学校可根据实际自行确定。

3.5 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要课程内容,也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中的一个亮点,所有学科都需要设计这方面的课程内容,因为学科交叉融合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就具有综合性特征,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仅靠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重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校要根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指的“跨学科”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从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角度,重视体育与其他“四育”及国防教育的关系;二是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但不管从哪个方面,都强调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和手段,在教学实践中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或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课程标准(2022年版)》列出了“钢铁战士”“劳动最光荣”“身心共成长”“破解运动的密码”“人与自然和谐美”5个跨学科主题学习,并在每一个主题学习下阐述了不同水平的学习主题和说明,同时在附件中还呈现了2个比较详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每一个案例都从育人价值、实施过程、设计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说明,旨在为教师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提供启发和指导。当然,教师更应该创造出更好、更多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此外,《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强调要将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之中。二者皆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体育文化教学在体育实践课中难以全面实现,应该通过教科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育精神内容虽然能够结合体育实践活动进行传授和培养,但在教科书上有所呈现也是重要和必要的。因此,希望借由体育学科特有的教科书编写要求,使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与体育实践课形成互补的关系。

总体而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强调“活”的内容,而不是“死”的内容;强调结构化的内容,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强调学生整体的体验和理解,而不是单一动作技术的机械重复练习。因此,课程内容部分不仅体现出教什么,即“内容要求”,还阐明了针对这些知识和技能如何教,即“教学提示”,同时也提出了学生应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即“学业要求”。这就使得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三位一体,并且不同水平之间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呈现出进阶性,从而大大提高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从单纯教知识和技能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转变,也大大增加了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教学的指导性。

4 学业质量

4.1 学业质量内涵

制定学业质量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又一个亮点。《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某一水平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用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本标准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的具体表现。这提示我们,学业质量的制定要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来考虑,学业质量主要考评学生通过某一水平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后在核心素养方面的表现。可见,学业成就表现反映的不只是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而是学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整体水平。如果说依据核心素养设置学习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某一水平的学习最终在核心素养方面达到的预期结果,那么,学业质量就是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加之强调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就使得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学业质量有机联系在一起,一以贯之地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学业质量的制定有助于引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教师改进教学、学生改进学习提供依据。对于教学,教师应该紧紧围绕核心素养,针对学业质量开展教学,学业质量的高低主要由学生达成相应水平学业质量的总体情况决定。对于学习,学生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考核分数是不够的,还要在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有好的表现,才能获得好的学业质量评价结果,这就能引导学生既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关注自身态度和行为的表现。由此可见,学业质量的制定保证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体现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

学业质量的制定有利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监测各地各校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督导和评估学校教育质量,规范办学方向,加强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换言之,《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未来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有据可依,即依据学业质量达成情况来评估教学质量。这有别于以往主要通过关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率、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开课率、课堂纪律情况等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虽然这些方面仍需关注,但未来更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

4.2 学业质量描述

为了指导教师根据学业质量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评价,《课程标准(2022年版)》制定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和专项运动技能不同水平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合格标准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各地或各校可根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供的合格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学业质量优秀和需要努力的标准。

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主要针对水平一,即学生通过1—2年级基本运动技能的学练,达到水平一的学业质量标准。健康教育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包括水平一至水平四的标准。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包括水平二、水平三和水平四的标准。其中,关于专项运动技能,分别制定了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水上或冰雪类、中华传统体育类、新兴体育类6类运动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按照每一类运动制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完全对应每一类课程内容的总体要求,而不是针对某一具体运动项目来制定的。当然,具体运动项目的学业质量可以参照某一类运动的学业质量来制定。

每个水平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都是从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方面进行描述的,其中水平一的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不同水平体能和健康教育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由3~4条具体表现组成,各类运动的专项运动技能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由7条具体表现组成,这是由专项运动技能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例如,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标准主要关注学练和理解基本动作技术、组合动作技术、战术,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学练表现,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和评价球类运动比赛的情况,学练和参与比赛时的情绪表现、合作与交往能力,运动中安全防护能力,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的表现,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等方面。可见,学业质量标准不是专项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或体质健康标准,而是一个核心素养标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业质量标准中规定了每周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和观看体育比赛或表演的次数,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完成定量要求,也便于进行考核。

此外,不同水平之间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具有进阶性。以田径类运动在专项运动技能方面的标准为例,水平二是“能做出所学田径类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和简单组合动作,并参与简化规则、降低要求的跑、跳、投掷游戏和比赛;能说出发展跑、跳、投掷能力的田径类运动的动作名称和练习方法”;水平三是“掌握所学田径类运动项目主要的基本动作技术和组合动作技术,并在跑、跳、投掷学练和比赛中运用;能描述参与田径类运动的体验,以及发展跑、跳、投掷能力的基本方法;了解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并加以运用”;水平四是“掌握所学田径类运动项目的完整动作技术,并在跑、跳、投掷比赛中合理运用,对所学田径类运动项目有整体的体验和理解;能解释跑步、跳跃、投掷的运动原理和文化”。可见,从运动知识和技能方面来看,无论是技术技能的标准,还是参与比赛的标准,抑或是对规则和田径运动原理理解的标准,都呈现出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特点。同时,学业质量中的专项运动技能标准不是技术等级定量标准,而是一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标准。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习和体验多样化的运动项目,这就使得运动技术等级标准不适宜在义务教育阶段使用。运动能力标准主要针对普通学生的体育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更主动、更全面的学习和提高,成为会运动、懂运动、乐于运动的积极运动者。当然,一些运动项目如果有科学的、成熟的运动技术等级标准,且适合学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作为运动能力评价内容中的一个指标适当使用。

5 课程实施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实施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5个部分。限于篇幅,也从一线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本文主要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两部分进行阐述和分析。

5.1 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出了教学建议,主要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5点要求。

5.1.1 编制课程实施计划,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程实施计划主要由学校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来制定,是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有评价的整体规划,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包括水平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在编制各类教学计划时,《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下3点。

第一,树立明确的课程育人意识。教师需要真正更新教育观念,改变重知识轻育人的倾向,树立课程育人意识,这样才能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各类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与方法、学习评价等设计中,才能真正从过分关注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向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第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课程的育人特点设计各个水平的教学单元。正如上述,在1—2年级,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多采用体育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3—6年级,应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6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进行教学。但鉴于不同类运动的普及程度、锻炼价值和实用性等有所不同,建议在某些运动类别中选择该类的不同亚类运动项目,在某些运动类别中选择其中的1个项目或由不同的“小项”组成的项目。例如,在球类运动中选择一个集体性运动项目和一个个体性运动项目;在田径类运动中,可以选择跳远项目进行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刻体验和理解跳远运动项目,也可以将跑、跳、投组合成1个项目进行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田径项目形成整体体验和理解;关于水上或冰雪类运动,学校只需要选择其中1项进行教学,同时应努力创造教学条件。对于难以创造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择其他替代性项目(如通过轮滑项目替代冰雪运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学校在选择各年级学生学练的运动项目时,可先让学生在6类运动中分别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再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选择结果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年级教学的运动项目,这就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学习需求的理念。当然,各运动项目学习起始年级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教学条件确定。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学习起点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初中学生从不同的小学进入同一个初中,某一运动项目的学习基础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是正常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练过排球,而一些学生是“零起点”,但“零起点”只表现在排球的运动技能方面,未学练过排球的学生在体能、运动认知、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也基本具备了该水平的核心素养。因此,初中“零起点”的排球教学不同于小学“零起点”的排球教学,前者应该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运动能力等确定排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效促进学生学会排球运动。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强调学生通过不同运动项目的学练达到相应水平的学习目标和学业质量,无论是水平目标还是学习质量都直接指向核心素养,而不是单纯地指某项运动技能的水平。

第三,设计专项运动技能的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是指对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18课时及以上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教学,促进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学习基本学会一项运动。这就突破了以往不集中、不连续、不系统的碎片化教学方式。因此,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不能这节课教排球、下节课教篮球、再下节课教武术等,更不能一节课中既教篮球,又教排球,而应针对某一运动项目连续进行18课时及以上的教学。对于由几个“小项”组成的大单元教学(如田径的跑、跳、投)也是如此,以18课时的大单元田径教学为例,应该在第1~6节课教授100 m跑、第7~12节课教授跳远、第13~18节课教授投掷实心球。这有助于保证学生完整地体验、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运动项目。

5.1.2 合理制定学习目标和选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习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动基础、兴趣需求等,同时依据核心素养制定的,因此,教学内容应根据学习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选编。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只把单一动作技术作为教学内容的陈旧观点和实践无法促进学生达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需要将单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转变成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教学。

第一,基于核心素养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首先,教师应将核心素养有机渗透到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目标中,并具体化为各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出发点”,教学内容的选编、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组织等都要围绕学习目标来设计,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形成核心素养。其次,教师应注重学习目标的可观察性与表现性。学习目标的可观察性和表现性不仅体现在定量描述方面,也体现在定性描述方面。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应使用能够体现不同层次含义、意义和价值的表现性行为动词,学习目标应随着教学设计层面的“深化”而逐渐具体,如课时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应比单元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可操作。不同层次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应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与表现”(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3个部分,以保证学习目标具体明确和可操作。例如,在篮球运动情境中学练和运用传球-运球-投篮组合动作技术,一分钟投进3个球等。

第二,针对学习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选编教学内容。首先,需要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原则。这一原则在宏观层面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观层面体现了课程论的基本原理,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课程论,有助于突破“知识中心观”;在微观层面体现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突破“运动技术中心论”,促进学生达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因此,无论哪个层面的教学计划,教师都应设置好学习目标,并从结构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结构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结构化教学内容,指某一方面(如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或专项运动技能等)的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如专项运动技能中足球项目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基本动作技术和组合动作技术,还包括战术配合、基本原理、裁判规则、体能练习、教学比赛、观赏评价等,这样的结构化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学会和理解足球运动;二是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教学,指每节课都要引导学生学练组合动作技术,增强单个动作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学练基础战术配合,并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教学比赛,加强对所学运动项目的完整体验和理解,提高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生长发育特点、体质状况、运动基础、兴趣和需求等,才能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运动的兴趣。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倡导基础性、多样性和全面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课程的育人特点,随着学段升高,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应逐步减少,以保证学生在体验不同运动项目魅力和价值的基础上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点提出了掌握某一项运动技能的基本标准,主要包括:1)掌握和运用该项目的基本技战术;2)完整地参加该项目的班级内、班级间的比赛或展示,能够有效运用该项目的主要比赛规则。对专项运动技能掌握标准的强调,主要是对这一方面内容教学的重视以及对学业质量中运动技能掌握的进一步说明,从而使体育教师知道学生所学的专项运动技能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此外,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联系越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越好,这是因为学生对这些教学内容已有一定的感知、体验和兴趣,在课堂学习中就会更积极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完整知识和技能的学练,使日常生活中关于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碎片化体验得到整体升华,例如,跳竹竿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几乎“家喻户晓”、喜闻乐见,许多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多有体验,把这一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更多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兴趣盎然、体悟更多、收获更大。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到的跳竹竿知识和技能又会乐于应用于课外体育锻炼中,这就会促进学生更好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从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中形成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理解。这有助于突破“学科中心观”,真正使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社会、学科结合起来,也进一步说明了让学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

第三,重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应是可教可不教,而是必须教、规范教、必须每学期保证一定课时的教学。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不应只强调与运动有关的部分,而要着眼于较为系统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健康教育更应该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体育锻炼、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将课堂讲授、交流讨论、听讲座、参观健康教育展览、组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目前,对于部分体育教师而言,可能难以胜任健康教育的完整教学,除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外,还可以邀请学校的医务室医生、生物课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等参与教学,保证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

第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特点和实际。我国在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环境等方面各地差异较大,发展也不平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场地设施、安全环境、民族传统体育等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此外,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具有对抗性的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减少花拳绣腿式的比画动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阳刚之气,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理解”。这提示我们,未来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改变只是简单动作的机械练习,强调技击性、对抗性。

5.1.3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练

为促进教学内容有助于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转变,需要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愿望、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第一,设计完整的学习活动。所谓完整的学习活动,是指有明确目的、有丰富内容、有真实情境、有多种方法、有良好互动的实践活动。从一节课的角度来看,完整的学习活动需要破除“说教课”“军事课”“安全课”“单一技术课”“测试课”等传统教学形态,这些形态的体育课内容、方法和情境单一单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极其有限,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一节篮球课中只教授双手胸前传球,其练习情境是虚假的,且内容单一、方法单调、互动有限。每节课应该有传球-运球-投篮的组合动作技术学练,旨在提高学生动作技术之间的衔接和运用能力,而且这样的练习情境是真实的,因为在比赛中运用组合动作技术是非常频繁的,队员之间的互动和配合也很频繁且需要根据场上的变化而调整的。篮球二打二、三打三、五打五就是典型的完整学习活动。

第二,创设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所谓复杂的运动情境是指变化莫测、需要根据场上的不同刺激快速做出反应或是完成有难度成套动作技术的场景,典型的复杂运动情境包括对抗练习、比赛和成套动作技术的展示等。复杂的运动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战术运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等体育品德。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简单运动情境,即变化小的单一动作技术练习情境,如两人之间的足球脚内侧传球、技巧的“成桥”动作等。这样的运动情境既不能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和对所学项目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更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体育品德。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做到简单运动情境、中等复杂运动情境和复杂运动情境相结合,以创设复杂运动情境为主,引导学生在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复杂运动情境中产生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体能和技能水平,形成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理解,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第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所谓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指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基础等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专心学练、主动思考、自觉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被动模仿练习的单一教学方法,教师统一指挥、学生集体操练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沉闷乏味、缺乏生气的课堂气氛。要将教师示范讲解与学生自主学练、合作学练和探究学练有机结合,将集体学练、分组学练和个体学练相结合,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享受运动乐趣、提高运动能力、培养体育品德的教育场所。

第四,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有效运动负荷是保证学生获得运动效果、健康效果和育人效果的基础和关键,《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动负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的就是要改变普遍存在的“不出汗”体育课,让所有学生充分“动”起来,只有充分“动”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2022年版)》界定的运动负荷由群体运动密度、个体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衡量。其中,群体运动密度指一节体育实践课所有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个体运动密度指一节体育实践课单个学生的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运动强度指动作用力的大小和身体的紧张程度,常用心率表示。在教学中,每节课的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原则上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在140~160次/min。这样的运动负荷标准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支撑(蔡瑞金等,2019;Ilyasova et al.,2014,2015;Petrenko,2015;Trem‐blay et al.,2011),也是在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中小学生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的要求。此外,由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依然令人担忧,加之考虑到体能是运动技能提高的基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当然,从保障运动安全的角度考虑,要循序渐进地达到科学的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逐步提高运动负荷,既能有效降低运动伤害发生率,又能大幅提高运动效果、健康效果和育人效果。

第五,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和方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打破学习的时空壁垒,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和方法既可以运用于体育与健康知识类教学,也可以运用于体育实践教学。例如,可以运用慕课的方法介绍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思考。再如,在体育实践课中,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录像进行动作技术或战术的示范,引导学生更准确、直观地学习技战术。又如,在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或社交媒体等方式查阅相关的资料,丰富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应遵循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1.4 促进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要高度重视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但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9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由于每节课只有40 min,且学生人数较多,这就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协同促进学生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掌握运动技能、养成健康行为、培养体育品德,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认真落实学生“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要求,把“教会、勤练、常赛”的精神贯彻其中,只有在校内和校外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中落实这一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特别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改变集体跑操、广播操等单一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为普通学生创造更多参与体育比赛的机会。此外,还要重视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并通过多种有效合理的形式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5.2 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指的评价涉及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通过收集和了解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内外的体育学练态度与表现、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与成效、健康行为等信息,依据学业质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进行判断和评估。评价对于引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5.2.1 学习评价

5.2.1.1 确定评价目的

课程标准强调的评价目的主要涉及“为什么评”的问题,有别于传统的评价主要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新的评价更强调评价的观察、诊断、反馈、引导和激励等功能。通过评价了解学生达到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的程度,有助于为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改进学习提供即时、多元、有效的反馈,也能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2.1.2 选择评价内容

课程标准强调的评价内容涉及“评什么”的问题,《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评价内容主要围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

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具体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等的掌握程度,在比赛或展示中的表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要特别强调的是,就专项运动技能而言,未来不能只对学生的单个动作技术和组合动作技术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在比赛或展示中运用技战术的情况,即重视评价学生从事某一项运动的能力。就体能而言,不仅要考察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也要考察学生在运动中的体能综合表现。

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具体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对健康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对所学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情况、健康行为与习惯的养成等。具体来讲,这方面的评价既涉及课外体育活动出勤率、校外体育锻炼次数和成效以及完成家庭体育成绩的情况等,也涉及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综合表现,如体育锻炼、营养膳食、合理作息、安全防范、情绪调控、适应能力等。

对体育品德的具体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等情况。这方面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真实运动情境,特别是体育比赛或展示中表现出的体育品德情况。

5.2.1.3 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

《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倡导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等,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虽然比传统上只采用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单一评价方式复杂一些,但更能全面、客观、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改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这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精神和要求高度一致。《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提出评价方式多样化总体要求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特别强调了以下3点要求。

第一,注重评价方法多样化。《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运用清单式评价、观察评价、等级评价、展示或比赛评价、书面测评、口头测验、成长档案袋等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多角度评定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尽管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但应结合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地选择相关的评价方法。

第二,重视过程性评价。《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教师应将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记录学生的课内外表现与进步情况,并及时向学生提供个人学习情况信息,帮助学生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有效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和程度。过程性评价一是强调要保持对学生平时学练过程中3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日常化评价,二是强调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三是强调结果要基于证据和事实,降低评价的主观性。

第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实时和精准的评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采集数据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及时反馈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利用运动监测设备记录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和运动负荷,准确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等。具体而言,可以利用计步器记录学生的运动状况,利用心率带监测学生的运动强度,通过录像记录、观察、分析和评估学生的运动能力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评价中既能弥补传统学习评价的不足和繁琐,又能提高学习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便捷性。

5.2.1.4 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采用口头评价、记录表呈现等不同方式,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要注意,评价结果的反馈不能只告知学生一个分数或一个等级,而是要向学生说明在学习中的进步情况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加以改进;不能只告知学生在运动能力方面的情况,还要反馈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评价结果的反馈应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5.2.2 学业水平考试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是以学业质量标准、课程内容为依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考试,旨在检测和衡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的学业成就,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毕业要求提供主要依据。在具体命题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5.2.2.1 以考查核心素养水平为测试目的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应基于核心素养内涵,以四个水平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为依据,从学业质量描述中提炼出具体的测试指标,为命题设计做准备。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同时,学业水平考试要针对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学内容进行考评,这是为了实现从“以考定教”向“以教定考”转变,改变以往只教授考试内容的应试体育状况。

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教育等方面,适当融入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方面的内容。其中,专项运动技能考试内容应包括六类运动中的项目及学生擅长的一个运动项目。此外,还要结合学业质量中的多个方面,并将这些方面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评价内容。例如,水平四的学业质量中有一条标准是“掌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技术、组合动作技术和战术配合,参与班级内的教学比赛,并能运用攻防基本战术;能在比赛中合理运用主要比赛规则,承担班级内比赛的裁判工作”,那么制定具体考试内容时,就可以选择1 min投进个数、全场往返运球-传球-三步上篮组合动作技术计时、五对五教学比赛的综合表现等。又如,水平四健康教育学业质量中有一则标准是“能解释吸烟、酗酒、吸毒的具体危害,远离不良嗜好,定期参加常规体检;能描述预防超重、肥胖、营养不良的方法;能描述视力不良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积极保护视力”。对于这一标准,可以采用纸笔测试考查学生对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5.2.2.2 创设贴近生活、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情境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离不开情境和学科知识。在具体情境中,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映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及学业质量的达成情况。考试情境可以由考核内容、应用场所和参与方式组合而成。其中,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学习情况、展示或比赛中的表现、日常锻炼的行为、体育欣赏与评价能力等。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能反映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只会记忆知识或做单个动作技术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不能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例如,篮球考试只有设置学生参与比赛的真实情境,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5.2.2.3 以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命题内容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设计重在评估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主要关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环境的关系,以及在此互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完成具体任务。因此,要注重设计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命题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完整性、结构性和关联性,重视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尽量避免对单一知识或技能的考查,避免从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角度命题。由此可见,命题的内容应该以结构化知识和技能为主。例如,在跳远考试命题中,应以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的组合动作技术为主,最好要有跳远比赛的内容,这样才能准确判断学生掌握跳远运动技能的程度和水平。

5.2.2.4 命题形式以实践测试为主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业水平考试主要包含实践测试和纸笔测试两种类型,以实践测试为主。纸笔测试侧重健康教育、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内容。显然,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命题形式应以实践测试为主,重点考评学生体能、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由于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主要呈现健康教育、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等三方面内容,故对其可以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

5.2.3 综合评定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采取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将评定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地区教育质量评估等参考依据。这意味着无论是学生升学,还是对地区教育质量的评估,不能仅根据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来确定,还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锻炼表现、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过程性评价的结果。换言之,对学生毕业时学业成就表现的评价,应该由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习成绩两部分组成,各自的权重由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6 结语

1)课程标准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进行阐述。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学业质量、教学建议、评价与考试命题等,都与核心素养密切联系,体现了核心素养引领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全过程。换言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一部“核心素养标准”,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2)课程标准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综合性特征,运动中的许多现象或问题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去解释或解决。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又能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不仅每学期要完成一定时数的专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还要在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融入跨学科的意识和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思维和能力大有裨益。

3)课程标准注重加强健康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过程中,除需要引导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况且,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总体设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必须每学期要有一定时数的专门的健康教育的教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教学“双管齐下”,才能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4)课程标准注重学业质量的制定。学业质量主要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既是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评判,又能引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反思和改进。同时,学业质量又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联系,这就使得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业质量上下贯通、有机结合,保证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

5)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高质量体育课堂教学。高质量体育课堂教学要有助于解决现实中的主要问题,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仍然令人堪忧、绝大多数学生学了12年体育课1项运动技能未掌握、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进而不主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等。针对这些问题,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采用大单元教学开展专项运动技能学练、采用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学,设计完整的学习活动、创设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每节课要达到科学有效的运动负荷标准、有一定时间的专门体能练习等。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达到上述要求,有望解决主要的现实问题,促进我国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学业课程标准技能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拼技能,享丰收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