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熙帝的读书四要

2022-08-19

新传奇 2022年28期
关键词:句读苦学融会贯通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应当怎样读书?其实,康熙帝的读书人生很值得借鉴。他的《庭训格言》(即《康熙语录》)共二百四十六条,其中有四十一条讲读书学习,占总条数的六分之一,就是例证。历史学家阎崇年在其著作《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本刊有售,特惠价98元)中,详细介绍了康熙帝是如何读书的。

对于读书的意义,康熙帝认为,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患闻见之不广。他的读书学习,从5 岁开始,到69 岁故去,其间64 年,经历了四个阶段——少年好学、青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少年读书,要在培养兴趣,重在养成习惯;青年读书,要在打下基础,重在扎实读懂;盛年读书,要在博览群书,重在融会贯通;老年读书,要在回眸人生,重在养生养心。

少年好学康熙帝少年时期非常好学,由祖母和苏麻喇姑教他满语、蒙古语,由略通文化的二个太监教他认汉字。他从5 岁开始到书房读书,汉人师傅教他读“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满人师傅教他满语骑射。

少年读书,重在识字、句读和背诵。句读就是断句,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要靠老师教给断句。这样,能识字,会断句,有了阅读能力,再背诵,就记在脑子里了。康熙帝晚年回忆:“每天处理政务之前,五更就起床诵读,傍晚政务稍微空闲,再讲论琢磨。曾经因为过度劳累,痰中带血,也没有放松。”他认为,“朕七八岁所读的经书,至今五六十年,犹不遗忘”。

青年苦学康熙帝17 岁时,举行经筵大典。经筵,是清朝帝王教育中最基本的一种学习形式,指朝廷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举行固定的仪式,专为辅导皇帝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会讲。经筵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并要求“儒臣进讲‘四书’以《大学》为先,‘五经’以《尚书》为先”。“四书”中最受帝王欢迎的是《论语》和《孟子》。康熙帝曾表示:“帝王图治,必稽古典学,以贤启沃之盛。”

后来,康熙不满足于隔日进讲,命大臣们“日侍讲读,阐发书旨,为学之功,庶可无间”,将经筵改为每天举行。而且,他不满足于只是听讲,主动提出师生互讲,加强讨论。

每日大清早,康熙帝就到乾清宫弘德殿,听讲官进讲,然后到乾清门听政,从不间断。康熙十二年(1673 年)三月,乾清宫修缮,他搬到西苑瀛台暂住,也坚持不变。酷暑寒冬,官员奏请停讲。他让讲官暂停,但讲章(讲稿)仍照常进呈——老师停讲,他不停学。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军报频奏,他也乘间隙,进讲经史。在南巡途中的御舟上,他带着书卷读,经常到三更。在亲征噶尔丹时,他晚上常手不释卷,在帐篷里让传教士张诚给他讲解几何学,还做算题。他说:“一刻不亲书册,此心未免旁骛。朕在宫中,手不释卷,正为此也。”

盛年博学盛年康熙帝的读书学习,重在博览众取。他读儒家经典外,也涉猎史部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以及诸子百家,将经、史、子、集打通,汲取经学的治道、历史的治鉴、诸子的智慧、文学的涵养,提高自己的素养,提升治国的能力。他还遍读道、释、医、药、农、地理、治河之书,并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知识,在当时堪称学贯中西。

老年通学康熙帝老年的读书学习能够融会贯通。他一再强调:“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这说明他读书学习,愈老愈纯,愈老愈通。他还说:“人君讲究学问,若不实心体认,徒应故事,讲官进讲之后,即置之度外,是务虚名也,于心身何益?”

除以上四点之外,康熙帝读书还有四条经验,即学习要持久、要思悟、要知行、要著述。这也可以说是康熙帝读书的诀窍。

猜你喜欢

句读苦学融会贯通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短句(主语+谓语)
初三的你我
成语故事系列
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尝试与思考
“咬文嚼字”三篇
英—汉翻译技巧在艺术英语文献中的运用
还是没及格
让复习课上出味道
从“融会贯通”到“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