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真方便、真烦恼
2022-08-19
受疫情影响,很多患者把问诊需求转到了网上。“看病”不需要去医院排队,只要上网向“名医”咨询,一样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如今,网上问诊正受到众多网友的青睐。那么,在线接诊的医生可靠吗?
近年来,“互联网+ 医疗健康”发展迅速。可随之而来的却是误诊白诊、先药后方、AI 开处方、诊疗事故等乱象。“到底哪个医生说的对”也成为在线医疗用户关注的焦点之一。
“特别方便但不太靠谱”的线上问诊
记者了解到,上网看病的人群主要为:一是图方便的年轻人;二是寻求疑难杂症良方的人。另外,有些疾病涉及患者一些比较隐私的问题,他们认为通过网络咨询要比直接面对医生更好一些。
今年年初,家住湖南常德的夏亮被口腔溃疡困扰了好久,具体症状表现为“嘴里出现很多白色的皮,喝水都疼”。受当时疫情影响,他决定通过在线问诊来寻找病因、解决痛苦。
夏亮回忆,当时他在线问诊的第一位医生,来自某三甲医院口腔科。他先给医生看了自拍的口腔照片然后用文字描述了相关症状,该医生诊断结果为“上火引起的口腔溃疡”,称“吃点儿消炎药,多喝水,好好休息就没事了”。随后开具消炎药处方,嘱其线下购药。
在遵医嘱服用消炎药3 天后,他的口腔问题仍未见好转。于是他便在另外两个在线问诊平台上选了3 位医生进行问诊。提供的图文和之前一致,却得到了不同的诊断结果:有医生认为夏亮是“舌炎引起口腔溃疡”,也有医生诊断为“口腔发炎”,还有医生称是“念珠菌感染”。
令夏亮想不通的是,这3位医生均为其开具了不同的药方,让他对在线问诊的准确性产生了疑问,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听哪个医生的诊断。因此,他不敢再轻易吃药,之后选择了去市里一家线下医院就诊,最终确诊为: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对症下药后,夏亮的口腔问题终于得到了缓解。
北京某口腔医院一位资深医生表示,口腔科医生线下问诊时,除了会观察口腔情况、询问病情,还会按压、触摸,综合判断得出结果。而在线问诊医生只能凭借图文,很难准确判断,容易出现误诊或者诊了白诊的情况。
AI 自动生成处方
除了问诊,购买处方药是“互联网+ 医疗健康”便民的另一个特色。然而,经调查发现,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采用“先选购药品,再因药配方,甚至由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处方”的操作方式。
北京居民杨木曾有过此类经历,他怀疑屏幕背后接诊的到底是不是真的执业医师:“在××平台购买处方药时,感觉对方跟机器人没有差别,只要打字过去,对方就会在10 秒钟内迅速回复,根本没有给出任何专业意见。”有一次,他故意尝试描述一些不是欲购药品适应病症的情况,结果对方仍然二话不说,很快开了处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认为,“现实中,一些平台选择‘AI(人工智能)开处方,客户直接取药’的模式,跳过传统的处方开具、审核环节,把开方直接变成了‘卖药’。这类行为严重违反我国药品管理制度,也给患者用药安全埋下了风险隐患。”
线上医生谁来监管
在线问诊前,先在平台上看看哪位医生的接诊量多,再确定向哪位医生问诊,这是山东曲阜居民张刀刀习惯的做法。在她看来,医生接诊量多就意味着其医术较强受患者欢迎。但她注意到,一些在线问诊平台上标注的医生接诊量动辄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不禁让人质疑这些数据是否属实。
通过在某在线问诊平台上以皮肤科医生为检索对象发现,该平台的皮肤科医生最高接诊次数为25 万。假设每人线上问诊时间平均为10 分钟,线上接诊时间约为41667 小时。如果全年无休,那么这10 年里其平均每天线上接诊时间达11.4 小时。
对于这些问题,有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年他们其实也一直在探索“品控”,比如医生回答几次算作一次完整问诊,如何对那些直接套用诊疗方案给患者的医生进行监管,如何确保接诊量真实,出现误诊或开错药的情况由谁担责等。
“核心问题是谁来对医生在线上作出的诊断负责。线下医院的医生,由各地卫健委监管,医院和科室也会进行规范管理。而线上的医生,则相对比较独立。”前述北京某口腔医院资深医生说。
如何更好保证诊疗质量
今年6 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联合制定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发布。该细则针对互联网诊疗中处方审核、隐私保护、诊疗质控等社会关注点做出了详细规定,备受公众期待。
对于线上诊疗的质量监管是否与线下诊疗相一致,细则给出了肯定答案:要求以实体医疗机构为依托,将互联网诊疗纳入整体医疗服务监管体系。
关于开具在线处方的问题,细则规定严禁“先药后方”: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处方药应当凭医师处方销售、调剂和使用。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
完善药品追溯体系也不可或缺。邓勇提出,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处方源真伪的审核,对处方源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完善关于处方源的法律法规。利用互联网优势做好在线处方的审查工作。同时完整保留交易记录和交易证据,确保监管能够追根溯源。(文中在线问诊者均为化名)(《法治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