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被判无期!100 名养老诈骗犯集中宣判
2022-08-19
8 月4 日,北京高院组织8 家法院集中对15 件涉养老诈骗案件进行公开宣判,100 名犯罪分子被集中宣判,最高被判处无期徒刑。通过对已审结的养老诈骗案件进行梳理,发现养老诈骗案件主要存在六种类型。
100 名犯罪分子被集中宣判
8 月4 日,北京高院组织一中院、二中院、三中院及东城、西城、朝阳、丰台、房山8 家法院集中对15 件涉养老诈骗案件进行公开宣判,依法严惩一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分子。
此次集中宣判涉及被告人100 名,分别被认定为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1 人被判处无期徒刑,7人被判处10 年以上有期徒刑,56 人被判处3 到10 年有期徒刑,其余被告人被判处3 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为受害人挽回经济损失1100 余万元,查封、冻结的部分房产、金融理财产品等将在执行阶段变价后一并发还受害人。
北京高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相关情况
养老诈骗案件的六种类型
通过对北京法院宣判以及已审结的养老诈骗案件进行梳理,发现养老诈骗案件主要存在以下六种类型。
以投资“养老项目”为名实施诈骗我国支持普惠养老服务发展,倡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不法分子趁机推出所谓“养老项目”,以开办养老院、购买养老公寓、入股养生基地等为由,以售后定期返点、高额分红为诱饵,诱骗老年人参与投资。集资后因运营不善而资金链断裂,更有甚者直接携款潜逃,造成老年人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
一中院宣判的刘某某等32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犯罪分子利用部分老年人喜爱跳广场舞的特性,以组织跳舞之名吸引老年人注册该公司的App,后通过该App平台向老年人进行非法集资,后因经营不善造成所吸收的资金无法返还。
假借“以房养老”实施诈骗“以房养老”是我国一种新的商业保险类别,其丰富了养老保障方式,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不法分子打着国家政策的旗号,营造“养老恐慌”,利用部分老年人金融防范意识较差的特点,恶意设套,以“房本在家无用”“不耽误自住或出租”等话术,诱骗老年人签订房地产抵押担保的借贷合同或相关协议,将抵押房屋获得的资金购买其推介的所谓理财产品,后借助诉讼、仲裁、公证等手段,非法占有老年人房屋。
二中院宣判的广某某集资诈骗案,犯罪分子诱使老年人抵押自己的房产获得资金,用于购买其公司理财产品,导致老年人“钱房两失”。广某某因其犯罪行为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以提供“养老服务”为名实施诈骗不法分子瞄准了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打着国家政策旗号,以旅游考察、预售养老床位、介绍对象等名义,诱骗老年人到所谓的养老基地、福利院参观游玩或与相亲对象见面,虚构养老服务项目,以办理会员卡、购买养老床位、预交养老服务费用、婚介介绍费等手段,骗取老年人钱财。
三中院宣判的吴某诈骗案,犯罪分子吴某以帮助受害人缴纳养老院费用及代请护工等事项,多次骗取80 多岁高龄老人张某钱款后逃匿。
假借代办“养老保险”实施诈骗为保障职工、居民、村民老有所养,法律对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均有相应的规定。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渴望晚年生活有所保障的急切心理,谎称社保局等部门工作人员或者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代办“提前退休”“养老保险”等,骗取老年人的材料费、好处费。
西城法院审结的王某某诈骗案,犯罪分子谎称可以为受害人补缴养老保险,让受害人退休后享受保险待遇,收取受害人“保险费”后并未用于保险补缴,而是据为己用。
假借开展“养老帮扶”实施诈骗“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健康上需要关怀、生活上需要陪伴等需求,以义务诊疗、心理关爱、直播陪护、慈善捐助、志愿服务、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获得老年人的信任,对老年人实施诈骗。”据北京市高级法院刑二庭负责人罗勇透露,石景山法院审结的李某某等人诈骗案,犯罪分子为实施犯罪专门成立公司,在互联网上低价购进保健品,招募大量业务员,在北京多个区县社区以免费医疗咨询、义务诊疗等噱头拉拢老年人参加讲座,冒充知名三甲医院的名医为老年人“号脉”“看病”等,获取老年人信任后夸大病情、虚构保健品为特效药品,高价出售给老年人,骗取老年人钱款。部分老年人因听信所谓名医建议中断原本服用的正常药物,延误正常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以销售“养老产品”为名实施诈骗不法分子瞄准老年人青睐的养生、保健、收藏品等领域,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的迫切心理及鉴别能力不足等特点,采用免费旅游观光、情感陪护、虚假宣传等手段,采取免费发放礼品、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会议营销、养生讲座等方式,诱骗老年人购买价格虚高的保健品、药品、收藏品或者假冒伪劣产品。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北京法院审结的养老诈骗案件中,涉“收藏品”“保健品”诈骗案件数量占比最高。此次丰台法院宣判的3 件案件均为涉“保健品”诈骗案,犯罪分子招募多名销售人员,使用专门话术或通过组织“健康讲座”、现场诊疗等方式,将食品吹嘘成具有治疗功效的保健品,骗取多名老年受害人的钱款。
广大老年人群体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北京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玲玲表示,自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北京法院成立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坚持高质量审判,重点惩处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充分运用财产刑、追缴、没收等法律手段,加大对罚金、没收财产的处罚力度,畅通“养老诈骗”线索举报通道,加大线索处置力度。
截至7 月31 日,北京法院系统共接收12337 举报平台涉养老诈骗线索1144 条,均严格落实“首办负责制”,按照规定记录、核查、反馈,已全部联系举报人,联系率100%。
罗勇提示,广大老年人群体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警惕不法分子的小恩小惠、高息利诱投资以及吹嘘疗效的保健品等养老诈骗陷阱;应充分了解各类诈骗手段,面对各种公司的“画大饼”营销,业务人员的花式推介不轻信;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密码等重要信息,避免成为犯罪目标;同时,也要增强证据保全意识,保留交易合同及付款凭证,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并提交相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