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社矿9304回风顺槽煤柱留设与支护探讨
2022-08-18荆星刚
荆星刚
(阳泉市上社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盂县 045100)
1 工程概况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上社煤矿9304 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位于9#煤采区西翼,东部与9#煤辅助回风巷、9#煤皮带巷、9#煤轨道巷、9#煤回风巷相邻;西部为矿井边界,与二景煤矿相邻;南部与9302 工作面(未成面)相邻;北部与9304 准备工作面实体煤。9304 回风顺槽布置平面如图1 所示。9#煤层厚度2.8~3.8 m,平均3.3 m;煤层倾角1°~8°,平均5°,煤层内生节理裂隙发育。 9#煤层直接顶为砂质泥岩、8 m 煤、K7砂岩,厚度分别约2.5 m,0.9 m,1.1 m,约2~3 层;基本顶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厚度平均7.3 m;直接底板为砂质泥岩,平均厚度约1.8 m,灰黑色,富含植物化石及黄铁矿结核。
图1 9304 回风顺槽布置平面
9304 回风顺槽沿9#煤层底板掘进,巷道断面为矩形,掘宽×掘高=4 700 mm×3 100 mm,巷道为动压巷道。9304 回风顺槽主要为9304 工作面提供行人、回风等服务,在全服务周期内将受到本巷道掘进动压影响、相邻巷道掘进动压影响、相邻工作面回采超前影响、相邻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本工作面回采超前影响等。 巷道动压影响与地质条件、煤柱尺寸等因素有关,现为保障巷道围岩稳定,对合理留设护巷煤柱宽度以及巷道支护方案进行分析探讨。
2 模拟分析
在进行护巷煤柱宽度分析时,若仅采用理论分析的方式,由于煤柱计算公式中涉及参数较多,而工程现场实际掌握地质参数有限,进而导致理论分析计算得出的煤柱宽度的准确度存在一定偏差[1-4]。 为设计9304 回风顺槽合理护巷煤柱宽度,现采用有限差分FLAC3D软件进行模型分析。 根据地质条件设置煤层及顶底板各岩层的各项物理力学参数,建立模型长×宽×高=100 m×50 m×70 m,模型划分为163 436 节单元,三维模型的边界条件取为:上部为自由边界,四周和底部采用铰支[5]。 模型初始平衡计算结果如图2 所示。
图2 数值模拟模型
基于众多护巷煤柱研究理论及工程实践经验,结合9304 回风顺槽地质特征,本次设计对比分析煤柱宽度为8 m、12 m、20 m 和25 m 时围岩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和塑性区发育特征,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1)垂直应力
分析图3 可知,动压巷道相邻工作面回采,会在巷道和回采面之间的煤柱上产生应力集中,且应力集中大小与煤柱尺寸有关。 在煤柱尺寸为12 m和20 m 时,此时煤柱的最大集中应力基本相同,应力最大值均为12.9 MPa;当煤柱尺寸增大为25 m 时,煤柱最大集中应力为12.6 MPa,集中程度有所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大,说明当煤柱尺寸超过20 m 后,回采面对煤柱的动压影响不明显;当煤柱尺寸为8 m 时,煤柱最大集中应力为13.9 MPa,集中应力显著增大,说明当煤柱尺寸小于12 m时,回采面对煤柱的动压影响明显。
图3 不同尺寸煤柱垂直应力分布
(2)水平应力
分析图4 可知,随着临近工作面的回采,动压巷道顶底板均会产生一个水平应力的增高区,这个应力增高大小与煤柱尺寸有关,煤柱尺寸越大,水平最大应力越小;煤柱尺寸越小,水平最大应力越大。
图4 不同尺寸煤柱水平应力分布
(3)塑性破坏区
分析图5 可知,在采空区附近开掘巷道,会在巷道围岩和采空区侧煤柱产生应力集中。 工作面回采后,采场边缘煤壁附近煤岩体出现塑性破坏,煤柱宽度为8 m 时,整个煤柱全部破坏;煤柱宽度为12 m 时,煤柱中部出现少量弹性核区,但煤柱破坏区域没有贯通;煤柱宽度为20 m 时,煤柱中间出现一定宽度的弹性区,此时煤柱中弹性核区偏大;当煤柱宽度进一步增大为25 m 时,护巷煤柱中部弹性核区的宽度进一步增大,此时煤柱中弹性核区的宽度过大。 由此可见,当煤柱宽度小于12 m 时,煤柱会因应力集中而破碎,容易产生失稳崩塌或破碎漏风,尤其对于瓦斯矿井,影响更大。
图5 不同煤柱尺寸塑性区发育特征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9304 回风顺槽地质特征,考虑到为保障护巷煤柱本身的稳定,煤柱合理宽度内应留存有一定的弹性核区,弹性核区的存在能够保障煤柱自身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另外结合不同煤柱下围岩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的分析结果,最终确定护巷煤柱的宽度为12 m。
3 巷道支护方案
根据9304 回风顺槽的地质条件,结合护巷煤柱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确定巷道采用锚网索支护,设计巷道支护方案如下:
1)顶板支护。 锚杆采用φ22 mm×2 400 mm的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800 mm×1 000 mm,巷道每断面顶板布置6 根锚杆;锚杆采用树脂药卷加长锚固,锚固长度为1 100 mm;锚杆均垂直与顶板布置,预紧扭矩为300 N·m。顶板锚杆间采用W 型钢带进行连接,钢带规格为长×宽×厚=4 300 mm×280 mm×4 mm。
锚索采用17 股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规格参数为φ17.8 mm×5 200 mm;锚索垂直顶板布置,采用“二二”布置,间排距1 600 mm×1 000 mm,每个断面布置2 根锚索;锚索采用树脂加长锚固,锚固长度为1 360 mm。 顶板表面采用10#铁丝编制的菱形网进行护表,网片规格为5 200 mm×1 100 mm。
2)巷帮支护。 锚杆规格参数同顶板,间排距为800 mm×1 000 mm,锚杆锚固方式及预紧力矩参数均同顶板,巷帮每排4 根锚杆。 巷帮锚杆同样采用W 型钢带连接,钢带参数同顶板。 巷帮表面同样采用菱形网进行护表,菱形网网片规格3 300 mm×1 100 mm,网孔规格50 mm×50 mm,网片之间搭接100 mm。
9304 回风顺槽巷道具体锚杆锚索支护布置如图6 所示。
图6 9304 回风顺槽支护布置
4 效果分析
9304 回风顺槽掘进期间,通过在掘进迎头布置围岩观测点进行围岩变形情况矿压监测,围岩变形监测主要包括顶底板移近量和两帮移近量[6-7]。 根据围岩变形监测结果得出巷道掘进期间围岩变形曲线如图7 所示。
图7 巷道掘进期间表面位移监测曲线
分析图7 可知,9304 回风顺槽掘进期间,巷道位移在巷道掘进期间逐渐升高,大约在工作面后方40~50 m 趋于平缓,巷道变形趋于稳定。 巷道变形以两帮变形为主,顶底板变形较小,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巷道两帮为实体煤,且9#煤内节理裂隙发育,进而出现两帮移近量大于顶底板下沉量的情况。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巷道在锚网索支护方案下,围岩处于稳定状态。
5 结语
根据9304 回风顺槽的地质条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护巷煤柱的合理宽度进行了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煤柱宽度下围岩应力及塑性区发育特征,确定煤柱宽度为12 m。 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和巷道赋存特征,决定采用巷道锚网索支护方案,根据支护方案实施后围岩变形矿压监测数据分析可知,巷道在12 m 煤柱和现有支护下围岩处于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