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水泥基自密实补强材料流动性能试验研究
2022-08-18杨昱蔡怀森
杨昱,蔡怀森
(1.郑州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河南 郑州 450006;2.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3)
1自密实补强材料流动性能试验
1.1 原材料
试验所用原材料为P·O42.5 水泥、离效减水剂、矿粉、硅粉、消泡剂。
1.2 流动性能试验
1.2.1 针对强度的配合比优化
1.2.1.1 硅粉对自密实补强材料的影响
流动度随着硅粉掺量的增加而降低,1 d 强度随着硅粉掺量的增加而提高。硅粉的加入对提高早期强度有利,但会降低材料的流动性。所以,需要结合其他参数综合考虑其合适的掺量。
1.2.1.2 水灰比对自密实补强材料的影响
流动度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增大,1 d强度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减小。在保证1 d强度的情况下,需要加入掺和材料,此时原来能满足流动性的小水灰比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相应增大水灰比。
1.2.1.3 矿粉对自密实补强材料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流动度随着矿粉掺量的增加而减小,1 d强度随着矿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水灰比为0.40,矿粉掺量为1%时,流动度满足要求,同时1 d 抗压强度也达到20 MPa 以上。而水灰比为0.40,矿粉掺量为1.50%时,虽然1 d抗压强度继续增大,但此时流动度明显减小。
综合考虑材料的流动度和1 d强度,确定自密实补强材料(不含纤维)的试验配合比的水胶比、胶砂比、矿粉掺量、减水剂掺量、消泡剂掺量、硅粉掺量分别为0.40、1:1.80、1.00%、2.00%、0.50%、2.00%。
2 纤维自密实补强材料流动性试验
选择长度为12 mm的PP纤维和PVA纤维进行试验。该部分试验的主要内容为流动性。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纤维自密实补强材料流动性试验结果表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材料的流动度呈明显的降低趋势。在确定的自密实补强材料(不含纤维)配合比的基础上加入纤维,PP 纤维掺量为0.30、0.50、0.70 kg/m3时,相比纤维掺量为0时,初始流动度降低幅度分别为12.90%、18.20%、30.1%。PVA 纤维掺量为0.30、0.50、0.70 kg/m3时,相比纤维掺量为0 时,初始流动度降低幅度分别为16.90%、24.80%、33.10%。PVA纤维的降低幅度要大于PP纤维。
通过变化胶砂比至1:1.50,可以使纤维掺量为0.70 kg/m3时的材料满足流动性要求。但是,如果继续增加纤维掺量,通过试验增大水灰比仍然不能是材料获得良好的流动性。若继续调整胶砂比,势必会使胶凝材料大幅增加。综合考虑,选择纤维自密实补强材料的基准配合比的水胶比、胶砂比、矿粉掺量、减水剂掺量、消泡剂掺量、硅粉掺量分别为0.40、1:1.50、1.00%、2.00%、0.50%、2.00%。纤维最大掺量选择为0.70 kg/m3。
考虑工程时效,文章分析了纤维掺量与30 min流动度的关系(见图1)。纤维掺量在0~0.70 kg/m3变动时,其和流动度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
图1 纤维掺量和30 min流动度关系图
式(1)(2)中:Y—流动度(mm);X—纤维掺量(kg/m3);R—相关系数。
3 纤维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能
3.1 纤维均匀分散性评价方法
式中:纤维完全均匀分布情况下,每一试样中所含纤维数完全一致时,ψ(x)=0,β=1;β能反映出纤维的分散情况,纤维分散不均匀趋于集中的程度越严重,则β就越偏离1。因此β一般0~1,ψ(x)越接近0,β越接近1,表示纤维分散性越好。β和ψ(x)可反映出纤维在统计意义上的分散均匀性。采用水洗法评价纤维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
3.2 纤维分散试验结果
选用长度为12 mm的PP纤维进行试验。投料顺序为:骨料→纤维→水泥→拌合水。骨料、纤维、水泥加入搅拌机后,先干拌一分钟,然后加入拌合水进行搅拌。试验采用上述投料顺序对拌和时间对纤维分散的影响进行了试验。搅拌1 min纤维的分散系数为869.93×10-3,效果较差;延长搅拌时间至3 min,纤维的分散系数为962.74×10-3,此时的分散效果较好。
4 结论
①掺量大于0.70 kg/m3时严重影响拌合物流动性。②试验参数优化,获得满足流动性和强度要求的纤维自密实补强材料。③纤维掺量0~0.70 kg/m3和30 min 流动度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④延长搅拌时间至3 min可提高纤维在自密实补强材料中的分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