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 年前那些河南援疆干部

2022-08-18王昊鹏

协商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场长哈密老兵

□ 王昊鹏

1951 年秋,河南南阳数百名青年学生报名参军,乘着大卡车来到新疆。刚到哈密市,他们就被当时的六军十六师堵了下来。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将奉献给哈密这片土地。

南阳数百名青年学生为什么会来到新疆?十六师又为何会将他们堵在哈密?他们在哈密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

响应王震号召,一批学生兵入疆

2011 年6 月23 日,哈密市区一家生态餐厅内,一场特殊的聚会在这里举行。参加聚会的人们都称“河南老兵”,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七十多岁,年龄最大的已近九旬。七十年前,他们投笔从戎,离开河南老家,来到新疆哈密,支援边疆建设。

这批河南老兵来自宛(南阳市)属十三县(西峡县、镇平县、内乡县等),是响应王震将军的号召,在1951 年分三批入伍的几百名学生兵。尽管在今天看来,他们只不过是些只有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的人,根本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但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他们的价值却远远不是现在大学生所能比拟的。因为,相对于几近文盲的屯垦大军而言,他们都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组建时的骨干力量。

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周英虎的父亲就是这批河南老兵中的一员,周英虎在回忆文章中写道:“1951 年的河南老兵,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出身于富裕的大户人家,从小生活优越,当他们一旦穿上军装,步入军营,就完全脱胎了少爷、小姐的秉性。艰苦朴素、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奋发向上。

1951 年的这些河南老兵只是一个普通的群体,他们之中虽然不乏精英人物,但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干部和战士,既没有显赫的战功,也没有辉煌业绩,只是默默无闻的几十年植根于团场和连队,一辈子辛勤地做着连队小学教师、会计、保育员甚至是普通农工的工作,直至终老哈密。”

郭相卿:穿着母亲连夜做的“千层底”来到新疆

“从我家到南阳,一共60 公里路,天还没亮我就出发了。快到南阳时,我看到路上有一个戴大草帽的人,走路的样子像我哥哥,追上去一看,果然是他。”河南老兵郭相卿回忆,当年他报名来新疆,在录取榜单里名列前十。

郭相卿的老师不支持他来新疆,说“你去到哪儿都不能去新疆,那里荒凉得很,气候很怪”。母亲得知兄弟俩要去新疆,说什么也不同意。经过哥哥的反复劝解,母亲终于同意了。出发前一晚,母亲和大嫂一个通宵没有睡觉,给兄弟俩一人做了一双千层底布鞋。

“这也包含着寓意,送一双鞋,让我们走正道。直到现在,我依然忘不了那双布鞋。”郭相卿说。

这批新兵途经哈密时,十六师得到消息,把他们堵了下来。按照规定,这一批新兵210 人是要先到乌鲁木齐参加培训的。可十六师迫切需要这部分人,为部队补充文化。这一堵就是三天,虽然上级同意了,可这批兵都不情愿留在哈密。十六师来了几名干部做思想工作,但没有效果。后来宣传部来了一个叫杨开的干部,作了几个小时的报告。听了十六师保卫延安、解放兰州的光辉历史后,大家全部表示愿意留下来。

郭相卿被分配到驻扎在巴里坤的十六师四十六团,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当时士兵文化水平普遍很低,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信。郭相卿发现战友们喜欢打扑克,他就把生字写到扑克上,让战友在游戏中巩固学过的字。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般战士也能给家里写信,干部们能给上级写报告了。

为了取暖,点燃二十万元纸币引火

1956 年,四十六团集体转业,从事农牧业生产。郭相卿由此开始从事畜牧工作,在红星一牧场和羊打交道。为了工作,他常年待在山里,有时候几个月都不回一次家。

随着牲畜的增多,草场不够用,组织上准备派人去寻找新草场。新草场在内蒙古和蒙古国分界的一座山上,山上有大面积的草场,水草丰美。于是,郭相卿和牧场场长及3 个分队的分队长就出发了。

那会儿正是三月份,雪还没开始化,一般没人敢进山。郭相卿心想:要是遇到风雪也没关系,反正自己带有防雪镜、大口罩、皮帽子、皮大衣。

一天天黑时,果真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找了一个山窝子避雪,吃过晚饭,就开始睡觉。睡觉的时候,本来想把马送到草场上找草吃,但因寒冷马一动不动。夜里,郭相卿去方便,发现棉衣和被子之间有雪进来,化成了水。穿上棉衣后,背部湿凉,但如果不穿,这天气非冻死人不可。

雪越下越大,郭相卿把两个比他年龄大点儿的同事叫起来,问他们:“你们摸摸棉衣和被子之间湿不湿?”结果情况一样,他赶紧让两人起来,把毡子全盖在另外两人的身上。到了后半夜,大伙儿又渴又饿,可吃雪又太冰,于是打算烧开水。找了些柴火,但是怎么也引不着火。郭相卿记得马背上装了报纸,身上也有一个笔记本。他用皮大衣遮着雪,让同事点火,可还是引不着。

“我的身上有二十万元钱(旧币),也一起烧了,这次终于成功了。水烧开后,我们一人一杯热水,泡了一个馒头,浑身就热起来了。如果那天点不着火,我们最后不是渴死就是冻死。”郭相卿回忆道。

第二天天刚亮,郭相卿他们让一峰个子最大的骆驼驮着吃的用的,继续上路。路上遇到许多沟,他们就把骆驼身上的东西卸下来,等过了沟,再把东西绑上。总路程有250 公里,郭相卿提出,把行李被子等放在马鞍上,让骆驼减轻重量,马趟沟比较容易,人力消耗也少些。

大雪不停,能见度很低,郭相卿突然发现场长不见了,大伙儿都很担心。场长的装备最简陋,皮大衣是当年打仗时缴获来的,衣服背后还有一个洞,用毡子垫上。他们往回走了大概300 米,发现了场长,场长的手都冻得牵不住马了,场长说:“你们走吧,你们走吧…… 不要管我。”郭相卿和同伴说:“你不走,我们也不走 !”他们用力把场长扶上马,艰难地行进,天黑时,终于走到了带路老人的家。

“我走在最后,场长叫我赶快进屋,我跺了跺脚,搓了搓手,等有知觉了才进屋。进屋后发现,场长脸上和手上也都冻出很大的水泡。如今,我有半个手指头比较大,就是当年冻坏的,所幸没有外伤。”郭相卿说。

郭相卿在畜牧行业工作了40多年,即便是后来当了兵团哈管局畜牧处副处长,依然每个月都要下到基层,最长时一个月在基层待过18 天 。

李彦生:第一份工作是学驴叫

李彦生是河南老兵里年龄最小的一个,进疆时才16 岁。本来是怀着一腔建设边疆的热情来到哈密,没想到他的第一份“革命工作”居然是学驴叫。

“到哈密三四天后,我被分配到十六师文艺工作队,在效果部从事舞台声音效果制作。”李彦生说,文艺工作队负责排演话剧,可是条件简陋,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电子设备,为了丰富舞台上的声效,大家想了不少土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人工模拟。

“我们现在聚会时,大家常开玩笑,说我的第一个‘革命任务’就是学驴叫。”谈起当年的情景,李彦生忍不住哈哈大笑。可当时接到任务时,他却一点儿也笑不出来,因为刚开始学驴叫学不像,他很苦恼。完不成任务可是要当众检讨、做自我批评的。于是,他去老乡家里,实地听毛驴的叫声,一遍一遍模仿学习,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聚会中,李彦生顺口为大家表演了驴叫、鸡鸣、婴儿哭等声效,惟妙惟肖,几可乱真。

李彦生还参与演出了当时著名的话剧《黎明前的黑暗》,自己制作声效:帆布摩擦出风声,敲打大鼓模仿雷声,十分逼真。

1952 年5 月,新疆开始大规模开荒造田。根据安排,李彦生随文工队前往荞麦庄子附近的二道湖开荒。“我们在那里挖地窝子住,戈壁滩上风特别大,早晨起来脸上都是土。那时候水位还很高,有的地方向下挖一米就出水了,所以地窝子里特别潮湿。”李彦生说。

那段时光里,有件事让李彦生至今难忘。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全国都在搞增产节约运动。记得王震号召,军装上的四个口袋能不能变成两个口袋,两个口袋不要,这样就可以省一大批布。打那以后,我们所有的衣服都变成了两个口袋。正是五月时节,天气燥热,为节省衣服,男人们干起活来全部光着膀子。

有一次,大家开会学习商讨如何增产节约,李彦生身无他物,他说:“为了增产节约抗美援朝,今年的夏装,我不领鞋子、不领短裤。”这就意味着,李彦生脚上的鞋子如果磨破了,就没有可换的鞋了。李彦生想了个办法,他到二道湖的戈壁滩上,捡了些零碎的动物毛皮,垫到鞋里,这样鞋子就变得耐穿了。那个夏天,李彦生还真没再领鞋子。

创办红星萌芽剧团,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对于李彦生来说,哈密的60 年,人生中最重要的工作阶段就是当教师了。他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中学的开创者之一。

1952 年9 月,十六师党委决定,创办自己的学校,校名为十六师子弟学校,也就是红星中学的前身。1963 年7 月12日,李彦生调入这所学校,直至退休。

“1958 年,学校响应中央号召,大炼钢铁,五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参加。我当时是学校的团支部书记,我和当时的支部副书记吴勤老师商量,为了多作贡献,我们晚上继续去工地上干活。正是十一月份,天气寒冷,为了御寒,我们都拿了一把大葱,冷了就吃一根,让身上发热。”李彦生回忆。

在学校里,李彦生的文艺特长得到发挥。他创办了红星萌芽剧团,带领学生们表演节目,组织了小乐队、理发服务小组、养兔小组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1959 年,他出席了自治区第一届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大会。同年,上级选调他去兰州艺术学校深造。

猜你喜欢

场长哈密老兵
老兵
死去活来
扶贫路上的“老兵团队”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
异曲同工
苍鹰是我女朋友
恋曲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