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药“热衮巴”的名称与基原整理△
2022-08-18钟卫红曹岚杜小浪慕泽泾李敏钟国跃
钟卫红,曹岚,杜小浪,慕泽泾,李敏,钟国跃*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2.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3.江西民族传统药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4
1 “热衮巴”的名称及其变化
2 “热衮巴”功效及临床应用
关于“热衮巴”的功效,《月王药诊》记载“热衮配伍于制剂中能生新肌”[1];《四部医典》记载为“功效止血,治溃疡、多血症、清脉热”[2];《宇妥本草》记载其“治疗伤疮肿核疮”[8];《度母本草》记载其“治热症(瘟疫)、疮伤”[9];《妙音本草》记载其“清解热病、疮伤”[10];《蓝琉璃》记载其“干血,治疗培根瘀紫症,脉热,止热泻”[4];《药名之海》记载其“治血热症”[11];《晶珠本草》记载“能干瘀血,治疗杂症清脉热”[12];《医学奇妙目饰》记载其“清血热、脉热,止热性腹泻”[7]。现代文献记载的“热衮巴”功效主治与古籍记载基本一致,概括为清血凉血、干瘀血(坏血)、清热消炎、止泻,主治木布病、脉热(脉管炎)、五脏热症、高山多血症、神经性发烧、热性腹泻(肠炎)等[13-16]。藏医认为“隆”(类似于中医的“气”,但其作用与含义更广)、“赤巴”(类似于中医的“火”,但其作用与含义更广)、“培根”(类似于中医的“水”“土”,但其作用与含义更广)是支配和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三大因素,三者的平衡失调是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木布病”为“培根病”的一种,又称“培根木布病”,系“隆”“赤巴”“培根”“血液”4 种类型的疾病并发的综合征。该病的病期分为3 个阶段,初期热气极甚、血胆激增,中期有热亦有寒,末期大寒无热[2,16]。“热衮巴”主要用于“木布病”的初期,临床治疗热症、血症、炎症。
3 “热衮巴”的药材标准
关于“热衮巴”药材的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在相同药名下收载了矮紫堇Corydalis hendersoniiHemsl.和扁柄黄堇Corydalis mucioniferaMaxim.(尖突黄堇)[16];《藏药标准》中以“矮紫堇//日官孜玛”之名收载了矮紫堇(尼泊尔黄堇)[17];《青海省藏药标准》则以“羽叶点地梅//热衮巴”之名收载了羽叶点地梅Pomatosace filiculaMaxim.和扁柄黄堇[18],均以全草入药。这些标准仅有性状、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项,有待进一步完善。
4 “热衮巴”药材生产、市场流通及使用现状
据调查,目前“热衮巴”均为野生药材。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青海西宁九康药材市场有以“矮紫堇”之名的药材销售,经销商将其分为上品和下品2 种,对市场销售品种进行鉴定,上品为矮紫堇和扁柄黄堇,下品为无尾果Coluria longifolaMaxim.。同时,部分制药企业或藏医医疗机构也常自行就地采集或委托药农采集药材。在使用方面,处方中使用有“矮紫堇”的有智托洁白丸、十八味降香丸、七味熊胆散等6 个国家批准上市的成方制剂,五味余甘子汤散、二十七味小叶莲丸、十三味木香丸、十味龙胆花丸等10 余个藏药成方制剂及藏医医疗机构制剂。
5 “热衮巴”的形态与基原
5.1 现代文献记载的“热衮巴”的基原植物
近代有关藏医学专著中记载的“热衮巴”基原植物较为复杂,共涉及到5 科7 属23 种,包括罂粟科紫堇属14 种,报春花科羽叶点地梅属1 种,蔷薇科委陵菜属2 种、无尾果属1 种、羽叶花属2种,柳叶菜科柳叶菜属1 种,龙胆科龙胆属2 种。不同基原植物的使用存在地域性差异,而不同文献记载的“热衮巴”的上品(正品)和下品的基原也存在较大差异(表1)。
5.2 古籍记载的“热衮巴”的品种与形态
现存藏医药古籍文献关于“热衮巴”生境和形态的记载均较为简略,各文献的记载多出自8 世纪中叶的《图鉴》(《宇妥本草》《度母本草》《妙音本草》的合称),《度母本草》[9]和《宇妥本草》[8]描述其生境为“生草山坡”。《宇妥本草》《度母本草》《妙音本草》中对其形态特征都有类似的描述,而15 世纪后期的《蓝琉璃》中主要引用以上3 本书的描述,言:“叶片如绿绒蒿;一条根(单一根),八条茎(茎多数之意);花金黄色而有光泽,带有露珠(叶面有分泌物),气味芳香,味苦”[4],此外,《宇妥本草》还言其茎“长二三指”[8]。至此,还未出现品种的划分。
关于品种的划分,始见于《晶珠本草》,将“热衮”分为上、下2 品,言其上品“叶蓝色,碎裂,铺在地面;花小,白黄色,美丽;根单一,甚红。常有露状分泌物”,下品“状同上品,但花白色,根灰白色。叶短,状似角茴香(罂粟科植物细果角茴香Hypecoum leptocarpumHook.f.et Thoms.,叶片二回羽状全裂)叶”[12],着重强调描述上品和下品在根及花的色泽,以及叶面有无“露状分泌物”(《蒙药正典》译为“水气”)的差异。
《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28]第二十八图中附有1 幅(“热衮”,91 小图:注汉译名为“尼泊尔紫堇”);《医学奇妙目饰》[7](又称《蒙药正典》[6])附有(“热衮巴”)附图(图1,图中注有“丹参”,系蒙古族医学习用的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ge.,蒙古语称“乌兰温都苏”,有“红根”之意,其相应的藏文名即)。
图1 《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和《医学奇妙目饰》的“热衮”附图
5.3 关于“热衮巴”的品种和基原
如表1 所示,现代文献记载的“热衮巴”基原包括罂粟科紫堇属、报春花科和蔷薇科的多种植物。根据各古籍中的记载,“上品”的形态特点归纳为:植株矮小的叶呈丛生状或铺散小草本(叶蓬松,铺在地面,呈莲座状),高约6~8 cm(茎长约3~4 指);主根明显、红色;叶细裂,裂片小(叶碎裂),灰绿色或蓝绿色;茎多数发自根茎上端,不分枝;花小,黄色或黄白色;植株(叶、花)具露状分泌物;有香气,其中叶碎裂、花小、黄色反映了紫堇属一些种类的共性特征。据此形态看,以尼泊尔黄堇(矮紫堇)(图2A,丛生小草本,高5~8 cm,主根直生,柱状)、尖突黄堇(扁柄黄堇,图2B,垫状草本,高约5 cm,具主根)、金球黄堇(黄花紫堇,图2C,高约5~13 cm,具主根)和西藏黄堇(铺散灰绿色小草本,高5~20 cm,主根粗大,具2~3根状茎)的形态较为相符,与《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28]附图中的91小图“尼泊尔紫堇”较为相似。从植物分类和物种的分布与资源角度看,前3 种亲缘相近,均属于尖突黄堇组(Sect.Mucroniferae),在西藏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其药用状况与市场调查结果及近代文献记载一致(《中国藏药》记载目前该3 种分别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使用[23]),应为最早使用的“热衮巴”的正品(上品)。而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西藏黄堇具2~3 根状茎,茎花葶状,高可达20 cm,且在我国西藏的分布尚未确定,其资源供药用的可能性也较小[29]。文献中记载的其他紫堇属植物多数非丛生(莲座状),或具多条根茎、匍匐茎,或茎直立较高,花非黄色或白色,与文献记载的形态不符。另外,籽纹紫堇花瓣紫色或白色,先端紫色,多叶紫堇花瓣白色或紫红色,则与“花白色”的下品的形态有相似之处。
表1 文献记载的“热衮巴”的基原
关于下品,《晶珠本草》所言“状同上述”应是指植株形状“矮小、铺地或莲座状”等特征,并指出其区别在于“花白色,根灰白色;叶短,其形状似角茴香叶”[12],藏药角茴香(巴尔巴达)为罂粟科植物节裂角茴香Hypecoum leptocarpumHook.f.et Thoms.,其花白色,茎丛生,基生叶呈较为整齐的二回羽状全裂,铺地。《中华本草·藏药卷》[15]引《晶珠本草》文译为“似毛牛尾”,可能系指羽状叶的完整叶形。各文献中记载的除紫堇属的其他“热衮巴”的基原植物中,羽叶点地梅的形态(花白色、根粗长呈灰白色、叶羽状深裂至全裂、绿色,图2D)相符,而部分文献将其列为上品或正品虽反映了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等地的实际使用状况,但显然与古籍文献记载的形态不符。无尾果的花为黄色、叶为羽状复叶(图2E),其形态介于上、下品之间,但显然也非下品;2 种委陵菜的叶为3~5 掌状复叶(图2F),则与上、下品皆不相符,应是各地习用的代用品,其中无尾果是目前市场流通的“热衮巴”药材的主流品种之一。
图2 文献记载的“热衮巴”的基原植物
据文献记载,多以紫堇属植物尼泊尔黄堇及尖突黄堇(扁柄黄堇)为上品“日官孜玛”,尤以前种的生境和形态确与古籍记载及附图相符,同时各地还习用有紫堇属其他多种,以及报春花科、蔷薇科、龙胆科、柳叶菜科等多种植物作“热衮巴”(统称)或其上品(优品)、下品(副品)“热衮曼巴”,这些种类仅部分形态(如叶铺于地面、花白色或黄色、根单一、带红色或灰白色)与古籍记载相符,但与《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等的附图显然不符,且无苦味,不宜作为“热衮巴”或其副品使用。《中国藏药植物资源考订》认为,正品(上品)应为尼泊尔黄堇和高冠尼泊尔黄堇,而其他与尼泊尔黄堇同为尖突黄堇组的尖突黄堇(扁柄黄堇)、金球黄堇等[19],因其根皮不呈红色,应作“热衮巴”的副品(下品),而其他报春花科、蔷薇科植物应系误用。
6 讨论
紫堇属植物主要含有生物碱类成分,各地习用作“热衮巴”(统称)或其副品基原使用的报春花科和蔷薇科植物,其植物亲缘关系及其所含成分与紫堇属植物相差甚远,不宜作为“热衮巴”药材使用。但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羽叶点地梅和无尾果使用较多,后者常见市场销售量。该2 种在青藏高原分布广泛,尤以后种的资源极为丰富。由于其已有较长的临床应用历史,无疑具有作为新的药材品种研究利用的价值。
据对藏药的资源和市场调查,产于藏区的特色藏药材多来自于野生采集,且多数药材品种系使用者自行采集或委托药农在当地一定区域采集,因而不同地区使用的品种及其基原植物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地方习用品、代用品也较多,这与藏医、藏药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药用资源的本地化、不同医师对古籍文献记载内容的理解差异、不同地区分布的药用资源不同等因素有关。但正如“热衮巴”这类多基原药材一样,各地习用的多数种类已有较长的临床应用历史,提示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同时也反映出具有一定的可供利用资源量,而并非单纯的混淆品或伪品。加强这些不同资源物种的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药效物质及生物活性等的比较研究,规范其品种、名称、基原,对于丰富藏药材品种、合理利用资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