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喷饭、酒店猛狗、一龙一猪……这些竟然都是成语
2022-08-18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日常用语中,我们不仅有谚语、歇后语、成语等各类“妙语”,也有方言、异读、旧词新说等“妙用”。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波“奇葩”成语,感受一番中华文化的别样意味!
2019 年7 月25日,《新闻联播》播音员康辉掷地有声地播报了一篇名为《究竟谁在全球到处欺侮恫吓他人?》的国际锐评。文中提到,美国无理指责中国破坏世界和平的观点“荒唐得令人喷饭”。这则新闻随即引发轰动效应,短短10 小时,在微博上的阅读量达到1.4 亿次,引发了4 多万次讨论。有网友评论:“看新闻联播‘涨知识’,吃晚饭时学了新成语。”事实上,“令人喷饭”不仅是个成语,还有典可查。它最早出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在形容某事荒唐荒诞的时候,这个既视感极强的词语让人忍俊不禁。清朝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也提及:“最令人喷饭的,那小耗子又要舞又怕猫,躲躲藏藏,贼头贼脑,任它装出斯文样子,终失不了偷油的身份。”
这个成语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术之士,欲明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龁之,此亦国之猛狗也。”文章大意是:从前有一个卖酒的人,他用来盛酒的器皿很干净,挂出的招牌也很醒目,但他的酒却经常卖不出去,堆积到最后变质发酸。酒家很是不解,于是向邻居询问原因。邻居说:“您家那条狗很凶,它一见到拿着酒器来买酒的人就会迎上来吠咬,把客人都吓跑了,这就是您家酒都酸了还卖不出去的原因啊!”讲完故事,晏子总结道:“一个国家也有这样的猛狗,就是那些专权的人。但凡有志之士想要面见国君,他们就会一拥而上大肆诽谤。这些人无疑就是国家的猛狗,吓退了多少志士贤人!”因此,这个词语是以寓言的形式提醒君主要注意“审择左右”,亲贤臣远小人,防微杜渐,慧眼识人。
出自唐朝韩愈《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比喻同样条件下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出自《周易·革卦》:“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大人”意指有道者,即有权威、有威信之人;“君子”意指有德者,即有品德、有大德之人;“小人”意指平民。简言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人做事雷厉风行,像虎纹随着秋色变换,应时而变,适应大势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君子做事有理有节,就像豹子的变化一样(幼豹奇丑无比,但长大后就会有绚丽的斑纹,矫健而美丽),潜移默化进行改良;小人没有主见、见风使舵,只是外表换上新面孔,内心如故。
此外,古人也颇擅长给生活事物造些别致的成语。比如,“无肠公子”是对螃蟹的别称,出自晋时葛洪的《抱朴子·登涉》。“青州从事”是好酒的代称,而劣酒、浊酒又被称为“平原督邮”,二者皆出自《世说新语·术解》。
那么,什么样的词会被判定为“成语”呢?“成语”一词,最早被称为“成言”,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六朝时,它又被称为“陈言”“成辞”。到了宋代,又称“全语”“成语”,明清沿用。清朝赵翼在《陔余丛考》、钱大昕在《恒言录》中都设有专篇对成语进行收集汇总。
从语言审美的角度而言,汉语审美把四字格作为文字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它同时也“最具有汉语和汉文化的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最符合汉文化中以‘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伴随文学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成语出现在各类书籍作品中。如出自《周易》的“各得其所”、出自《诗经》的“惠然肯来”、出自《尚书》的“如丧考妣”,出自《论语》的“当仁不让”等,在今天仍然常用。史书中也根据历史故事贡献出许多成语,如《史记》中的“兼容并包”、《三国志》中的“变生肘腋”、《汉书》中的“豺狼当道”、《资治通鉴》中的“老奸巨猾”等,都生动揭示了当时的历史情境。
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语言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运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也是汉语独具的特色。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达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想要了解更多的成语典故,可以翻阅以下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