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虚实之间舞出“千里江山”
2022-08-18李浩瑄
│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李浩瑄
7月14日,《只此青绿》巡演至成都,演出门票一抢而空,在成都文化市场引起不小的震动。
这出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的舞剧,2021年8月开始全国首轮巡演,半年间50多场演出好评如潮。自其在2022年央视春晚亮相后,更是火遍全国,“青绿腰”被人争相模仿。第二轮全国巡演于今年3月初在海口拉开序幕,所到之处,皆是一票难求。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年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他的绘画指导老师是宋徽宗,因此这幅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审美。2017年9月15日,《千里江山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中展出。
故宫藏品的惊鸿一瞥成为《只此青绿》创作的起源,它以当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的视角切入,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逐渐“走入”这幅以大地天空为纸,以舞蹈肢体绘制出的中式美学画卷,“化静为动”,使青绿山水动态化、意象化、拟人化呈现给观众。
谢素豪饰演的展卷人是剧中的现代角色,通过这个角色,观众更能沉浸式地进入王希孟的青绿世界。“从戴手套到第一次触摸画卷、到将画卷展开,每一个细节我们都专门跟故宫博物院的老师请教过,细致入微地还原了他们当时的状态。”谢素豪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
《入画》是整部舞剧后半段的高潮,从这一篇章起,王希孟开始正式提笔绘就《千里江山图》。他用半年时间绘出这张图的过程被浓缩在这一个舞段里面,舞剧与音乐经历从清淡到浓重的渐进。音乐每起伏一次,都伴随着一座青绿山峰被王希孟画下。随着音乐远去和舞者摆出静止造型,观众览尽《千里江山图》文本到舞台呈现的全过程,舞蹈的感染力在此段达到顶峰,观众心领神会,江山永存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呕心沥血、传承接续。
张翰是王希孟的扮演者,在他看来,光是“入画”这两个字就给人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从刚开始的白描,到上色,再到最后画完喜极而泣,我觉得王希孟那个时候的心境不能单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经历了高兴、失落、痛苦、兴奋,他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画完这幅画不久就将要离开人世,但是他心甘情愿地走入他的画里,跟他心里那幅《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山水融为一体,成为其中的一个渔夫、一块石头,甚至可能是一棵树、一株草。”
《只此青绿》是用舞蹈讲故事,以时空变化体现层次。舞剧进入尾声,展卷人和王希孟隔画相望,当观展人群散去,他们与对方长久凝视后,鞠躬、抱拳,是文博人和文物原创者穿越千年的惺惺相惜。
“青绿”是全剧“化静为动”的关键,得益于央视春晚的传播,未进剧院的观众也有幸欣赏属于“青绿”的部分选段。剧中的“磨石人”“制墨人”“织锦人”“篆刻人”“执笔人”是“实”,“青绿”则是“虚”,“青绿”们通过舞蹈动作的高低错落来体现《千里江山图》中的层峦叠嶂。
提起宋朝,人们常用“风雅”二字形容。兴起奏乐、吟诗作画、闻歌起舞,这些宋人的风流雅趣在《只此青绿》中也有呈现。“《只此青绿》不只是传播舞蹈之美,更是传播传统文化之美。我们是怀着敬意,带着敬畏心去创作它的,所以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严加把控。”导演周莉亚坦言,“对于创作者来说,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对于我们创作本身,向下的根扎得更深一些。比如我们在排练初期,请了许多故宫的专家为我们讲解关于《千里江山图》的历史,后期我们的主创也走进故宫,去感受文博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他们对文物的情怀。另一个方向是对于文化传播,向外的枝叶散得更开一些。春晚也好,比赛也罢,演员到各种不同的平台展示,是为了让更多观众看到我们的舞剧选段,从而吸引大家走进剧场观看完整作品,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