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渠道冬季土层温度及位移变化研究
2022-08-17刘玉杰
刘玉杰
(甘肃水务清水供水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清水 741400)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大规模的渠道防冻胀工程建设,重点对大型灌区干渠和支渠等固定渠道进行了有计划防冻胀设计、建设,特别在北方冻土层较厚的灌区优先展开[1],主要采用砂砾石换填、渠床压实、混凝土或者浆砌石防渗处理[2],近年来,随着聚乙烯土工膜、复合防渗膜(复合土工膜)等膜材料利用的兴起,对减小渠道防冻胀工程造价,提高防渗效果明显。但在季节性冻土地区,由于渠道老化、工程质量问题等造成渗漏的渠道都不同程度存在冻胀破坏的现象[3-4]。
我国对于渠道冻胀理论的发展,在20世纪初期逐渐发展起来,李金玉等[5]发现影响混凝土衬砌渠道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土强度、地下水位深度、渠道输水制度、当地气候条件等。刘鸿绪等[6]探讨了冻胀力的定量关系,对其在区域尺度上进行扩展,得到不同利用特征下的转换关系。杨成松等[7]探索了渠道土壤含水量、地温以及渠道土壤的机械组成和容重等对渠道冻融破坏的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评价。本研究通过探讨外界温度与渠底温度的关系以及渠道冻胀位移变化,为灌区渠道衬砌工程防冻胀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用于指导工程实践,使灌区冻胀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缓解,使工程发挥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1 材料与方法
渠道防渗层依次为C20混凝土预制+砂砾石垫层和C20预制混凝土+聚苯乙烯保温板(对比段渠道总长不少于50 m,观测点布设在其中段)。在渠道边坡的上部(75%L处,其中渠边坡长为L)、中部(50%L处)、下部(25%L处)及渠底(渠中心线处)布设变形观测点,在渠底中线上按照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80 cm处分段布置不同深度的地温观测点,用温度传感器测温。观测时段为2021年1月16日开始,2021年到3月28日结束。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界温度与渠底观测点位的温度关系
从图1来看,外界气温的变化是引起渠底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渠底不同深度地温随外界温度变化不尽一致。深度越小,渠道底部温度变化随着气温变化越剧烈,渠底20 cm以内深度土壤温度随着气温变化其变化幅度为0.5~4.8 ℃,而渠底20~40 cm以内深度该范围为1.2~3.8 ℃,40~60 cm深度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更小,为1.5~3.6 ℃,而深度为60~80 cm的渠底温度,受气温变化影响较小,整体温度一直保持在3 ℃左右,说明气温对渠底80 cm以下土层温度的影响有限。总体来看,渠道底部温度均为零上,不会发生冻结,可以抵御一定的冻胀破坏,对渠道稳定有利,可以根据气温影响深度,采取不同的物理、化学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渠道的抗冻稳定性。
图1 渠底不同深度土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外界温度既有零上正积温,也有零下负积温,表现为有正有负,从观测时间来看,累计正积温大于负积温,累计正积温为397.5 ℃,净积温为137.5 ℃,而渠道底部温度均为正积温,渠底深度为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80 cm累计正积温分别为142.3 ℃、166 ℃、192.6 ℃、227 ℃,随着深度的增加,累计正积温也逐渐增加,最大的为渠底60~80 cm,其分别较0~20 cm、20~40 cm、40~60 cm大15.15%、26.87%、37.31%,而渠底各层累计负积温均为0 ℃,说明渠道底部各土层温度均大于0℃,不会形成冰层。
表1 外界温度积温及观测点位积温统计表(80 d)
2.2 渠底温度随时间变化
图2为渠道不同位置不同土层处土壤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总体变化趋势相似,表层40 cm以上地温变化较为剧烈,60 cm为分界线,变化最小,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土壤含水率有关,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度变幅较小。但从图2来看,整个观测期,不同位置处各层土壤的正负积温相差较大,外界温度在试验观测期内累计正积温397.5 ℃,负积温-260 ℃,而其渠道不同位置各层土壤间积温不同,且相差较大,分析其主要原因与土壤含水率有关,受水分影响较大。
图2 渠底不同位置地温随时间变化情况
2.3 渠道冻胀位移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在3月7日之前,也就是外界气温低于0 ℃时,渠道在冻胀作用下,均处于抬升状态,从观测时间1月16日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渠底位移处于波动、下降的状态,最大抬升出现在1月26日,最大抬升量为7.2 mm,其次出现在2月5日附近,抬升量为6.4 mm,出现这种趋势,可能是跟大气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渠底冻结水发生变化,渠底抬升值减小,反之,渠底抬升值增加。而在3月7日之后,渠道底部垂直位移变为负值,表明渠底发生了沉降,说明在天气回暖,气温大于0 ℃时,渠底部开始化冻,水 由固态变为液态时,体积减小,导致渠底出现沉降。
图3 渠道不同部位冻胀位移情况
从渠道水平位移图可以看出,不同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平方向上位移变化差异较大,越靠近渠堤,当气温变化时,水平位移越大,渠堤处最大位移可以达到50 mm以上,其次是0.75 L处(L为边坡长度),最大位移也可达到25 mm,再次为0.5 L处,水平位移最大为15 mm,最小为0.25 L处,在气温发生变化,水平方向上的最大位移为10 mm左右。可见,距离渠底水平直线距离越大,在冻融作用下水平方向发生的位移越大,这可能和水平位移累加有关,在距离渠底水平距离较近的位置,水平方向发生位移的推移距离较小,在距离渠底水平距离较远的位置,水平方向发生位移的推移距离较大。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处水平方向的位移也出现波动现象,渠堤处波动范围为-11~51 ℃,0.75 L处波动范围为-8.2~25 ℃,0.5 L处波动范围为-2~15 ℃,0.25 L处波动范围为-20~10 ℃,这和日气温有关,气温上升,土壤水分由固态变为液态,各处水平方向位移减小,反之,各处水平方向位移增加。
3 结论与讨论
距离渠底深度越小,土壤温度随着气温变化越剧烈,渠底20 cm以内深度土壤温度随着气温变化其变化幅度最大,为0.5~4.8 ℃,且渠道下部土层温度均为正积温。在3月7日之前,渠道在冻胀作用下,均处于抬升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渠底位移处于波动、下降的状态,最大抬升量为7.2 mm;另外,越靠近渠堤,当气温变化时,水平位移越大,渠堤处最大位移可以达到50 mm以上。渠道基土冻胀发生变形后,当气温回升,土壤消融时又逐渐回沉,有的冻胀变形可能完全复原,或仅有少量沉陷,有的变形较大,不能完全复原,而剩余一部分变形量,剩余冻胀量是指经过一个冻融周期后,衬砌渠道未完全回复,所发生的变化量。其值的大小是直接反映渠道衬砌工程的破坏程度,同时也是反应不同衬砌材料、形式对冻胀变形的适应性。如果冻胀变形在消融期能完全回复或变形量甚微,则衬砌结构是安全的;否则,衬砌变形可能会逐年加重,对衬砌结构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