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内涵、意义及实施路径
2022-08-17郑泽钒
□文│陈 丹 郑泽钒
辉煌“十三五”圆满收官,壮阔“十四五”接力起航。“十四五”时期,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化精品的滋养。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1]也是生产文化精品的主力军。《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 《出版业“十四五”规划》)聚焦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将“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作为《出版业“十四五”规划》九大方面工作之一,强调出版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质量第一”的基本原则,提出“提升内容建设水平和服务供给能力,更好以精品奉献人民”的新任务和“满足人民学习阅读需求实现新提升”的新目标,为新时代精品出版工作指明方向。
一、时代之任: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出版精品,从时间维度上看,其内涵是常看常新、历久弥新;从空间维度上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作品本身来说,必须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2]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顺应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召唤,是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坚强保障,是谱写文化繁荣兴盛新篇章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学习阅读需求实现新提升的重要途径。
1.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坚强保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综合性工作。[4]“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作为重要的宣传载体,精品出版物能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版业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事业,在我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唯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以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需求为根本目的,才能为筑牢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提供坚强保障。
2.谱写文化繁荣兴盛新篇章的必然要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国家之魂,民族之柱,而优质内容文化繁荣兴盛之基,也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之根。作为促进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力量,中国出版业在新时代更要担负起“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加大力度提升内容建设水平,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互赏,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高度文化自信打造更多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的传世精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谱写文化繁荣兴盛新篇章,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动力源泉。
3.满足人民学习阅读需求实现新提升的重要途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版表达人民心声,出版升华人民情怀,出版服务人民,这是广大出版工作者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读者出版集团考察调研时曾强调:“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6]出版工作是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精品出版物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数字化、国际化等新趋势,这就要求出版业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品类、多形态、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出版产品和服务,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新时代精品出版更要聚焦高质量出版,以精品奉献人民,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懈努力。
二、规划之要: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的总体思路
《出版业“十四五”规划》是把握“十四五”时期中国出版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文件。“精品”(词频为45)一词在这份近两万字的规划中反复出现,足见其重要性。
在精品出版物的生产上,《出版业“十四五”规划》不仅将“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设为专节,提出实施一批重大出版工程,整理出版一批重要文化典籍,推出一批人文社科领域出版精品、科学技术类出版精品、少儿读物精品,还设有“新时代出版精品”专栏明确具体任务。同时,在“做优做强主题出版”专节中,提出要“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出版精品”“打造一批高质量、影响大的主题出版精品”“打造一批双效俱佳的主题出版精品”“打造标杆性主题出版精品”;在“壮大数字出版产业”专节中,强调“着力推出一批数字出版精品”。
此外,《出版业“十四五”规划》还涉及精品出版建设引导、精品出版激励机制、精品出版物传播等内容。如对精品出版建设引导方面,《出版业“十四五”规划》在“专栏3 新时代出版精品”中明确指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图书、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和“中国好书”推荐,提出要扶持引导出版更多反映各领域各学科最新成果的学术研究著作,同时还强调要组织实施出版内容和编校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在精品出版激励机制方面,《出版业“十四五”规划》将“健全精品出版激励机制”作为完善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之一,明确提出构建以精品生产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提升各类出版物评奖推荐活动效果,加强源头原创,建立健全精品出版与社会效益考核评价、评奖评优、出版资源配置协调联动机制,优化书号、刊号等出版资源配置等具体措施。在精品出版物的传播上,《出版业“十四五”规划》在“健全现代出版市场体系”专节中提出“打造出版精品展示平台”;同时,在“推动出版业高水平走出去”中指出“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推动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在线教育、数字阅读、专业数据库等数字出版精品走出去”,拓展出版走出去方式渠道。
综上所述,“十四五”期间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通过建立健全生产机制、引导机制、激励机制、传播机制来合力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见图1)。
图1 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的总体思路
三、行动之策: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的实施路径
精品不断涌现是一个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标志。今年年初,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在2022年全国出版(版权)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持续推出各类出版精品。[7]在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新时代精品出版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出版业“十四五”规划》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实施路径。
1.生产机制:聚力主题出版精品和重大出版工程,推出多类别出版精品
以“聚力打造主题出版精品”为主线,拓展新时代出版精品新高度。主题出版是“出版中‘普照的光’,决定了整个出版的导向和方向”,[8]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历史时期,我国主题出版更加需要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版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凸显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宣传中国道路、体现中国价值、展示中国贡献的主题出版精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拓展新时代精品出版新高度,充分发挥主题出版服务大局、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对“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的践行,也是新时代做强做优主题出版的应有之义,更是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的首要任务。
以“实施重大出版工程”为抓手,筑就新时代出版精品新高峰。重大出版工程是一个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自2016年“国家重大出版工程”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至今,一大批体现国家水平的精品出版物相继面世。经实践检验,这些出版物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传世精品。新时代加强出版精品建设,迫切需要出版企业以此类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为抓手,配合好支持好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复兴文库》、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等重大出版工程,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科普读物等原创精品创作出版工程,同时也要积极策划一批重大出版项目,推出一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传世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需求,筑就新时代精品出版新高峰。
以“推出多类别出版精品”为目标,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聚集新高地。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要以“推出多类别出版精品”为奋斗目标,在重要文化典籍的出版方面,采用多种出版方式,如系统性整理出版、抢救性整理出版等,并高度重视持续推广普及经典古籍权威版本及健全全国古籍工作体制机制;在人文社科领域,优先出版反映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著作,体现人文精神与情怀的优秀出版物,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的文学艺术作品,普及知识、陶冶情操的大众读物;在打造科学技术领域精品出版物时,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最前沿,出版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科技出版精品;在少儿精品读物的出版上,应面向青少年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聚焦培育时代新人,推出一批立德树人、启智增慧的少儿精品读物,力争打造新时代精品出版聚集新高地,丰富精品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选择,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2.引导机制:开展重量级奖项评选,实施出版内容和编校质量提升计划
以“开展重量级奖项评选”为引擎,推动新时代出版精品再上新台阶。精品力作的创作生产,离不开国家的大力引导。组织实施重量级奖项是国家引导出版业树牢精品意识、多出精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如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图书,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出版业中重要的国家级奖项,该工程自1992年实施以来,已成为精品创作生产的示范工程,对出版业精品生产和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再如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项——中国出版政府奖,通过奖励、表彰优秀出版物等,推动出版业多出精品力作,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此外,还有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和“中国好书”推荐等。毋庸置疑,以重量级奖项为引擎,能更好引导、鼓励广大出版工作者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新时代出版精品更上一层楼。
以“实施出版内容和编校质量提升计划”为核心,筑牢新时代出版精品生命线。出版内容和编校质量好比精品出版物的两根支柱,缺一不可。实施出版内容和编校质量提升计划是新时代内容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选题策划和编校质量都是久久为功的苦功夫,需要用心积累、不断提升。组织实施出版内容和编校质量提升计划,可通过定期组织资深专家授课,开展经验分享交流、业务培训等方式,让广大出版工作者进一步系统地掌握编辑出版业务知识,增强把关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编辑业务能力。让出版内容和编校质量提升计划成为促进出版工作者成长、出版单位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以适应新时期编辑出版工作新要求,筑牢新时代出版精品生命线。
3.激励机制:构建以精品生产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提升各类出版物评奖推荐活动效果
以“构建以精品生产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支撑,促进新时代出版精品不断涌现。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动员和激励广大出版工作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新形势下,出版单位构建以精品生产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坚持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着重从精品出版物的内容维度、影响力维度、创新维度等方面出发,以可操作、可衡量、可检验的具体要求,激发广大出版工作者进行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积极性,引导激励多出优秀作品。这不仅是把“坚持质量第一”基本原则落实到出版物生产环节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新时代出版精品不断涌现的重要举措。
以“优化提升各类出版物评奖推荐活动效果”为保障,助推新时代出版精品稳步向前。出版物评奖推荐活动是激发出版精品创作生产与推广的重要措施。中宣部出版局负责人曾就引导出版精品创作生产与推广方面强调,“认真做好有关重要奖项优秀图书评选工作,优化改进‘中国好书榜’等阅读推荐机制,组织做好‘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活动,更好地发挥评奖推荐对精品图书生产的引导激励作用”。[9]优化提升各类出版物评奖推荐活动效果,须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精简数量、注重质量,不断改进出版阅评、图书排行、图书评论等工作。与此同时,还应加强评奖推荐活动的宣传推介力度,持续开展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并对各类出版物评奖推荐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持续强化评奖推荐活动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使评奖推荐成为引领出版精品创作生产的调控手段,助推新时代出版精品稳步向前。
4.传播机制:打造出版精品展示平台,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
以“打造出版精品展示平台”为依托,实现新时代出版精品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出版精品展示平台是实现精品出版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环节。2021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上线“读掌上精品 庆百年华诞——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共有100个数字出版精品项目向社会免费开放。这些数字出版精品项目从“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入选的项目中优中选优,多品类、多形态地为人民群众呈现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让人民群众共享精品出版成果。新时代呼唤更多文化盛宴,也需要更多出版精品展示平台。
以“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为导向,助力新时代出版精品高水平走出去。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是我国数字出版精品国际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我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出版业高水平走出去的应有之义。新时代发力数字文化贸易当立足脚下,着眼长远,以数字出版精品为媒介,推动多种数字出版精品走出去,注重润物无声式的柔性传播,注重久久为功。要以价值导向、受众反馈、社会影响等为主要指标,建立以数字精品出版物走出去为中心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做好前期评测分析、中期跟踪研判、后期反馈矫正。建立健全数字出版精品走出去相关信息的统计数据库,为决策和实际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和服务,提升数字出版精品走出去工作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实现新时代出版精品高水平走出去。[10]
四、结语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出版业“十四五”规划》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为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指明了方向。中国出版业打造新时代出版精品,应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质量第一”的基本原则为准则,以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需求为根本目的,以科学、健全的新时代出版精品生产机制、引导机制、激励机制、传播机制打造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作,最大程度实现精品出版成果由人民共享,不负时代重托,不负人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