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演变及形式研究
2022-08-17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
文_李 铁(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一个有定居传统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居住形态和方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地处边陲,在城镇化和旅游开发的冲击下,达斡尔族传统民居正逐渐趋于同化,原生态的民居建筑越来越少,因此保护达斡尔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刻不容缓。
一、达斡尔族传统村落成因溯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由于历史和生活习惯等原因,达斡尔族以嫩江、讷谟尔、诺敏河流域为主要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史上达斡尔族长期定居在黑龙江沿岸,后南迁至嫩江流域,受汉族影响逐渐形成大的村落。
(一)达斡尔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对村落形成的促因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达斡尔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地域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营建模式。在地域上,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而其中以东北地区嫩江流域所占比重最大。从行政区划上看,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等地区。这些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较短,平原开阔,土地肥沃,一年种植一季粮食,以上自然因素对达斡尔族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达斡尔族的经济结构体系对村落构成的影响
达斡尔族的经济结构多元化,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多元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达斡尔族所处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牧业、渔业、猎业、林业等。种类繁多且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其形成以农为主、牧猎渔林等为辅的独具特色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近代主要以农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因其所处的地域土地肥沃、地域开阔,适宜农作物种植,因此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结构模式。这种经济结构影响聚落规模和形式,并对居民的院落及建筑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达斡尔族的文化习俗决定村落形式的特点
1.民族的精神信仰
少数民族村落作为居民聚集的空间组织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包含了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习俗,它是生活、生产的直观体现和表达。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们认知有限的时代,达斡尔族形成了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图腾崇拜。
2.特有的民俗民风
达斡尔族在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民风,这些文化成为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的载体,并体现在建筑形式、日常生活、节日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
3.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达斡尔族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作出许许多多形式多样又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千百年的民族历史发展中,达斡尔族人民凭借勤劳和智慧,在文学、歌舞、工艺等方面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达斡尔族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村落形式和建筑形成了自身特有风格,并成为民族文化符号的一部分。
二、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特点
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产生、发展及衰变三个阶段,这其中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俗文化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原生性和变迁过程,为其活态性再生提供空间结构演化依据,这不仅体现在传承上,同时也表现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策略。
(一)达斡尔族居民生活居住空间的演变
达斡尔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创造出在寒冷气候条件下使用的特殊建筑形式,这种建筑既适应所在地域自然地理要素和具备生态的原始性,又契合本民族生产方式的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体系。
1.适于游居生活方式时期的简易民居建筑形式
史学家大多认为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人后裔,早期是以游牧方式生活的民族,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早期的民居建筑不能过于复杂,而应是简单易建。这个时期的民居形式是一种外形呈圆锥形的临时住所,使用随处可取的自然材料建成,先用树干支起圆锥形主构架,再用树枝和柳条进行连接固定,外部用树皮、兽皮、草皮围裹,内部有休息的床铺和生火做饭用的炉灶。达斡尔族迁至嫩江流域后,由游居生活方式改为定居生活方式,而圆锥形住所在外出打猎、打鱼的时候仍作为临时住所使用。
2.由游居生活方式转向定居生活方式的民居建筑形式
达斡尔族在嫩江流域定居生活后,经济类型逐渐转变为农耕经济,由于生产地域相对固定,人们不再四处游牧,生活方式也变为定居,木板房由此诞生。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只能从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中得知该建筑形式。木板房建造方法与现在一样,要先挖地基,再用沙土填充夯实;墙体根据厚度在里外固定两层木板,板内填土夯实成墙体;墙上再架横梁、木椽,苫上茅草做屋顶。因房屋所用材料获取容易、造价低廉,整体保暖结实,所以达斡尔人民过上定居生活后便开始使用这种建筑,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木板房的出现,标志着达斡尔族人民定居时代的开始,也为后来出现的马架子房提供了大量的建造经验。
3.稳定的定居生活方式时期出现的典型民居建筑形式
达斡尔族人民定居生活逐步稳定,木板房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民居建筑再次得到改良。马架子房是达斡尔族定居嫩江流域后出现的典型民居建筑形式,这种建筑类型既适应东北寒冷气候,又有民族文化特点,几百年来一直被普遍采用。在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里,正房、东西厢房等正式建筑均采用马架子房形式。马架子房建筑平面为长方形,室内有居室、厨房,居室内有火炕,这是达斡尔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设施,室内空间整体布局紧凑。建筑整体采用木构架,由柱、梁、檩、椽等搭建而成,墙体使用芦苇皮和泥制成的土坯垒砌,房顶为苫草房构造(见图1、图2)。
图1 现代达斡尔族民居
图2 梅里斯达斡尔族博物馆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达斡尔民居由最开始的游居住所到定居木板房,最终发展成为马架子房,建筑文化的发展史贯穿整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形成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体系。
(二)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
马架子房的建筑形式是在长达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中,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素产生,这种建筑形式在民居建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同时也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1.传统民居居住建筑的典型特点
在达斡尔族院落空间的布置中,居住建筑由正房和厢房构成,正房坐落于南北轴线上,入户门对着院子大门,房屋坐北朝南。在正房南面的东西两侧设置厢房,正房与厢房采用马架子建筑形式。建筑外墙厚度一般在50厘米左右,正房分为两开间和三开间。在两开间户型中,东间房为入户门和厨房,厨房有灶台和生活日需品。西间房比东间房大,为居室和日常活动区,在南、西、北面有火炕,火炕内有烟道,左侧连接厨房灶台,右侧连接室外烟囱,是取暖和睡觉的地方。东西间房中间位置设一道有吉祥图案的隔断,并设置木扇门方便出入(见图3、图4)。
图3 达斡尔民居两开间平面
图4 达斡尔民居两开间室内布局
三开间户型是在两开间的基础上,在东侧多加一个开间,入户门和厨房在房间的中心位置,东西各有一间完全对称的起居室,室外也各有独自的烟囱。
2.传统民居建筑外观形态特点
马架子房东西山墙外形呈“介”字,南北方向双坡脊屋顶上方用苫房草铺盖,顶端有脊,墙体为夯土墙,南墙窗户大而多,西墙开有西窗,烟囱独立于建筑主体,构成了特色鲜明的达斡尔马架子房形式。
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在外观上主要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传统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西墙开有大面积支摘窗,主要利于室内通风换气,增加冬季西侧方向的采光和日晒。二是室外有独立于主体建筑的烟囱,烟囱一般设置在西山墙一侧,三开间户型还会在东山墙一侧,距离主体建筑1.50米左右设置烟囱。用烟道连接烟囱与室内的火炕,如今已成为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典型符号。三是建筑南墙开大窗,且数量多,主要是为了增加室内的采光。南墙居室设3扇直棂窗,入户门左右各设1扇“马窗”,能有效改善室内采光和温度,适合在东北寒冷气候下使用。
3.传统民居建筑的构筑形式
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构筑形式采用木构架体系,所用木材料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体现了乡土建筑的特征。
(1)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结构依据平面空间划分。地基用挖坑、填土、打夯的方式压实土层,在建筑的4个墙角和间壁墙位置挖柱坑,坑底放入柱脚石,竖立经过防腐、防潮处理的承重柱,两开间需要6根立柱,三开间需要8根立柱,之后填土夯实。承重柱立好后在柱上架上横梁,横梁上立2根短柱,上面再架短横梁,再立1根短柱,这样就完成一个梁架。建筑东西两面山墙各需一套梁架,间壁墙的隔断处用一套梁架,用檩条将梁架连起来形成整体,在檩条上铺设椽子,房屋的房架就全部建成。整个房屋构架简单、轻盈却又结实,其中有中式木结构建筑的影子(见图5)。
图5 梁架结构示意图
(2)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基本是就地取材。在墙体建筑材料选材上,采用土木结合的方式。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墙体的土坯用村落附近草甸子的草皮或以水边沼泽地盛产的芦苇根混合泥土制作,外层用芦苇皮和泥里外抹平,屋内墙面进行粉刷。这样砌成的墙体不仅坚固耐用,而且防寒、吸潮、保暖、透气,室内不会阴冷潮湿。“茅草顶”是达斡尔族民居建筑的特征之一,建造方法是先把用柳条编的席子铺在椽子上,然后用草和泥抹平,再铺上苫房草,顶端屋脊处用马鞍形木架压住,防止苫房草脱落,该建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见图6)。
图6 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
三、结论
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是历经几个世纪发展的产物,是人在自然环境的生存中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发展形成的,它是一种乡土文化和民俗民风的物化形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建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建筑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使这种建筑文化正在迅速的消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这些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建筑形式,作为达斡尔族传统民居建筑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段历史,有着不可替代及不可复制的重要作用,它是辛勤劳动者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案和措施,并将之确切地落到实处,对个别重要的建筑要修缮保护并建立档案,不能让其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