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朗县“1+N”牦牛养殖模式的调研分析

2022-08-17杨智伟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6期
关键词:牦牛农牧民集体

杨智伟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朗县工作组,西藏自治区 朗县 860400)

1 发展现状

朗县目前存栏牦牛约4.1×104头,呈点块状分布在金东、拉多和登木等高寒三乡海拔4 000~4 600 m的高山草甸草场、山地灌丛草场和低洼地草甸草场,牦牛养殖在本地畜牧业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当地农牧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受历史文化、传统观念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朗县牦牛养殖以依赖天然草场靠天蓄养为主,存在效益不高、品种老化退化、草原超载、增收困难等弊端,长期以来,出栏率不足10%,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随着冷暖季牧草长势变化,传统散养的牦牛难摆脱“夏吃、秋肥、冬瘦、春死亡”的循环,加上野兽袭击等影响,据不完全统计,非自然死亡率接近10%;二是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闭塞的地理环境,导致牦牛近亲繁殖现象普遍,部分品种呈退化趋势;三是长周期的放养造成牛群老龄化严重,生态结构不合理,过度放牧给草场带来载畜压力;四是长久以来,牦牛是本地农牧民赖以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农牧民对牦牛有着特殊的感情,牦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精神寄托,惜杀惜售的思想严重,农牧民没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将牦牛作为商品增加收入;五是本地自给自足的传统产业方式只解决了局部地区的小生产需求,没能跟上大市场满足社会化大生产,造成了农牧民的市场信息滞后,商品经济意识薄弱。

2 对策措施

针对朗县牦牛出栏率低、农牧民增收不明显的情况,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朗县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会同有关部门就如何推动牦牛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引导牦牛养殖从分散向集约、粗放向系统、传统向科学的方式转变,以提高牦牛出栏率作为农牧民增收的新增长点,促进牦牛养殖提质增效和生态优化进行了研究。为拓宽牦牛养殖工作的思路,增强发展理念,2020年9月,工作组组织干事创业意愿强烈的扎村村两委多次到拉萨的达孜、林周、墨竹工卡和自治区农科院等企业和单位对牦牛育肥的技术和市场进行学习考察。

2021年1月,扎村村办集体企业拉多乡扎村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筹集资金,组织全村投工投劳,在扎村建成存栏量达1 000 头的牦牛育肥场,并在县城开设了朗县第一家牦牛肉直营门店,初步形成集养殖和销售为一体的牦牛生产经营链条。育肥场和门店在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但仍存在着架子牛供应不足、县域村子参与度不够,村集体(两委)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示范效益不明显、育肥场发展后劲乏力、生态环境结构优化作用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工作组再次会同朗县有关部门、乡镇和村集体反复研究,于2021年7月,探索推行“1+N”牦牛养殖产业发展模式(以下称“1+N”)。

为强化“1+N”的科学论证和技术支持,2021年8月,工作组邀请自治区农科院专家到朗县就牦牛的健康养殖和适时出栏技术对各乡镇村的农牧民代表进行了培训和现场教学,进一步增强老百姓通过养好牦牛、提高出栏率、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3 “1+N”模式

3.1 工作目标

一是充分发挥拉多乡扎村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优势,树立行业标杆,将其培养成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和抗风险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牧民”的牦牛养殖产业链条。二是进一步提高村两委的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村集体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经济的能力。三是力争在2年内将加入联盟的村子的牦牛出栏率提至30% 以上,出栏量达到700 头以上,进一步提高农牧民收入。四是加快牛群的新老更迭和品种改良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和生态相互促进。

3.2 实施内容

3.2.1 “1+N”牦牛养殖模式

“1”是公司的育肥场,“N”是各乡镇的村集体。村集体向农户收购牦牛提供给育肥场,育肥场将牦牛育肥后,统一向市场供应优质的牦牛肉。

3.2.2 推进方式

进村入户宣讲“1+N”的政策和意义,动员思想开放、具有市场经济意识的村集体与育肥场形成产业联盟,不断增强抱团发展的理念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逐渐将“N”的范围扩大至合作社及养殖户,推动“1+N”模式在全县铺开。

3.2.3 “N”的试点

从育肥场所在的拉多乡开始,积极动员全乡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加入联盟,重点推动获得援藏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7个村子作“1+N”的试点村。

3.2.4 “N”的条件

①有牦牛养殖的传统,全村牦牛、犏牛和黄牛存栏总量达100头以上;②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且管理规范;③村两委班子具有较强的组织凝聚力,在群众中威望高,有带领群众通过发展牦牛养殖增收致富的能力;④经过动员,群众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愿。

3.3 初步成效

截至2021年12月,已有10 个村子和育肥场签订协议加入到“1+N”产业联盟中来,累计出栏牦牛逾390 头,为村集体和农牧民带来收入超420×104元;育肥场出售育肥牛250头,销售额达310×104元;牦牛肉直营店销售牛肉累计140头,营业额接近190×104元,实现了购销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1+N”的积极影响在不断扩大,“龙头企业+村集体+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模式得到巩固和发展。

4 效益情况

4.1 社会效益

4.1.1 从农牧民角度

一是逐渐提高了农牧民的商品市场意识和淡化惜杀惜售的观念;二是增强了合作发展的契约精神。

4.1.2 从村集体角度

参与“1+N”联盟的村子的收入增加了,进一步增强了村集体的组织凝聚力和发展经济的能力。

4.1.3 从龙头企业角度

在“1+N”模式中,企业充分发挥了带动引领的作用(如不低于市场价收购和现付等),一是不断完善“龙头企业+村集体+农牧民”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业的分工协作和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二是目前“1+N”共提供了8 个就业岗位,累计带动就业超过1 000 人次。三是解决了长期以来本地牦牛肉市场淡旺季供需不平衡和价格不合理的问题。

4.1.4 从县域角度

一是引导朗县牦牛养殖方式从传统逐渐转向科学,并朝着屠宰和加工等产业链方向延伸。二是提高了牦牛出栏率,将丰富的牦牛资源变成了资产,将天然的产品变成了商品;优化了牛群的年龄结构,为下一步的品种改良提供了条件。

表1 “1+N”联盟-村集体效益分析(5年)Tab.1 The benefit of "1+N" alliance village collective

4.2 经济效益

4.2.1 农牧民方面

一是根据“1+N”协议,村集体优先向本村农牧民买牛,农牧民得以将僵化的资源变现,增收致富。二是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农牧民的分红随着集体收入的提高而增加。

4.2.2 村集体方面

按当前1 头大牛换得2~3 头小牛的行情,村集体向本村牧民买回不同年龄梯度的小牛,养成架子牛后出栏给育肥场,这样一来就保证了村集体资产的持续稳定并不断增值。2022年是换届之年,若村集体加入“1+N”产业联盟,以第一年筹集并出栏100 头牦牛(市值约117×104元)为例,通过卖大买小的滚动再投方式,村两委5年任职期间,村集体资产可达204.8×104元,增值75%。(详见表1、表2)。

表2 “1+N”联盟-村集体效益走势(5年)Tab.2 The benefit trend of "1+N" alliance village collective

4.2.3 在龙头企业方面

一是与村集体签订“1+N”协议加入产业联盟,确保了架子牛的稳定来源。二是目前每头育肥牛利润10%,随着育肥技术的提升,利润仍有大的上升空间。三是育肥牛的持续出栏,让公司进入了稳定的活牛供应市场,实现了良性循环。

4.3 生态效益

牦牛出栏率的提高,尤其是大龄牛的大量出栏,减轻了天然草场的载畜压力,有利于草畜平衡,促进发展和生态相辅相成。

5 结语

经过近半年的实践证明,“1+N”模式符合当前朗县牦牛养殖业的实际情况,按当前的态势持续推行,拉多乡扎村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产值有望在两年内突破1 000×104元,将给拉多乡以及参与“1+N”联盟的村子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注意事项:一是要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的作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工作,组织带领农牧民群众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二是要深入群众,加强做好思想引导。三是要做好政策引导,继续培育壮大本地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四是要不断完善“龙头企业+村集体+农牧民”的产业协作和农牧民组织化程度,逐渐向肉制品加工和品种改良等产业链条延伸。

猜你喜欢

牦牛农牧民集体
赛牦牛(布面油画)
我为集体献一计
牦牛场的雪组诗
Yak of All Trades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警犬集体过生日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集体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