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高校“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08-17蒋桂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0期
关键词:作物栽培棉花作物

蒋桂英

(石河子大学 农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课程思政是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育的一种实践,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有效举措。“作物栽培学”课程是我国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元素,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建立完备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和协同效应,是课程进一步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关键。

一、“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学”课程立足西北干旱区绿洲灌溉农业及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和精准化管理的区域特色,以解决新疆作物生产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为目标,通过对主要作物器官和产量形成规律及模式化栽培技术的课堂教授、讨论及自主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作物栽培技术的成就与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明确作物生产的原理和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措施;具备基本的田间技术操作能力、作物生长发育诊断能力及指导区域性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的能力,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不同生育阶段田间长势长相诊断是作物高产的关键。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并进阶段,是水肥主调控和化学辅助调控的重点时期。作物处于温、光、水和营养条件的最佳时段,通常为高温酷暑时段,此时开展作物长势长相指标的调查和技术措施的实施,要求专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精神和操守。因此,在新农科背景下发挥科研机构和现代企业的科教育人、产教育人作用,在教学中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通过对小麦栽培学专家王荣栋教授、农机专家陈学庚院士、棉花专家张旺锋教授的事迹介绍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40年来植麦和植棉主要成就的讲授,把看似冷冰冰的专业知识与身边鲜活的人物和案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有温度的课堂,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二、“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基于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结合新疆作物高产案例和栽培技术发展,引导学生思考与作物生产紧密相连的科学问题,如新疆作物高密度栽培体系的形成,新疆棉花种植密度从稀植—高密度—再稀植高产的原因,新疆棉花收购价格怎么了,新疆农民不种棉花种什么,新疆机采棉为何在收购市场上遭遇尴尬,农田自动化灌溉、变量施肥、无人机在新疆农业的应用前景等,推进学生知识技能“成长”和精神“成人”的有机融合,树立“学农爱农,知农兴农”的价值理念,推动课程思政教育规范化(见表1)。

表1 “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与安排

三、“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选择第五章《棉花栽培》,从新疆棉花生产取得的成就、规模化高产和新技术的应用出发,具体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同步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道德情操修养的统一。

讲述第一节新疆棉花生产状况。一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疆棉花“密、矮、早、膜”栽培路线的提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一白一黑”的发展战略,新疆棉花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1)兵团已在北纬46°23′的第十师一八四团大面积种植棉花,突破了北纬44°以上地区为植棉禁区之说。(2)特早熟海岛棉“新海22号”的育成和种植,填补了北疆不能大面积种植长绒棉的历史空白。(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彩色棉生产基地。(4)2009年,兵团第一师十六团棉花单产创造了我国和世界最高记录。(5)兵团平均每年出口棉花约30万吨,约占全国棉花出口总量的50%,占世界棉花出口量的8%,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优质棉出口基地。(6)兵团棉花膜下滴灌面积超过95%,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7)兵团植棉机械化程度超过85%,居全国领先地位。通过上述成就的讲述,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努力进取,培养立志成为国之栋梁的家国情怀。二是着重介绍石河子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负责人、国家一流专业“农学专业”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作物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张旺锋教授30年如一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技术服务方面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坚持与磨砺,“学农爱农,知农兴农”的价值观念如何在张旺锋教授身上得到了体现。用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高尚品德、渊博学识和求实作风,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讲述第二节棉花产量时,用数据分析新疆棉花为什么可以做到持续规模化高产。新疆棉花高产的取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经过了几代植棉专家的奋斗,由20世纪80年代总产29.47万吨,发展到2020年总产516.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7.3%。新疆棉花总产、单产、种植面积、商品调拨量连续26年位居全国第一,展现出新疆几代植棉专家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讲述第三节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时,着重介绍高新技术在兵团棉花生产中的应用。(1)运用气吸式精量点播机,棉花播种实现了由多穴的膜下点播到膜上精量点播的发展过程。(2)种植密度经历了低—高—低的“之”字形变化。(3)节水灌溉技术经历了沟灌—膜上灌—喷灌—膜下滴灌—自动化灌溉的发展历程,棉田灌溉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及相关设备的研制与生产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4)研制了滴灌棉田的专用肥和混合肥,实施了棉田平衡施肥与水肥耦合技术,建立了平衡施肥专家决策系统,使得氮肥利用率提高20%~25%,磷肥利用率提高5%~10%。(5)完成了采棉机的引进推广,配套农艺技术、国产脱叶剂的开发,以及棉花加工技术和设备。(6)初步建立了棉田信息采集与预报系统,兵团棉花生产向以“精准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迈进。这些栽培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思政元素和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讲棉花气吸式精量点播机及配套播种技术时,着重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陈学庚扎根边疆基层一线从事农业机械研究推广工作的先进事迹。陈院士于1968年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奎屯农校毕业后分配到兵团农七师130团机械厂工作,为新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和大面积推广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说明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坚持,科学精神的塑造需要平心静气,耐得住寂寞。这样,融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于一体,打造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金课”。

四、采用PBL教学模式,推进多种教学方式相融合

将思政元素融入“作物栽培学”课堂教学,势必会占用一部分课堂时间,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突出知识主干,强调实际应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把一部分知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缩减,留出时间做“加法”——引进思政元素。基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从注重专业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知识、思维方式与想象力并重的“以学为中心”教学方式转变,实施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科研项目参与和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概论部分,请学生阅读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所著《寂静的春天》,布置任务,写1篇关于人与作物生产、作物与环境关系的小论文;在讲授作物栽培学科形成和发展时,请学生根据作物栽培学的建立——李竞雄、杨守仁、周可涌三位科学家的事迹,看苗诊断、叶龄模式、群体质量——陈永康、凌启鸿先生的事迹,作物栽培学的代表性理论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成就,撰写充满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并取得较大成就的思政案例;在讲授兵团植棉、植麦和玉米高产典型时,分组完成高产案例报告,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对张旺锋教授科研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申报SRP课题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上传课程思政方案、视频、案例至课程网络教学平台。通过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案例的讨论式学习、项目的参与式学习,融课堂讲授、自主学习、合作研讨、作品展示于一体,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同向同行。

五、打造一支扎根边疆的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教师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学习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强化课程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引导教师彰显课程的价值使命;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融入思政元素;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制作含有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的课件;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微课、慕课录制等建设工作。

六、推行全过程课程思政学业评价,提升课程学习挑战性

加强非标准化和阅读能力考查,改变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全过程评价包括:(1)课程思政案例(2%):家国情怀、兵团精神、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小论文、案例、课堂汇报、思政微课视频等;(2)经典英文文献翻译(2%);(3)课堂教学参与(8%):考查学生课堂参与情况;(4)线上讨论和学习(6%):考查学生网络学习情况;(5)课程思维导图、作业和阶段考核(10%):考查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6)课堂讨论(12%):小组协作学习、成品展示;(7)实验报告(10%):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8)课程水平考试(50%)。通过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融合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专业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问题。教师应在课程教学全周期内关注学生的德育培养,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使得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以及现代信息、生物农业观念,做到显性专业教育和隐性德育教育相统一,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作物栽培棉花作物
棉花是花吗?
中国染料作物栽培史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棉花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无人机遥感在作物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心中的“棉花糖”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