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危机事件形成的非线性机制思考

2022-08-17赵书航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0期
关键词:隐患危机机制

赵书航

(天津大学 化工学院,天津 30035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如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分析了一系列问题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风起于青萍之末。风险具有非线性机制,从萌芽到爆发,需要经过一定环节酝酿,经过一个过程演化。近年来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增多,正确认识校园危机事件的演化形成机制,深入研究和分析高校学生主体危机事件的转化途径,以及如何阻断这些途径,成为强化高校安全管理和综合防控体系建立的重要命题,对于系统提升辅导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危机治理能力,总结危机事件应对经验,维护校园总体环境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正确理解校园风险隐患与校园危机事件

校园危机事件应对是高校辅导员的九项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很多辅导员都会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参与校园危机事件的实际处置、后期应对,并对危机事件本身进行总结研究分析。人们在进行校园危机事件的分析时,容易混淆两个概念。从微观角度看,校园风险隐患本质上是一个无法与校园学生主体的不确定性相分离的概念,这种不确定性只要存在,风险即存在。因此,从总体来看,校园学生主体中的风险总量是稳定的,各种风险通常在学生主体中进行转移或改变形式,但不会消失。这一类风险隐患既存在于校园内部,也可以是受外部风险隐患影响从而转化为校园内部风险隐患。而校园危机事件指的是高校中基于学生主体而产生的困难、紧急、危险等非正常状态,表现为相关风险隐患因多种突发情况而被引发,直接或间接威胁学生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影响甚至破坏学校正常秩序,发生冲击高校政治安全的非理性表达或群体性事件。

在“00后”普遍成为工作对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国内环境日益复杂、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环境和工作背景下,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呈现新的变化,对危机处理能力提出新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特别是危机事件时,既是参与者、执行者,也是服务者,辅导员要保持高度的敏锐性与警觉性。树立底线思维,问题就是矛盾,瞄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充分估计最坏可能性,通过实际工作规避风险。但一些辅导员缺乏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缺乏对校园内外各类风险的甄别判断,对校园风险隐患演化为危机事件的机制和规律把握不足,自觉防控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等等,危机事件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对非线性演化机制的基本认识

(一)线性科学模型不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

在心理学上,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是较为典型的将线性科学模型作为自身理论基础的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只要能发现一种“强化相依关系”,人的行为就可以预先判断,即可预测。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提出人机类比,也是较为典型的受线性科学模型影响的学科。

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人们习惯于运用线性管理思维开展实际工作,即认为资源、时间、情感和成效之间是可以度量的线性关系,资源调动投入越大、时间情感倾注越多、管理范畴越细、强度越高,教育管理的成效就会越好,风险隐患的存在不会导致危机事件发生。但实际中,在高校学生主体的多元性、大体量、充满能动性与创造性的背景下,教育管理更多呈现出较为复杂且不能简单用线性函数关系来描述的非确定性关系。有时教育管理实效并不与教育管理投入、强度等呈正相关,大体量学生主体所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与小体量学生主体相比,同样不是按照人数规模呈等比例的简单线性增长。

混沌理论表明,运动的确定性并不等同于它的可预测性。即使对某一学生个体或主体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认知体系、观点表达等有较为确定的了解和掌握,但只要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可能会使得原有学生群体的稳定体系产生较为混乱的非周期性局面。由于校园危机事件中时间的不可逆性、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性,以及各种风险隐患本身具备的传导、叠加、演化等多重因果链的不确定性,使得校园危机事件本身具备极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

(二)非线性科学及其应用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混沌理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论述之一是“蝴蝶效应”,它揭开了非线性研究的序幕,指出一个确定性的系统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表现出非周期性的形态。这一理论逐渐在诸多领域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在对不同领域内非线性问题的研究推动“非线性科学”成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非线性科学揭示了一个开放、复杂并不断演化的世界的本质特征,这更接近于真实世界的实际情况,说明了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

非线性科学从理论层面和方法论层面对于社会系统和生命系统都有着科学的普适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将混沌理论应用于经济学,提出非线性经济学,科学揭示了金融危机的演化。众多心理学家将非线性科学的理论、方法引入心理学各个领域,在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在心理学发展的哲学意义上更有深刻启示。

(三)非线性机制在校园危机事件形成中的特点

在研究校园危机事件形成的非线性机制时,应注重把握以下特点。

1.系统性。在研究非线性关系时不能简单地将“整体”视为“部分”之和,必须从整体上系统、全面地研究非线性机制。校园主体环境实质上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宏观上的校园风险隐患并不是微观上各类潜在风险的总和,某一单一校园风险隐患极有可能通过非线性机制,以几何级数诱发校园危机事件。

2.发展性。在研究非线性关系时应特别注意其与时间的关联性。因为时间是一维的、不可逆的,而校园主体环境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系统,在分析校园风险隐患向校园危机事件变化这一不可逆的过程时,可以发现各类校园风险隐患的积累演化同样会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发酵、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演化。

3.统一性。统一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非线性关系的存在,确定性系统中必然导致内生随机性,因而在复杂的校园主体环境中,要认识到这种确定性与随机性是统一的,确定的非线性机制和随机的偶然事件共同促成了校园风险隐患和校园危机事件;另一方面由于“蝴蝶效应”,宏观变量的剧烈波动很可能来自微观因素的轻度变化,要认识到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是统一的,为更好研究校园危机事件的形成必须研究内在微观机制,在非线性机制背景下将宏观和微观视角相统一进行分析研究。

三、非线性机制下校园危机事件的形成

(一)几种典型的非线性机制

上文已对非线性机制的内涵、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校园危机事件的形成演化过程中,前端是各类校园风险隐患,这些风险隐患在非线性机制下的累计与突变导致了危机的形成。这里对几种典型的非线性机制进行具体分析讨论。

1.从众行为与“沉默螺旋”。从众行为又称“羊群效应”,在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条件下,学生主体在涉及自身利益或冲击认知的相关事件时,很难对外来信息或事件的发展做出准确判断,大多数学生能做的只有看周围的人如何选择、如何评价,通过他人的行为做出决策。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影响、交互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信息和做出的判断不断趋于同化,最终达成相同或相似的共识和行为。例如,学生群体在质疑某一公共必修课程教师给分随意,存在不公平现象时,“学生判卷”“关系加分”等观点甚嚣尘上,某位学生的偶然行为,如一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听信谣言找教师查卷,成为一种不断被强化的信息,使得更多学生认为自己同样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而采取相同行为,于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谣言或是极为平常的一种风险便发展演化为一个突发事件。这一效应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发酵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类似的社会或校园突发热点问题发生时,学生往往较为急切地想要了解事实真相,但因为自媒体信息良莠不齐,某些“网络谣言”容易在好奇心强但缺乏社会经验的高校学生群体中形成舆论中心,出现行为与情绪的迅速传染。与从众行为所对应的还有“沉默螺旋”现象,这是指人们发表意见时会自发对其他人的态度、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当自身观点与其他人一致时便参与其中,否则宁愿选择保持沉默。这两种现象出现的后果使极个别谣言在学生群体中得以肆意传播,但少数了解真实情况的学生却因为支持者较少、迫于压力或不愿发声等原因而保持沉默。

2.联动效应。一是自我联动。每个学生个体在校内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都会被多维度评判,比如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情感支持系统、学业水平、心理健康状况、人际关系交往水平、日常行为习惯等,这些相互交织、发展变化的因素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对该学生的整体评判网络。当学生其中的某一环节出现单一问题时,比如家庭经济情况恶化、父母感情出现问题、家人突发大病、成绩明显下降、心理焦虑或抑郁、日常行为明显不规律等,这些某一领域的问题在时间推动下成为突出问题,这种累计和突变加重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并且在一次次累计转化的过程中后果都是递增的,使得学生个体在某一方面的问题风险经过联动效应快速发展并扩张,最终演变成个体在各个方面的整体风险,甚至导致极端事件。二是外部联动。学生个体同样处于整体环境下或其他亲密关系中,比如宿舍、班级支部、学生组织或社团,情侣关系、朋辈群体,这些外部环境存在的广泛性会给学生个体的行为塑造、情感支持和价值形成带来积极影响,但也将这一群体中的学生紧密联系成为“共同体”,往往使学生个体所具有的局部风险隐患以超常规模的方式进行组织化的广泛积累和迅速蔓延,“滚雪球”式长期相互反馈地进行下去,容易导致宿舍关系越来越差、班级不思进取、学生组织不服从管理等,从而使潜在的校园风险隐患在关联效应的非线性扩张下跨组织、跨专业、跨年级地传播积累,一旦突变为校园危机事件则发生的速度更快,对安全稳定的危害更大。

3.信任的正反馈效应。在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所导致的正反馈效应也是一种非线性机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信任关系的建立,随着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深入,这种信任关系会不断深化和升级。但信任本身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信任的建立和瓦解都具有正反馈的特点。当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甚至信赖关系时,将会维系较长时间并将在教育交往过程中获得更多细节信息;但当产生广泛的不信任时,辅导员其及所代表的校方公信力将严重下降,陷入“塔西佗陷阱”,原有的信任关系也将加速崩溃瓦解。

(二)非线性机制的启动与加速

上文探讨了几种具体的非线性作用机制,这里再进一步针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形成过程,讨论非线性机制是如何启动与加速的。

1.攻击者优势。梳理近年来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不难发现,突发事件的冲击往往成为引发危机事件的导火线,是整个系统发生演化的关键因素。高校易发生突发事件的领域包括校园秩序与人身安全问题、课堂不当言论等教学事故、师生利益问题、对外合作办学及留学生事务导致的舆情、校园传教与社团受非法资助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得潜在校园风险隐患与校园危机事件之间的隐性因果关系迅速暴露,启动了风险隐患积累或是危机事件形成的非线性机制,这种“启动”的关键在于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攻击者优势,导致校园风险隐患迅速转化为校园危机事件。在校园中,突发事件由于其突然发生、时间紧迫、影响广泛,短时间内很难查明原因,因受学生主体的广泛关注从而引发广泛讨论并形成舆论中心,这些声音足够影响更广泛学生群体的关注和讨论,引发从众行为甚至进一步的联动效应,从而使这种非线性机制呈几何级放大事件影响,主导事件发展并在某一敏感领域集中爆发,形成危机。攻击者优势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时间上,突发事件使得不确定性得以显性化,但作为诱发这种转变的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形式、影响领域、发展态势等均无法预料;二是在心理上,人们决策时会有偏向,对持续规避风险的考虑将远大于追逐利益,这也使得从众行为一旦发生将伴随惯性,扩大这种非线性效果。

2.传播杠杆。在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成为舆论生成的主要集散场,学生能通过自媒体更方便地获取资讯、开展社交;但在校园危机事件中这种网络所具有的传播杠杆效应一方面增大了校园风险隐患总量,另一方面也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投机人士误导、制造谣言的有力工具和危机形成的加速器。微信、微博、知乎、贴吧等各类平台成为舆情产生、发酵的媒介和载体,亚文化兴起、阶层分化与话语冲突、泛娱乐化与影射表达、资本与水军交织、剧情反转等现象让这种传播的杠杆效应愈加显著,网络传播所具有的独特影响在这一非线性机制的构建中贯穿始终,并在危机事件形成的非线性机制中发挥着加速器作用,这使得突发事件的攻击者优势更容易形成,从众行为更为迅速,联动效应更加广泛而深刻。如果不能有效妥善处理网上舆情,容易造成公信力丧失。

四、结论

综上,校园风险隐患进行累积和突变演化发展为校园危机事件的非线性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校园危机事件形成的非线性机制模型

围绕校园危机事件的形成途径,可以从以下方向构建路径强化研判和教育管理,削弱非线性机制的作用。

一是全面提升辅导员校园风险隐患识别评估和掌握风险成因的本领,建立校园风险隐患清单并定期排查,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准备与演练,积极占据风险防控的主动地位。

二是建立健全校内学生管理规定和行为规范,强化信息披露规范和标准,注重提升官方主流媒体影响力及公信力,增强学生管理和工作开展的透明度,强化信息披露规范和标准,提高舆情回应和危机处理的“时度效”,积极作为缓解从众行为。

三是建立学生日常管理“备忘录”,将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全面排查并做到定期对照,针对学生个体或所在群体某一领域暴露的突出问题及时关注并予以解决,防止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杜绝个别隐患演化为综合隐患,阻断联动效应的衍生。

四是建立明确的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使得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得到及时防控和人力、物力支援,形成畅通有力的联防联控体系,有效降低攻击者优势。

五是引领自媒体沿积极的文化导向发展,及时分析舆情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诉求,以学生等受众为中心进行回应和持续引导,必要时进行及时适度的删帖等调控,减小传播杠杆的影响幅度。

猜你喜欢

隐患危机机制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