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蕴、困境与启示
2022-08-17孟子博
孟子博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与对外服务处,湖南 长沙 410004)
继以蒸汽技术革命为代表的工业1.0、电力技术革命为代表的工业2.0、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工业3.0后,当前已进入以人工智能化为目标的工业4.0时代。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表示,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是当前工业4.0阶段构建国际发展新格局的发展趋势与核心要求。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在构建国际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一、工业4.0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
1.创新创业能力的定义。本研究从四个维度对创新创业能力进行界定。第一,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决心及相关思维活动;第二,理论学习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第三,实践能力,即能进行创造性的知识运用与实操,具备突发实际问题处理与运用能力;第四,社会适应力,包括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反思能力、质疑能力、批判继承能力等。
2.创新创业过程系统模型。创新创业能力应该是科学、系统化的整体能力。系统化因素包括具有符号规则意义的文化,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人,以及在该领域中得到广泛认可、能证实创新创业价值的权威专家。
创新领域是指当前文化中,特定的团体、学科、行业等共享的符号知识等领域。创新创业个体是指在某个领域进行相应实践的个体;权威专家则是确定某个新观点、新产品是否有价值的领域把关审核人。创新创业过程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过程系统模型
3.创新创业能力的运行机制。根据创造力大师米哈里的观点,创新创业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准备期、洞悉期、内省期、制作阶段。
萌芽期即开始对系列问题产生兴趣,引起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阶段;准备期即运用头脑风暴法、综摄法等建立联系并处理相关信息;洞悉期即经过反复推敲获悉解决方案,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反复出现;内省期指对自己的方案是否具备价值进行评价与反省;制作阶段也就是常说的1%的灵感+99%的汗水的实践阶段。
整个创新创业过程不是单一线性的单行道,而是根据创新创业个体学习力的提升和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循环往复,经过多少反复、涉及多少循环、需要多少洞见,取决于个体的资源整合与处理问题的复杂程度与个体的资源整合程度。
二、工业4.0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1.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价值属性。自1998年首届“挑战杯”竞赛举办以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发布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与动力,也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灵魂。创新创业教育是贯彻与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属性。
2.为适应社会需求而教育的社会价值属性。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创新技术的驱动下,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业4.0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涵就是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自身调整的能力,即社会适应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身边环境和社会发展,是谈不上成就快乐和自我实现的。社会创新的日新月异意味着人才要具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主动抉择权衡利弊、主动迎接机遇挑战的能力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是要为社会培养懂技术会创新、有理想会担当,能创造性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实践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高质量人才,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为适应而教育的社会价值属性。
3.为自我实现的个体价值属性。创新创业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自身的专业学识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出价值判断,进而主动调整和抉择以适应社会发展。先认识自己,再根据个体的价值观做出适应和抉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自我发展的最高层次就是利用自身天赋、整合资源自我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性要务和心理学的终极命题“认识你自己”与最终自我实现是有契合之处的。
调研显示,大部分富有创造力的人都是乐观而积极的,并且生活得更幸福。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能力对个体所从事工作的兴趣和愿景更能影响到个体生活的成就感,使个人生活更加充实而丰盈。工业4.0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凸显自我发展与自身价值实现的个体价值属性。
三、工业4.0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面临的困境
1.体系之困:理论体系、职能部门与专业教育融合缺乏系统化与整体性。工业4.0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微商、网店等电子商务,而是涵盖政策、教育、技术、理论、实践等方面的系统工程。这些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联动协调,形成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首先,在理论体系上,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当前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架构很多是照搬本科层次普通教育,甚至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降低要求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化、形式化。
其次,在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上,团委、就业处、招生处、创业学院、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部门职责存在重叠,整体上没有形成系统化、权责分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没有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最后,没有结合专业和就业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基础性的创业意识与创新方法为主,有些仅对个例的特征泛泛而谈,没有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职业性和专业性的设计,缺乏嵌入式课程理论设计。
2.师资之困:缺乏具备信息化素养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意味着开放的平台与机遇,对信息化思维深度融合和创新的工业4.0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具备胜任力的教师才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当前,很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专门的师资,很多是由学生辅导员兼任创新创业课教师,也有一些是由管理学、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等专业背景的专业课教师兼任,没有经过专业第三方机构或职能部门的师资认证和课程认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教师胜任力不足,导致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同时,因为师资本身缺乏一线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案例和指导。
3.共享之困:资源整合与利用不足。工业4.0是资源共享融通、互惠共赢的时代。在现行资源不足时,职业院校之间、各省之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基于人才培养的封闭循环和单向路径参与,资源整合与配置效用不足的问题凸显。信息化时代,具备信息化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课程、企业资源、实习实训资源有限,依托组织和平台搭建机制不健全,导致共享课程、共享教师,特别是指导导师和实践设备等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效率低,影响了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效开展。
4.观念之困:“重稳定、轻风险,重学历、轻应用”观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斯蒂格勒和发明家雅各布·拉比诺对经济学领域的创新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某个时期某个地方的创新创业能力水平不只取决于个体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取决于创新观念能否很好地符合各自领域和学界的要求,得到这些领域和学界的认可并由他们来传播。
当前社会“重理论、轻实践,重稳定、少挑战”的舆论评价,使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退而求其次”的行动。调研显示,毕业生、学生家长等对从事创新创业行动的目的排序依次为评奖评优、升学加分、课程免考、求职履历增色、兴趣使然、为从事相关工作积累经验。随着宏观支持政策的出台,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但多数人还是认可稳定轻松、低风险的工作,而不是从事创新创业相关行动。
四、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启示
1.宏观层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倡导“懂技术、会创新”的创客精神。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要求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积极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大力营造重视创新、崇尚创新、人人享有创新技能的社会环境。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要从招生体制、标准建设、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支持服务平台等多维度着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打破原有“稳定高于挑战”的陈旧观念,鼓励动手能力较强、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的学生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以与时俱进的创客精神创造“学校成功创业、教师成功创新、学生成为创客”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
2.中观层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加强资源整合和利用。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师资水平提升方法,“送出去”即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工作与研究实践,激发创新创业教师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结合的积极性,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请进来”即多途径引入优秀师资,特别是富有一线工程实践经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双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引入师资认证、课程认证等准入机制,建设“能说会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在深化融合、创新赋能的“互联网+教育”时代,进行资源融通共享、发展互赢,搭建可沟通、可共享的资源平台。同时,注重团队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教师团体作战、集体行动的意识与行动能力,提高共享实习实践平台、指导教师、实践设备的整合和使用效率。
3.微观层面:分层次分阶段编制个体创新创业能力程序。米哈里在深入访谈包括十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77位卓越创新者后得出结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心流至关重要。提升包括教师、学生等个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从以下五方面展开。
第一,符合SMART原则的合理目标。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麦格尼格尔曾说过:追求使命远比追求轻松享乐、逃避压力的随性行为更加快乐。创新创业过程也是如此。具有使命和意义感的明确目标才有方向感,明确的目标始于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以SMART原则来描述,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应该明确具体(specific)、可以衡量(measurable)、能够实现(achievable)、与当前所学所做相关(relevant)、时限性(time-bound)。
第二,行动反馈的及时性。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个体对自己行动的结果能得到及时、具体、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得到有关自己表现的相关外部信息,创新创业个体能对自己的水平与程度有大致的了解。
第三,能力的胜任度,即个体能力与目标相匹配,挑战与目标相平衡。用最近发展区和心流理论来诠释,通过近期的学习和努力能够达到的能力目标和行动目标相匹配,自身技能水平太低而目标设定过高,则处于恐慌状态;反之,则容易厌倦懈怠。
第四,知行合一,专注当下,即行动与意识的融合。为达成目标,个体专注投入到相应实践行动当中,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并完善方案。
第五,价值认可是相关权威评价方对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过程通过复盘整理总结,主动积极面对挑战,成就坚毅进取的创新创业品质。发明家雅各布·拉比诺曾说过:学习与工作模式的小差异,在工作40年、50年之后,差异会变得非常巨大。分层次分阶段编制个体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程序,厚植创新创业情怀,对提升个体乃至社会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